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夜行沟夹湾

 黄土地上 2022-06-17 发布于内蒙古

            夜行沟夹湾

             文/竺元平
        30多年前的80年代,我还年轻的时候,老家农村土地刚刚下放到户,一家一户自主经营的个体劳动模式开始全面展开。1982年,我刚好高中毕业,高考落了榜,开始走向了外出谋生的道路。经过二年艰苦的体力劳动,钱没挣多少,却尝尽了吃苦受累的滋味,二年来,除丰富了个人的阅历,似乎厌倦了外出流浪的漂泊生活。


        1984年对我来说是个充满了机遇的年份,这一年,让我铭心刻骨。这年深秋,我从外地回到了农村老家,老家是内蒙古北部山区的一个偏僻小村,叫押地坊,全村只有七八十户人家,村庄就隐隐地镶嵌在了万山沟壑的背风处,由于夏秋风调雨顺,农民赶上了包产到户的第一个丰收年。十月份,地里的农活也已结束,家里有剩余劳动力的人们正谋划着外出打工,一时间想外出的,又有回乡的青壮年劳动人员形成了村庄的一道风景。
        从牧区回村的第二天,就引起了村里人的注意,当时村里的高姓大户正组织排练二人台地方戏,看热闹的人们着实不少,其中也有下乡蹲点的乡镇领导,偶然的机会认识了乡党委书记,乡党委书记与我认识后,经过几天交往接触,对我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便给我推荐了一份当地人不愿意干,却又是技术专业的活儿——到邻村当民办教师。这是求之不得的好事,虽然工资不高,却是有文化的人干得事。一天傍晚,我带着书记开具的介绍信,就向邻村出发了,要去的这个村叫二号村,也是一个偏僻没落的小山村,全村不足30户人家。从押地坊到二号村,要经过弯弯曲曲的山路。十月的老家已凉风习习,地里的庄稼早已收拾的的一干二净,田野里只剩下光秃秃的山峦及伸向远山的弯弯小路。要不是我从小胆大,又经过了二年的磨炼,万万是不敢独自一人傍晚进山又深夜归来。落日的余晖映照在大山的奇石上,投下了有点吓人的阴影,我怀里揣着书记给的介绍信,步行向二号村的方向走去,出村三四里就是一个叫“沟夹湾”的一处复杂地形,湾里是邻村人们常埋死人的地方,迈步沟夹湾,令人毛骨悚然。偶尔一声乌鸦尖叫,浑身起鸡皮疙瘩,但还得硬着头皮往前走,生怕误了这份差事。一路上心惊肉跳,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夜晚步行这么远,天色越来越暗,步子也越来越快,急切地向前行走,天黑看不清脚下的碎石,几次险些摔倒,也不知走了多长时间,终于走出了沟夹湾这个吓死人的地方,出了湾,天气好像有了点亮光,再想着湾里像馒头一样排列的坟墓,又不由地在脑海中出现,似乎从某一个坟墓中走出一个披头散发的东西来,我不时地又回头看一看,越看越吓人,又走了一阵,隐隐约约看到一个村庄,这就是要去的二号村。天气已经漆黑一团,再走近才发现有微微的油灯光,整个村庄笼罩着宁静的夜色中,我就满怀信心地又加快了脚步,近乎一溜小跑,进了村之后,大街上还有人在走动,便上前打听村支部书记的家。偶尔能听到几声狗叫,又怕让狗咬着,复杂的心理,让我一个不谙世事的人内心七上八下,心烦意乱,当时的那种心情滋味,如今已记不清了。


          一路的恐惧颠簸,心跳加快,估计那时的心率在200次/分。进村后打听到了书记家,取出了介绍信,平生第一次独自与领导干部交流,语无伦次,也不知说清了没有,反正村支部书记一看介绍信就明白了我的意思。
               记得村支部书记个子不高,好像也有点文化,说话慢条斯理中有点咬文嚼字,颇像一个大领导。他说:“你来得不巧,昨天来就好了,正好今天村里有了人选,已上开了课,我们村有七八天缺老师,不能开学,一开始村里没有合适人选,就向乡政府打了报告,没想到今天接到了你的消息,真有点遗憾,只能回去了。”听完书记的话,内心不知是怎样的一种难受,没有办法,我只能原路返回了,此时已晚上九点多,外面漆黑一团,我真有点儿不敢走,怎么办?逞强走出了书记的家门就迟疑了,这黑灯瞎火的,虽说来时的路还能记得,但沟夹湾里的山路让我一想起来就浑身打颤,在村口停留了大约十几分钟,矛盾的心情,最终让我又鼓起了勇气,于是又返回书记家,让书记给我准备了一根木棍,好给我路上壮胆,我提着一根一米多长的木棍就消失在了漆黑的田野里。


         一路上用木棍探着路,嘴里还不停地哼着小曲,好让恐惧的心理平静下来。深秋的夜晚,万籁寂静,只听到呼呼的秋风从耳边吹过,好得是没有听到有什么奇怪的声音,深一脚浅一脚,顺着模糊的山路一步一步向前走,脚下一会儿上了土堆,一会儿又陷入了深坑,双脚也被杂乱的蒺藜划破了几道血印,但也顾不上看,只是一个信念往回走,盼望尽快看到村口的大山,也不知走了多长时间,终于听到了村里的狗叫声,接着像是到了一个村庄,灯光忽闪,熟悉的山村来到了跟前,我长长的舒了一口气,终于回来了。
        历尽了这场步步惊心的遭遇,给我的人生增添了一种精神的食粮,从此让我在生活道路上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回想起那次遭遇,仍然感慨万千,回味无穷。

本期编辑   李洁  

平台其他原创文章链接

上世纪70年代初,农业学大寨专业队

【纪实小说】拉着骆驼去北京(一)

【晓慧诵读】清明节前蒸“寒燕儿”

一笼莜面故乡情

嗨!我好像在哪裡見過你(一)

儿时的那碗荞面

离娘馍馍和面圐圙

作者简介

        竺元平,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1964年2月出生于内蒙古商都县。1984年10月参加工作,喜欢读书、写作,曾在多家网络平台刊发十几万字的作品,被《海纳百川文苑》平台聘为副总编。

声明:平台文章为原创作品。允许转载和责编,授权转载请联系平台编辑并注明来源:“黄土地文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