分享

清华贫困生的“树洞”

 立达国学 2022-06-17 发布于北京
立达国学院|出品
王鑫淼|撰文
    刘宇|编辑

我们说,生活是最明亮的镜子,它映着你的笑容、愁容,你身后所有的支撑都一览无遗,面前的道路是否坦荡,尽显在那张饱经风霜或是干净纯真的脸上。


近日,有一篇清华贫困生的匿名自白在网络上流传。很多网友称之为“吾辈楷模”,还有网友由此想到老师的话“读书最大的意义是成为社会的良心”。他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体悟、学习。

“每年要写两封信,一封是给发放奖学金的企业,一封是给基金会的。”


在获得资助的同时,他会定期给那些给予他帮助的企业和组织送上一封手写信表达感谢,内容还会谈及自己的近况和未来的规划。

心怀感恩。在其中一位资助者的回信中,有这样一句话“相比于资助其他人,从这个有心的孩子身上看到了希望。”

因为贫困而觉得他人的帮助是理所应当的人,是不会珍惜和满足的,唯有将他人的帮助视为雪中送炭,才会倍感珍惜。

“我自己也想像他们一样,照亮哪怕其他一个人也好。”


从研一开始,他每个学期拿出3200元,资助了4名家乡希望小学的孩子,为他们提供一个学期的生活费、学杂费等。每学期回家时,他也会去看看这些孩子,给他们讲述外面的世界。

他在有能力养活自己之后,便不再接受“锦上添花”的资助了,他认为有人比自己更需要那笔钱,并且自己也成为了照亮别人的那一束光。

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也想给别人撑把伞。

“我希望大家能对父母好一点,对自己的家庭少一些苛刻。”


他提到,和富裕的家庭比较的时候,要知道自己的父母并不欠我们什么。

不抱怨,内心会变得平静。当你把所有的委屈挂在嘴边,把所有的痛苦摆在脸上,那颗原本鲜红的心,会慢慢暗淡消沉。

万事总有解决的方法,每月的生活费预算只有400元,每天的饭费只有10元,他都坚持下来了,回忆起来,他说那是他身体状况最棒的时候,他从不让自己和所有关心他的人失望。
不知何时起,父母、亲人康健变成最大的心愿,而我们要更多地从他们身上索取爱,而不是操劳;更多地给予他们幸福,而不是负担。

其实,许多摆在我们眼前、摆在我们身边的道理,只待我们做与不做。

这位清华学子的自白让我想起毛泽东主席的一篇文章中一段著名的话:“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这点精神”是什么呢?

它不是让我们“挟太山以超北海”,只是让我们不忘“为长者折枝”。
在境遇艰难时,不自暴自弃、心怀感恩;在境遇好转的时候不忘向别人伸出援手,就像别人帮助自己那样。

舜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kòng)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zēng)益其所不能


相信不会有人对这篇文章感到陌生,开头列举了虞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从贫贱中发迹的例子。在他们担当“大任”之前都曾经历过坎坷的人生。

痛苦本就与希望并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其中一方面就是让我们正视生命的痛苦以及对通过奋斗而获得胜利的精神的弘扬。

贫穷不会磨灭一个人高贵的品质。这位清华学子正是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照进了现实,也是对华夏千年文明最好的传承。

今日用典

【原典】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释读】

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向老者折腰行鞠躬礼,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

【赏析】

我们不会遇到特别多超过自身能力数倍的事情要突破,更多的是需要我们有“为长者折枝”的那一点精神。正视苦难,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困难挫折。选择权始终在我们自己手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