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芝英—散文集《叩拜大地》 连载九《走上讲台》(上)

 黄土地上 2022-06-17 发布于内蒙古

走上讲台

 作者  苏芝英

      1972年1月,我高中毕业回到了村里,正式接过了父亲的犁把,开始了对黄土地的耕耘。 

      没几天,政治队长吕占宽就让我当上了生产队的经济保管员,并参加队委会的工作。这个决定一宣布,生产队会计根旺叔很快就将经济保管员使用的那个小木箱抱到我们家里来了。 

      那时,全国上下掀起了“批林整风”运动,并开始着手整顿国民经济。广播里传来了党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分配问题的有关决定精神,强调人民公社分配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坚持按劳取酬的原则,不要照搬照抄大寨的劳动管理办法和分配办法,更不能把党的政策允许的多种经营当作资本主义去批判等等。人们似乎从中央新的精神中看到了发展生产、激活经济的希望。 

     公社高安成书记亲自来到我们生产队,和队干部们一起研究如何调动社员们的劳动积极性和生产队适当搞副业生产增加收入的问题,并决定春耕播种时要适当增加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村里的两辆大胶车一开春就进山西井坪的工地上去跑运输挣钱,允许村里有手艺的人外出搞副业。生产队还要在河湾里多种些白菜、萝卜、蔓菁等菜蔬,给人们调剂生活。同时决定,我家大爹不再放牛了,要给生产队看菜地。 

      春节一过,村里就开始了紧张的备耕生产。男女社员每天早早就到河湾里的卧羊场参加滤粪劳动,而我是个拉粪磨的。拉粪磨其实就是拉着一块较为平整的或圆或方的笨重石头,在粪场里不停地走来转去,将干硬的粪疙瘩磨碎。这是个苦力活儿,干一天下来,我可以挣到一个工分。 

在那些日子里,我虽然从未有过要走出大山到外面找工作或四处闯荡谋生的想法,但我心中仍不住地在想,我们的祖祖辈辈那么勤劳,从来不惜自己的苦汗,从来不懈怠地里的庄稼,为什么就是吃不饱饭呢?人们越是吃不饱,就越把地里收拾得干干净净,不让杂草影响任何一棵庄稼,耽误任何一根穗子;越是把田埂收拾得干干净净,就越吃不饱肚子。像我父亲一样的那些农民,恨不得将所有的时间和体力都花在那些沙梁薄地上,但他们只懂得收拾田埂,找不到别的办法。    

      迷茫困惑之际,我陆续收到了几个高中同学的来信,使我的心里更加躁动不安起来。 

      土右旗双龙公社的刘德明来信说:“大年三十晚上,村里灯笼密如星斗,炮鸣响彻云霄,儿童喧哗声此起彼伏,可以说是老百姓最高兴的时候。然而,我独坐家中思念学友。当我在蜡烛下看到你的照片时,心情是多么难受啊!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何时能与你相逢,战斗在同一岗位。” 

喇嘛湾公社的白魁来信说:“我已在阴背小学当民办教师,前些时去公社填表准备去集宁师范读书,考试关已过,只因劳动时间不够没有走成。我想,参军当兵应该是我们今后选择的必由之路,你可以考虑。” 

       窑沟公社的张文俊来信说:“公社党委让我担任了生产队的政治队长。我们这个队过去是全公社有名的'老大难’,工作搞起来真让我感到头疼得很。” 

       单台子公社的高占旺来信说:“公社让我当电影放映员,我身体不好没有当成。现在我把小队的现金保管和粮食保管以及记工员这几项任务全部承担了,每天很忙。等我将来娶媳妇时一定请你来当头等的大客。” 

…… 

      我一遍又一遍地捧读着同学们的来信,久久地陷入了学校生活的美好回忆之中。同学们的发展变化让我产生了许多羡慕,他们的真诚问候与祝福给了我面对现实、挑战未来的勇气。  

       突然有一天,公社通知我说,让我到盆地青学校去当民办教师。这是我连做梦也没有想过的事情。当时能当上一个民办教师,挣工分不说,每月县上还要给十三块钱的补助。于是,村里许多人向我投来了羡慕的目光。 

       记得父亲当时也十分高兴,但他还是带着十分怀疑的口吻对我说:“去学校教书你能了利下来吗?你可得多尽份心。” 

我默默地点着头,在心里记下了父亲的嘱咐。因为我知道,父亲已经很累,而且到了精疲力竭的地步,但他有盼头,希望我们不再像牲灵一样累死累活地活着,这个盼头就来自于我这个在外念了几天书的儿子。 

当时,盆地青中心学校只有六七个老师,我担任初中一年级的班主任。其实一个高中生来教初中是极为勉强的。但当时我根本不懂得这些,心中充满了自信与豪迈。 

        晚上,我和所有的老师一样,常常备课到深夜。课堂上,我总想把自己学到的那点东西毫不保留地奉献给学生们,有时生怕他们听不懂,甚至不厌其烦地要重复好多遍。 

      由于农村的教学基础差,班里学生们的底子大多很薄。在语文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的作文水平很差,有的连一段通顺的话都写不出来。为了使孩子们能够真正掌握语文知识,我不拘泥于县里制定的形式上的教学进度,而是结合自己几年来写作新闻稿件的体会,对每一篇课文的主题思想、写作特点、表现手法及遣词造句等都力求讲深讲透,使孩子们能够理解掌握,有所收获,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他们学习和写作的兴趣。多年以后,我这个班里的学生不少人在文学写作上有了骄人的成就。如当时的班干部贺鹏,后来成长进步很快,竟出版了许多著作,成为海内外的知名作家,他还是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特邀理事、世界微型小说作家职级评审委员,他的作品入选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文学教材和中国人教版高中教辅教材。 

       当时,我还代着学生们的物理课。可是,从学生们上课的表情和课后的作业上可以看出,他们根本没有接受课堂上讲的知识。我也一时有些犯愁,怎样才能教好这门功课呢?因为我的初中、高中也是受到了文化运动的冲击,我的物理知识学得也并不好。 

      于是,我就虚心地去向贺云飞、武守谦、安俊卿等资深的老教师请教,并认真研读他们写的教案。贺云飞老师过去曾是县一完小的校长,只是因为家庭成分问题在“文化运动”中被下放到了我们村。他除了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外,还在美学方面有着很深的造诣。那个时候,村里的人们经常找他给画墙围、画油布。我的老家墙壁上至今还悬挂着他当年给我画的两幅玻璃手指画。记得当时贺老师笑着对我说:“教书这营生急不得,你要讲究些方法,注意用启发式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按照贺老师的指点,我在物理课讲授时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现象,通过现象来总结归纳规律,再运用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如讲“摩擦力”时,就以孩子们平时拉过的平板车上坡、下坡,雪地拉车时加装防滑链的感受为例,说明“摩擦力”是必需的,否则物体无法运动。通过这种通俗易懂的授课,学生们逐渐对物理课产生了兴趣。 

作者简介

苏芝英, 内蒙古自治区清水河县盆地青村人,1953年7月出生,大专文化,中共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就职于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曾任清水河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办公室副主任、县物价工商管理局局长、自治区财政厅办公室副主任、内蒙古财会杂志社社长、自治区债务管理中心主任、经济贸易处调研员等职。主要著作有散文集《彩色的乡情》《扬一扬手吧、母亲》《苏芝英散文》《苏芝英乡情散文》《走近欧洲》《走近澳洲》《叩拜大地》等。中央电视台《子午书简》栏目曾多次介绍过其散文作品。

(本文图片由内蒙古摄影家协会贺广生老师提供。)

本期编辑:李洁

苏芝英老师原创散文链接

苏芝英—散文集《叩拜大地》 连载八《母亲之死》(下)

苏芝英-散文集《叩拜大地》  连载八《母亲之死》(中)

苏芝英—散文集《叩拜大地》 连载八《母亲之死》(上)

苏芝英—散文集《叩拜大地》 连载七《少先队员》

苏芝英—散文集《叩拜大地》 连载六《为吃馒头而念书》

苏芝英-散文集《叩拜大地》  连载五《饥饿的记忆》

苏芝英-散文集《叩拜大地》 连载四《朦朦胧胧的大跃进》

苏芝英—散文集《叩拜大地》 连载三《并非金色的童年》

苏芝英-散文集《叩拜大地》 连载二《父亲和母亲》

苏芝英—散文集《叩拜大地》 连载一《走西口的祖辈们》

声明:平台文章为原创作品。授权转载请注明来源:“黄土地文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