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芝英—散文集《叩拜大地》 连载十《夜校灯火》(下)

 黄土地上 2022-06-17 发布于内蒙古

夜校灯火(下)

 作者  苏芝英

       1975年,清水河县农村各地兴起了大办农民政治文化夜校的热潮,利用夜校的载体,组织农民开展学习理论、文艺演出、赛诗、读报、讲故事等各种活动,用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农民、教育农民,破旧俗、树新风。当时上面的报纸广播连篇累牍地宣传天津市宝坻县林亭口公社小靳庄大队组织群众性诗歌创作活动及赛诗会的经验,一夜工夫小靳庄就红得发紫。各地纷纷组织人马前往参观学习效仿。特别是《人民日报》刊登了《小靳庄女青年坚决退彩礼》的文章后,对农民青年们的影响很大。

   王桂窑公社一间房生产队是个拥有一百七十多户人家的大村社,呼清公路穿村而过。当时,这里的政治夜校搞得红火热闹。他们成立了农民业余文艺宣传队,自编自演小节目,组织农民赛诗会,出现了许多新人新事,如十五名女青年集体倡议晚婚,女青年肖美丽带头退彩礼,新婚青年刘招生、刘二先结婚第二天就下地劳动、老贫农肖功战山洪、勇救耕牛等。一间房学校的校长刘遇厚文化底蕴深厚,又有较高的文学素养,他除了教书外,还担任文艺宣传队的编剧和导演,完成了许多编导任务,在政治夜校的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后来,他升任为县文化局副局长、乌兰牧骑指导员、乌盟歌剧团书记等职。

       1975年7月中旬,《内蒙古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郝世秀采写的长篇通讯《山村新风》,文章全面介绍了一间房生产队政治文化夜校破旧俗、立新风的故事。当时自治区文化局还将一间房生产队和呼市郊区榆林生产队的政治夜校作为全区的两个文化先进典型来抓。

        一天,我们突然接到通知,参加自治区文化工作会议的代表10月份要来一间房进行现场观摩。县委宣传部长荣盛立即带着我和宣传干事郝世秀到一间房生产队帮助他们进行接待准备。荣部长是中央民族学院毕业的高材生,具有很强的政治敏锐性和驾驭全局的能力。他带着我们认真审查文艺节目,修改赛诗会诗稿,研究解决代表们的吃饭休息问题,组织平整停车场地等等。

        10月27日上午11点,自治区党委副书记王铎亲自带领参加全区文化工作会议的几百名代表风尘仆仆地乘车来到一间房生产队。在村头平整土地的现场,我们为代表们组织了农民赛诗会,政治队长韩二根、妇女队长乔兰娣、副支书李桂梅、妇女代表卜珍梅、女青年肖美丽、老贫农肖宽、知识青年李勇等纷纷走上前来竞相赛诗,赢得了代表们的阵阵掌声与喝彩。在打井工地上,代表们参观了一间房生产条件改变后的面貌;在场面里,代表们看到了一间房农业大丰收的喜悦;在村口,代表们看了民兵队的刺杀训练。最后,在村中政治夜校的大房子里,代表们观看了文艺宣传队的演出。当时演出的主要节目有二人台《五个大嫂养猪》《六个老汉战后滩》《咱队十学小靳庄》等。我至今仍记得刘遇厚编导的《咱队十学小靳庄》中的几句唱词:“咱队一学小靳庄,政治夜校摆战场,意识形态闹革命,拿起笔杆当刀枪。咱队二学小靳庄,田间炕头当课堂,攻读马列毛主席书,理论高峰要攀上……”

   当时,一间房的农民们,包括我这个县里的宣传干事,只知道学习小靳庄创办农民政治夜校是为了热情歌颂伟大领袖、歌颂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运用夜校活动来教育农民,活跃群众的文化生活。

   受县委宣传部的委派,当时我还带着县文化馆馆长崔林、一间房学校校长刘遇厚、喇嘛湾公社红旗小学校长邬占福等赴天津小靳庄大队进行参观。
当时全国一哄而起,各地到小靳庄学习的人很多,我们去的那天就有来自辽宁、河北、黑龙江、西藏等十几个省区的参观团。

       在小靳庄的政治夜校里,我们观看了他们的文艺演出和赛诗会。当时登台赛诗的有小靳庄大队民兵连指导员王廷光、老贫农代表魏文中、妇女代表于芳、大队电工魏永起,还有红小兵代表霍凤霞等,场内气氛很是热烈。
记得当时我还在大队政治夜校的门口买了一本天津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小靳庄诗歌选》。
 
   我们在村口转悠时发现,小靳庄虽说地处冀北平原,但地里的庄稼长得稀稀拉拉,并不十分喜人。
当时,我在心里想,小靳庄就这么整天蹦蹦跳跳能生产出粮食吗?

   那个时候,上下各级都十分重视宣传和新闻报道工作,清水河县委报道组更是集中了贾治威、张瑞生、田景伍、罗小桦、王玉山、郝世秀等一批优秀的笔杆子,他们不断研究新闻宣传要点,深入基层实地采访,新闻报道稿件经常在区内外报刊电台刊登和播发,清水河县因此也名声大振。

       这年秋天,县委报道组的几个主要骨干或高升或调出,我便被指定为报道组的临时负责人,挑起了全县新闻报道工作的重担。

(上图为一间房社员学习会,由作者苏芝英拍摄)
   
       当时,毛主席向全党发出伟大号召:“我们现在思想战线上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开展对修正主义的批判。”大学大批促大干,大干苦干促大变,成为当时一句时髦的口号。

       清水河县城关公社在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精神的鼓舞下,积极修梯田、筑河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粮食产量比上年增长了百分之三十五。
于是,我们报道组就围绕“学大寨抓根本提高路线觉悟,出大力流大汗大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组织了一组《城关公社学习贯彻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精神》的体会文章,以整版的形式刊登在1975年11月19日的《内蒙古日报》头版上,当时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这在清水河县的宣传报道史上还是第一次。

       记得当时刊登的有城关公社党委书记赵越、城关大队党支部书记张宏、古城坡生产队理论辅导员孙旺、窑湾生产队长康新民、神池窑大队妇联主任石瑞英等的学习体会文章。

       《内蒙古日报》还专门配发了编者按,称这几篇联系实际的揭批文章,很好地反映了他们“大批促大干”的生动景象。
清水河县城关公社把干部群众在革命大批判中焕发出来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及时引导到大办社会主义农业上来的做法值得学习借鉴。

   清水河县单台子公社坐落在群山沟壑之上,多少年来这里的人们过着“眼望黄河流、吃水贵如油”的辛酸日子。
为了到陡峭的山下背水,不知有多少人掉下悬崖丧命,天旱渴死耕牛的事时有发生。

   1971年秋,时任自治区党委书记的赵紫阳在清水河县视察工作时得知这里严重缺水的情况后,当即拍定这里的扬水站修建工程。
1972年冬天,单台子公社发动群众破土动工开始兴建垂直五百七十一米的五级扬水站。

       社员们不畏严寒,开山劈岭,工地上出现了六十八名能掌钎抡锤打炮眼的“铁姑娘”。

       奋战几个冬春,终于使一条绵延四千多米的输水管道翻越三座大山,跨过两道大沟,铺到山巅,解决了一千三百多口人和三千六百多头(只)牲畜的饮水及八百亩农田的灌溉。

   于是,我们组织写作力量深入采访,采写了《千年古泉上高山》的长篇通讯,刊登在了《内蒙古日报》上,全面介绍了清水河县单台子公社建成五级扬水站的事迹,有效地推动了当地的农业学大寨运动。

本期编辑:李洁

作者简介

苏芝英, 内蒙古自治区清水河县盆地青村人,1953年7月出生,大专文化,中共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就职于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曾任清水河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办公室副主任、县物价工商管理局局长、自治区财政厅办公室副主任、内蒙古财会杂志社社长、自治区债务管理中心主任、经济贸易处调研员等职。主要著作有散文集《彩色的乡情》《扬一扬手吧、母亲》《苏芝英散文》《苏芝英乡情散文》《走近欧洲》《走近澳洲》《叩拜大地》等。中央电视台《子午书简》栏目曾多次介绍过其散文作品。

苏芝英老师原创散文链接

苏芝英—散文集《叩拜大地》 连载十《夜校灯火》(上)

苏芝英—散文集《叩拜大地》 连载九《走上讲台》(下)

苏芝英—散文集《叩拜大地》 连载九《走上讲台》(上)

苏芝英—散文集《叩拜大地》 连载八《母亲之死》(下)

苏芝英-散文集《叩拜大地》  连载八《母亲之死》(中)

苏芝英—散文集《叩拜大地》 连载八《母亲之死》(上)

苏芝英—散文集《叩拜大地》 连载七《少先队员》

苏芝英—散文集《叩拜大地》 连载六《为吃馒头而念书》

苏芝英-散文集《叩拜大地》  连载五《饥饿的记忆》

苏芝英-散文集《叩拜大地》 连载四《朦朦胧胧的大跃进》

苏芝英—散文集《叩拜大地》 连载三《并非金色的童年》

苏芝英-散文集《叩拜大地》 连载二《父亲和母亲》

苏芝英—散文集《叩拜大地》 连载一《走西口的祖辈们》

声明:平台文章为原创作品。允许转载和责编,授权转载请联系平台编辑并注明来源:“黄土地文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