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白事宴贺广生 在我们老家,人们习惯把死了人的后事操办称作白事宴。“白事宴”礼节很多,比较复杂,要了解一方风土人情和习俗文化,最好的机会、最典型的场合、最集中的体现莫过于在农村白事宴的操办过程之中。丧葬习俗文化往往是当地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种表现的,是生者对逝者灵魂从精神到物质的双重安慰,也是人们弘扬孝道文化的集中体现。普通老百姓则只有在殡葬仪式上把自己对幸福生活和财富的理想寄托于那些物化了的以假充真的纸货上,并且代代相传成为风俗,这种丧葬习俗在家乡民间流传甚广,是聚合了不同时代人们对幸福的追求的一种习俗文化。纸货是一个时期的缩影,纸货又是历史与现实生活与的缩影,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给逝者做的纸货品种也不断更新,紧跟时代,前几年,给亡人做的纸货是“毛驴”,米缸,水缸,锅,碗,瓢,盆之类的用品,现在做的纸货却是电视机、冰箱、麻将、小汽车之类带有现代化气息物品,主要是体现了当代社会人们对物质生活的拥有和追求。据《清水河县志》 记载,当地的丧礼是很繁杂的,我只是从中摘取了一些片断, 但从寥寥几个片断中我们不难看出历史与现实生活在丧礼中交汇时折射出的人文色彩,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家庭经济实力各有不同,办“白事宴”的规格也各有高低。当地有句俗话说的好“有钱的埋钱了,没钱的埋人了”,也确实如此,一个白事宴总的消费大的惊人,很多人是被这种习俗拖着没办法,都想体体面面把逝者安葬,生怕被周围人说长道短。这里也夹杂了许多封建迷信色彩,所以,给一些阴阳先生、鼓匠班子乃至乐队演唱人员和做纸货的匠人留下了巨大的挣钱空间,但大部分还是表达了生者对死者的安慰与孝敬。这个山老家人俗称"脑包山",祖祖辈辈在这里生活的人也不知道这颗大树下原来是一个古墓。直到有一天村里一个放羊的发现,大树下被人挖了深深一个坑,古墓被人盗了。老人去世,孝子们抬着棺材为逝者送上最后一程。![]() 入土为安,亡人入土后孝子按大小辈数排列绕坟墓分左三圈,右三圈边走边往墓里抛土,俗称“填土”。![]() 一个人生前如娶了俩个妻子,去世后娃娃们统一安葬在一个墓子里,叫“隔葬”。![]() 迁坟![]() 安葬![]() 立碑![]() 安葬完毕后孝子们在坟里转圈走三圈,叫“采坟”。![]() 灵棚![]() 填土![]() 上万元的纸货马上化为灰烬。![]() 沉痛悼念!![]() ![]() 叩拜![]() 整理现场,怕留下火苗。![]() 一别人间生死路。![]() 长孙致悼词![]() 从四面八方来了的亲戚,主家安排长子身穿重孝对所有来宾逐一叩拜!当地把这种俗习称之为“叩免罪头”。![]() 从餐厅出来也要叩拜!![]() 殡仪习惯不断改革。文明祭奠。![]() 准备纸钱![]() ![]() 有的长者到现场检查一下!![]() ![]() ![]() 作者简介 贺广生,内蒙古清水河县人,中国联通公司清水河县分公司退休职工,资深民俗摄影家。用镜头记录普通人、记录这片黄土地变迁的摄影家。内蒙古摄影家协会会员,多次在全国各大影展获奖。 (本公众号文章题图及二维码照片即由贺广生老师提供,特此提出感谢。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本期编辑 木子姐姐 平台其他原创文章链接: 声明:平台文章为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授权转载请注明来源:“黄土地文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