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几天,被一条信息感动到泪流满面

 立达国学 2022-06-17 发布于北京
立达国学院丨出品
王鑫淼丨撰文
王鑫淼丨编辑

前段时间,在微信上和朋友聊天。

中途,我看到对话框上显示着“正在输入中”,但却迟迟没有收到消息,便关了手机忙些别的事情。

再拿起时,看到了一条很长的消息。

是朋友对我的评价。

不留余力地赞美,温和委婉地督促。

这些文字像是春风裹挟着细雨,一滴一滴地浸润着我的灵魂,不知何时,眼中似起了雾,沉溺于这种温暖中,说不出的感动。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我的朋友,我将何以赠你、贺你、伴你?


我将何以赠你?

说起朋友之间相互送礼物,不少人都会感到头疼。

多数人不期而同的是抹不开面子,以“礼轻情意重”为标准去选择礼物。

不由得想起古人会时常以书信、诗词,一来一往,表达赞美、思念。每每看到,都会心生神往。

范晔,我们知晓此人,更多是因为他编写过“前四史”中的《后汉书》,而很少人知道他也曾征战沙场。

是年冬,范晔随南朝宋的开国皇帝刘裕北上征伐,大获全胜,攻占了长安城。

范晔却多愁善感起来,面对北方的漫天飞雪,他倏地思绪飘离,特别思念故乡江南。


就在此时,他收到了信使送来的好友陆凯的一份厚礼:一枝梅花和陆凯的一首诗。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一枝花?

一首诗?

何谓厚礼?

这份“厚礼”是对朋友的了解、牵挂与宽慰。

“梅花使”更是被后人当作传递友情的使者。

陆凯送来了故乡的味道、故乡的温度和自己的关怀,以慰藉范晔思乡之愁。

其实,最好的礼物从来不是某件奢侈品,而是适时、恰到好处的温暖,是无论拥有多少财富也买不到的真挚的心意。

我将何以贺你?

从学生时代到工作、成家,似乎身边停停走走了许多人,但在心底认定的可深交一生的人却寥寥无几。


在知乎上看到这样一个问题“感觉和好朋友越来越没有话题聊了怎么办?”

我总结了一下网友们的分析,有消极的,亦有乐观的。

消极的是:两个人的人生轨道不同,失去了共同话题,甚至是有一方已经到达了可以仰望的高度,或是有了新的朋友,即便感情没有那么深厚,但是至少是在身边,自然和旧友慢慢没了交际。

看到这一类评论,深感无力反驳,确实是这样的,可在心底依然笃定这些不是理由。

乐观的是:有不一样的生活,不一样的体验,才有更多的感受可以去分享呀。不用费尽心思去想话题,也不必频繁联系,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帮、去安慰,有需要祝福的时候,去赞美、去贺喜。用你们自己的相处模式和默契去维系这段情谊。

我更愿意看到这样的说法,平淡且舒适。

或许友谊,某种程度上,也像是握在手中的沙子,握得越紧,流失越快。

当我们回到那个分叉路口,无论是分隔两地、移居、毕业,亦或是其他原因,我猜,那个时候不会有人去考虑几年后我们的关系是不是就变得形同陌路了,更多是不舍和祝福。

有些人,就是在人生中最美好、最单纯、最快乐的青涩时光出现了,是无法轻易忘掉的。

村上春树说:“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从来不曾去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如果,你在社交平台上看到旧友晋升、乔迁新居、结婚等消息,你会怎么办?

还能怎么办!

狠狠地祝福!

我将何以伴你?

有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网络流行语:无需回应式友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