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廷清乡情系列散文之七】 大山深处的官儿黄芪

 黄土地上 2022-06-17 发布于内蒙古

         大山深处的官儿黄芪

            李廷清

        每年农历的九月,是家乡刨黄芪的旺季。2020年10月19日这天,我也象许多在外打工,回村刨黄芪的村民一样,从县城坐公交车回家乡的。途经大磁窑镇,我下车在铁匠铺买了一把䦆头,准备刨黄芪用的。县城离家乡90多里路,车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翻山越岭的盘旋行进着,将近2小时,中午时分回到了家乡~黄芪之乡官儿村。这里是世界顶级黄芪,北岳恒山“正北芪”的主产地。

        宁静的村庄,整齐的住房,洁净的小广场,远处有几处袅枭炊烟在空中上扬。我与村里的一些人打着招呼。

        稍休息片刻,便直奔黄芪坡方向。见鹰窝崖山上的树木层林尽染,苍翠挺拔,郁郁葱葱,苍苍茫茫。我站在鹰窝崖对面的河水旁,看官儿村四面环山,三水相聚,河水清澈晶莹,波光粼粼。向清河湾方向流去。眼前是美丽的风景,空气是凉爽宜人。

        我感受着大自然给予美的熏陶,美的山,美的水,美的松柏树,美的花草,在满目苍翠的环绕中,绚丽多姿、娇艳妩媚。

        官儿村有青山,有碧水,这里有茂密的野生植物,这里更是黄芪的故乡。

        我顺着常峪沟方向走。这常峪沟,是一条很长的沟峡,沿沟而进,微凉的秋,跌落进了山坡中,变得似黄似绿。野菊花点缀着绿山坡,淡紫的几簇,还有远处的那一片。风一来,花枝微动。我还听见圈牛湾沟底那汨汨的溪水声,这里有写不尽的诗情画意。这个节气,峪中黄叶冷风,一切颓败了吧。但我看到山上还是郁郁葱葱,时有飞鸟掠过头顶,飞向远处。峪谷深又长,我沿着山下的水泥路往沟里走。走至沟里一里许,一个叫小东门的地方,那沿着光滑的石头,飞溅的流水,是官儿村的自然浴池。村里的妇女们夏天在山上刨药材,回来的时候,中午在这里洗澡淋浴。年轻的孩子们在这里垒上水池,在这里游泳,在这里耍水。

       沿沟走至刘家沟门对面,一个叫白草坪的地方,我盘山而上,路上山风习习,微黄的树叶间歇漂落,犹如黄碟飞舞山间,蓝天碧草,白云缭绕,在这里心灵净化,回归自然,感觉天比别处更蓝,草比别处更绿,真是心旷神怡。观着美丽的风景,不觉到了我的黄芪坡上。

        我的黄芪坡没有经过挖机挖过,是原生态的。不施肥,不打农药,不拔草,完全是原始的生存状态。坡上随处可见零零散散的正北芪黄芪,地下珍藏着无尽的宝藏。

        我决定刨几根黄芪,看看它的根系,䦆头在手中挥洒自如,向地下掘进,粗壮的根系透露着神奇,一尺二尺,根系还在地下延伸,用力一拔,半截黄芪竟丢在坡里。

        微风轻轻拂面,不时有鸟儿从我头顶飞过。我手里捧着黄芪,新刨出的黄芪,在坡上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药香。沁人心脾的黄芪惹人醉。

        黄芪味甘,性微温,性味归经。有养生的功效。

        刨黄芪虽然很辛苦,但心里是一种丰收的喜悦。我思索着关于黄芪的发展梦想。

        官儿村地处浑源县的西南山区,海拔较高,昼夜温差大,无霜期短,土壤为沙质特性,微量元素硒的成份很高,黄芪在这里生长得天地之灵气,聚日月之精华,其有效成分皂苷类、多糖类、氨基酸、微量元素硒的含量远高于其它地方。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黄芪可增加机体免疫力功能,降压保肝,调节血糖,抗菌及抑制病毒作用等。

        最近几年,官儿村大力发展黄芪产业,村民们越来越多的人,对黄芪产业引起了重视,大多数村民都用挖机把黄芪坡挖了,整道山整道山的挖,从沟底挖到梁顶。大面积的挖掘,大面积的种植黄芪。扩大黄芪的种植面积,走出一条发展黄芪产业增收的新路子。

        黄芪已成为官儿村脱贫的主要产业,以前黄芪大多是野生的,现在山上有人工培植。随着黄芪技术的普及,黄芪产业在官儿村脱贫攻坚工作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积极打造黄芪文化,黄芪养生,黄芪旅游等,走出黄芪产生多样化发展的路子。加大黄芪独特性的保护力度,守好“道地药材"这块牌子。

        每到种黄芪的季节,外面打工的人们也忙着回来种黄芪的。用多种方法种植黄芪,用犁种,用耙子种。黄芪胡麻套种,黄芪莜麦套种等多种方法。拔草、打药,辛勤的管理着,希望能从黄芪坡上看到希望。

        满坡的黄芪扎根进沙土,只是一个劲地疯长,长出了惊喜,长出了粗壮,黄芪花从李时珍的背篓里跳出,药香便弥漫了官儿村,官儿村升起了小康生活的曙光。

        下坡的时候,我看到从常峪沟里出来的,拉着满车黄芪的车辆,还有从常峪背坡上背着黄芪的人们,正陆陆续续的下着坡。

         在回家的路上,看着一些在外刨黄芪的村民们,开着三轮车,骑着摩托车,正向回家的路上奔驰着。

        傍晚回到村里,我把黄芪切成片,放进我的喝水杯里,再放上一些黄芪花茶和枸杞。沏上一杯茶,我看到黄芪片素雅的躺在枸杞下,飘着淡淡的香味。品一口,茶香融入肌肤,品两口,茶香暖了肠胃,品三口,茶香深入骨髓,品一杯,我走进了《本草纲目》,再也不想走出来。

        我拿着喝水杯,顾不上吃饭,忙着挨家挨户的看关于黄芪的情况。看人们刨了有多少,看黄芪刨的好不好,看黄芪是大还是小,看黄芪价钱是多少。当看到刘玉睛刨的黄芪,又粗又大又长,好一根野生黄芪,好一个正北芪的代表形象。看到刘玉睛满脸洋溢着兴奋的模样,我急忙掏出手机来拍摄照相。发给朋友,发到网上。要让更多的人了解黄芪,了解我的家乡。

        在黄芪之乡的一些日子里,每天在关注着关于黄芪发展的一些情况。

       官儿村人民一步步奔向小康,走向辉煌,走向更美好的明天,官儿不仅景色美,风光秀丽,而且野生黄芪蒸蒸日上,誉满全国,官儿的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

        一些朋友们知道了我回村刨黄芪的情况,都想跟我要黄芪的,我在2020年11月02日离开家乡,在去往大同的车上,途经浑源大转盘,把家乡的土特产正北芪,还有黄芪花茶,向浑源的朋友们发放。大同的朋友们,也是没多有少的给他(她)们送上。

        在高速运转的现代社会的滚滚洪流中,偶尔想起山村中还有一片并不遥远的宁静~那是故乡。

       在那浑源县西南山区那大山深处的官儿村,唯愿山外的游子们能常回家看看。

平台其他原创文章链接

【李廷清乡情系列散文之六】官儿供销社

【李廷清乡情系列散文之五】官儿凉粉

【李廷清乡情系列散文之四】官儿碑楼

【李廷清散文】官儿的春天

【乡村记忆】官儿村莜面

【乡村记忆】官儿村木匠

【纪实小说】拉着骆驼去北京(二)

【纪实小说】拉着骆驼去北京(一)

一笼莜面故乡情

本期编辑   李洁

作者简介:

李廷清、1966年出生,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官儿乡官儿村人,就职于晋能控股大同煤业金鼎活性炭有限公司。与文字结缘,业余时间喜欢读书写作,作品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常有文章发于网络平台。

声明:平台文章为原创作品。允许转载和责编,授权转载请联系平台编辑并注明来源:“黄土地文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