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老家的露天电影(一) 杨翠冠 往事一幕幕,思念在心头! 我每次回到老家,总会不由自主的来到供销社门前驻足良久,这里曾经有我挡不住的思念。 大集体年代、人口鼎盛时期,老家所在的村有四百多户人家,二千五六百口人。如果把老家的村比作一个“圆”,那么供销社这个地方就是老家这个“圆”的圆心。据说供销社这个位置以前是个庙宇群,建有佛寺、财神庙、马王庙、奶奶庙、关爷庙等建筑;后来的破四旧运动把庙宇群拆了,建成了后来的供销社。 我最早记忆中的供销社门市部建筑坐北朝南,最西侧是进入供销社后院的大门,大门西侧是供销社通向第七生产队的路口,路口西侧是供销社的家属院,家属院是一排大约七八间的土窑洞。供销社大门东是副食门市部,副食门市部东是一间办公室,办公室东是五金百货门市部。五金百货门市部往东依次 有铁匠铺、小饭铺、蔡庭华的理发铺等小商铺。供销社的路南一百多米处是公社的“北大门”。说大门其实就是在东西两栋办公室中间留出的进出通道,通道是露天的,在出口处安装了两扇铁锹把粗细用钢管焊接成的栅栏式的门,为了管理方便,在栅栏式大门西侧的那一扇门上又留出了一个可供一个大人进出的小铁门,在大门关闭时人们可通过小门进出公社。 公社“北大门”西二十多米是去往第三、第四生产队及中小学的路口,路口的西北方向有一座“大戏台”,大戏台的北面是公社的油籽加工厂,油籽加工厂的后面就是供销社家属院。公社北门往东依次是公社医院、寇大梁家、村大队部;在村大队部的后墙根还有几个第四生产队废弃的山药窖。 老家是公社所在地,是周边五六个大队及三十多个自然村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由于受条件所限,没有专门的群众活动广场,所以公社大门后、供销社前周边的这块空地就成了老家最繁华、最热闹的地方。且不说每到春节、元宵节、中秋节这些节假日时供销社顾客盈门,就是平时也是人来人往,去公社办事的、到供销社购物的人络绎不绝。这块空地北高南低,从寇大梁家的后墙根基、大路、小商铺前面高出大路半米多的石砌台阶形成了逐步往北提高的三级平台;村里放映电影时,这里就成了“固定”的露天电影广场。 每逢放映电影时,寇大梁家的后院墙就成了电影幕布悬挂的地方。白色的电影幕布四边有十五六公分宽的黑边,黑边四角都镶有二个铜钱大小的铁环,绑定幕布的绳索或者大钢钉通过幕布四角的铁环把幕布牢牢的、方方正正的固定在了寇大梁家的后院墙上。 每逢放电影时,电影幕布下面不远处是小孩们坐的“板块”。太阳还没有西下,成群结队的孩子们就迫不及待的去寇大梁家的后墙处去“占位子”。他们拿着小板凳,或者干脆找些石块,一块一块连接成四方的“围城”,划分出各自的“楚河汉界”,有厉害的小朋友干脆找根棒子划个框框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这时候有些孩子往往因为范围划分不均,引起纠纷,打起群架,直到有一方的人流了鼻血为止。但是,只要电影开演,严格的“三八线”就被抛到爪哇岛了,流鼻血的也早已经忘了疼痛,鼻翼甚至还留有未擦净的血渍。 小孩“板块”后面是中老年人“方阵”,“方阵”也是电影最忠实的观众,他们大部分带着凳子,抱着小孩,招呼着周边村庄来看电影的亲戚朋友,放射状围坐(站)在电影放映机四周;家里没有特殊情况会一直从电影放映开始坐(站)到电影结束。虽然大队部在放映电影以前强烈要求三四队的社员在西面,五六七队的社员在东面,但随着人数的逐渐增多,夜色慢慢暗淡,很难分清那个位置是三四队的,那个位置又是五六七队的,也许人群中还有一队饮马沟和二队山元井的社员,或者周边其他临近大队的社员。 在中老年人“方阵”的后面,小商铺门口的平台上大部分是中青年“梯队”,这个“梯队”的人们大部分是一双双偷偷相爱的恋人,或者专门从临近村接来的未举办婚礼的未婚妻(夫),或者是村里、村外一对对土语叫“相好的”;他们大都是以看电影的名义出来鹊桥相会的。尽管在夜晚,这个“方阵”的男人们也会把自己收拾的玉树临风,女人们更是把自己妆扮的秀色可餐;电影放映之后不久就会双双对对走出“梯队”,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 七八十年代,家乡的露天电影给乡亲们带来的惊喜、愉悦、激动是无法想象和形容的。那年月能看上一场电影,就是最大的精神享受了。只要放映电影,整个小山村就会沸腾,全村人都像过年过节一样兴奋,大人们干活更加有劲,个个抛开忧愁、舒眉展颜;小孩们满村跑着、蹦着、欢呼雀跃,传播消息;村里到处荡漾着欢乐的笑声。每到村里放电影的日子,我总是希望太阳早早落山,甚至期盼会有二郎神用神箭把太阳快快射落西山。夜幕降临后,寇大梁家的后墙上就会挂起白色的电影幕布,放电影师傅也会认真地调试放映机,努力把放映机射出的光线正好投影到幕布上,老家人都把这个过程叫“对光”。在放映师傅用放映机“对光”的时候,许多孩子们高兴的扭动身子、扮着鬼脸、大呼小叫,把各种夸张的怪相、搞笑的神态、调皮的手势投影在幕布上。 那个年代,电影在放映之前,总要插播一些新闻幻灯片,幻灯片主要内容就是介绍国内斗私批修的形势和农业学大寨之类的图片;大队干部也往往借机对村里今后的工作做一番安排。在孩子眼中,大队干部成了最不受欢迎的人,在大队干部讲话的间隙,妇女拉起家长,东家长、西家短的说个不停;男劳力往往默默吧嗒着自卷的旱烟耐心听讲,听听大队干部讲的话和自家有没有关系。当时,电影放映员是公社的八大员之一。因为那时候的农村文化生活极度贫乏,电影成了当时农民最期盼的文化娱乐形式。人们十分渴望村里能放场电影。所以放电影的师傅(放映员)自然成为了人们最欢迎、最崇拜的人物了。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杨翠冠(曾用名杨兰宝),丰镇市元山子乡大庄科村人,现在察右前旗农牧和科技局工作;大学文化,高级经济师,爱好文学、艺术、摄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