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薛仁贵的“污点”

 立达国学 2022-06-17 发布于北京
立达国学院|出品
刘宇|撰文
    刘宇|编辑

薛家将的故事,千百年来演绎不衰。

宋元时,市井间即流传话本《薛仁贵征辽事略》,后来又有杂剧《薛仁贵衣锦还乡》、词话《薛仁贵跨海征辽》问世。

到清朝,出现长篇小说《说唐后传》(又名《薛仁贵征东》)、《说唐三传》(又名《薛丁山征西》)、《薛刚反唐》等。

元代作曲家张国宾的杂剧《薛仁贵衣锦还乡》,讲述了唐朝名将薛仁贵离家、从军、征高句(gōu)丽(lí)、衣锦归乡、与父母发妻柳氏团聚、一门荣贵全家受封的故事。

第四折中有一句宾白:“因为薛仁贵征辽有功,钦赐衣锦还乡去了”。

此处“钦”,音qīn,是对天子所行之事的敬称。

汉字:钦

拼音:qīn yín

释义:

qīn

<动>“敬佩”——《尚书·盘庚上》:“不匿厥指,王用丕钦”;

<状>对天子所行之事的敬称——《二刻拍案惊奇》:“而今是钦限要人的事,衣领上针线斗着海底眼,如何容得宽展”;

yín

<动>通“吟”,呻吟——《山海经·西山经》:“其状人面兽身,一足一手,其音如钦”。


虽念的是“征辽有功”,但指的却不是契丹辽,而是高句丽。

据《新唐书·薛仁贵传》:

王师攻安市城,高句丽莫离支(摩利支)遣将高延寿等率兵二十万拒战,倚山结屯,太宗命诸将分击之。

仁贵恃骁悍,欲立奇功,乃著白衣自标显,持戟,腰鞬两弓,呼而驰,所向披靡;军乘之,贼遂奔溃。帝望见,遣使驰问:“先锋白衣者谁?”曰:“薛仁贵。”


这是薛仁贵初次崭露头角,虽然唐军的东征止于安市城下,失败而还,但班师回朝后,太宗李世民仍说:“朕旧将皆老,欲擢骁勇付阃外事,莫如卿者。朕不喜得辽东,喜得皦将。”

薛仁贵被擢升为右领军中郎将,于是有了后面衣锦还乡。

往后戎马生涯,薛仁贵先后被“赐以御马”“拜左武卫将军,封河东县男”“取坚甲赐之”“拜本卫大将军,封平阳郡公,检校安东都护”“逻娑道行军大总管”。

然而,人无完人,被光鲜笼罩的一代名将也不例外。

显庆四年,九姓铁勒“令骁骑数十来挑战,仁贵发三矢,辄杀三人,于是虏气慑,皆降”。

虽然归降,但薛仁贵为永除后患,将人降者系数活埋(悉坑之)。


九姓铁勒中的思结、多览葛等部,不满唐廷屡屡征召、消耗各部人力,再度反叛。

薛仁贵、郑仁泰则率军一万四千人征讨,“至仙萼河,不见虏,粮尽还”。

当时“人饥相食”,归来时仅剩八百余人。

同时,薛仁贵还收受了铁勒其余各部的贿赂,强纳部族之女为妾,“为有司劾奏,以功见原”。

其后的大非川之战,薛仁贵不但身败名裂,更造成了唐朝建国以来最大的一次惨败。

自建国以来,唐朝已经攻灭东突厥汗国、薛延陀汗国、西突厥汗国、高句丽王国、西域诸国,击败吐谷浑汗国。

在唐高宗李治手中,唐朝疆域达到了历史的顶峰。
当时,吐蕃(bō)趁唐军东征,吞并土谷浑,入侵安西。吐蕃宰相论钦陵针对薛仁贵等人的反击做了充足准备,不仅下令全民皆兵,还组织了西羌、吐谷浑、吐蕃联军,共计四十余万众。

而薛仁贵、阿史那道真只以区区三万军马深入乌海,副将郭待封统帅两万人马殿后。主帅薛仁贵与副帅郭待封两人,也貌合神离。

最终,唐军陷入吐蕃的重重围困,全军覆没。战后,唐高宗将薛仁贵废为庶人(“有诏原死,除名为庶人”)。

咸亨二年,高句丽遗民再叛,新罗予以支援,薛仁贵重新被起用为鸡林道总管,负责惩戒支援高句丽的新罗人,并致书问罪新罗王金法敏。

然而上元年间,他却因事被流放象州。

《新唐书》语焉不详,但观新罗的历史记载,薛仁贵在伎伐浦被新罗船兵打败,或许这就是原因。

开耀元年,李治念及薛仁贵旧功再拜其为瓜州长史、右领军卫将军、检校代州都督,驻守敦煌。

永淳元年,薛仁贵在云州大败突厥,斩杀上万人,俘虏两万余人,夺取驼马牛羊三万余头,为征战生涯划下句点。

次年,薛仁贵病逝,终年七十岁。惊沙拍岸、飞鹰搏浪,一代名将的功过是非,书于青史,也留给后人评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