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经注》——中国古代最完备的水文地理专著

 立达国学 2022-06-17 发布于北京
立达国学院|出品
赵一铭|撰文
赵一铭|编辑

众所周知,《水经注》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

初中文言文课文《三峡》就是出自这本著作——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这篇文章不仅给我们展现了长江三峡壮美奇特的景色,还体现了郦道元深厚的文学功底。

郦道元能够写出如此惊艳的文章,绝非偶然。他喜欢读书,善于向前人学习。他在《水经注》中便引用了四百三十七种书籍和资料。

在写作过程中,郦道元经常对文稿进行修改,直到文章能够准确反映河流水系的面貌、表达出各地山水的特征,方肯停笔。

《水经注》脱胎于《水经》。郦道元曾对《水经》孜孜不倦地进行研读。

他发现《水经》对河流记载过于简单,并且由于时代久远,河道早已变迁,以至于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大幅缩水。故而他下定决心要为水经做注。

郦道元首先考察《水经》记载的名山大川。他不仅勘察当地山川形势,还向老百姓了解风土人情、参观名胜古迹。

针对祖国疆域内的大小河流,郦道元跋山涉水,追根溯源。即便部分河流在国境以外,他也尽可能查阅资料对其进行详细介绍。

经过郦道元的注解,原本“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的《水经》内容扩充了近十倍,文字增加了二十倍,成了一部三十万字、四十卷的巨著。

《水经注》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以及与之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其中,《水经注·河水二》记载了汉将索劢(mài)在鄯善修筑堤坝时与注滨河相争的一段故事:

起白屋,召鄯善、焉耆、龟兹三国兵各千,横断注滨河,河断之日,水奋势激,波陵冒堤。劢厉声曰:王尊建节,河堤不溢,王霸精诚,呼沱不流,水德神明,古今一也。劢躬祷祀,水犹未减,乃列阵被杖,鼓噪欢叫。且刺且射,大战三日,水乃回减,灌浸沃衍,胡人称神。

这里的“被”读“bèi”,是“握持”的意思。


“被”在《汉语大词典》中共有四个读音:

“被”,音bèi,有“表面;外层”“覆盖;遮盖”“给予”“把中,手握持处。”等15个义项。后从“握持处”引申出“握持”的意思。《水经注·河水二》:“乃列阵被杖,鼓噪欢叫。”

“被”,音bì,意为:

“假发。截取他人发绺编成的头饰。”——《诗经·召南·采蘩》:“被之僮僮,夙夜在公。”

“被”,音pī,意为:

“通'披’”——《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

“被”,音pì,意为:

 “通'帔’。下裳。”——《左传·昭公十二年》:“雨雪,王皮冠,秦复陶,翠被。”

这个故事不仅包含了汉朝和西域各国的政治、军事关系。还包含着汉军将士与天相争的莫大勇气。
《水经注》不同于之前的《山海经》和《汉书·地理志》。它独树一帜地以水道为纲,开创了“因水以证地,即地以存古”的撰述方法。
郦道元着眼于《尚书·禹贡》所记载的历史版图,利用水系作纲,为后世地理学研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