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子头”老姨夫 文/圆 梦 “园子头”那时候大家都喊“园头”。这里的“园头”不是头长得圆,也不是什么官职,而是我们这里那时候的一个工种。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们生产队大部分都是旱地,只有马犁湾有一片水浇地。我也不知道那够多少亩,反正觉得那就是一片伊甸园。因为那里有一口水井,用水车车水。水车我们在电视里看到过,就是一根铁链上焊着好多的铁皮做的小水斗,从水井外一直伸到水里。一头毛驴拉着水车转啊转,把一小斗,一小斗的水提出来,在外面一个石头水槽上倒下来,再继续,周而复始。有了这甘甜的井水,队里就种了各种蔬菜,这就是菜园子,简称“园子地”。管理“园子地”的人,大家就喊他“园头”。 老姨夫是队里固定的“园头”,也许因为老姨夫一个人生活,平时都是以菜园子为家,晚上就住在园子旁的简易房里。也许是因为老姨夫勤劳肯干,把菜园子侍弄的精致。反正我只记得生产队的“园头”一直都是老姨夫。 老姨夫身材高大,魁梧,紫铜色的脸上嵌着一双明亮而有神的小眼睛。就这双眼睛,别说是猪啊羊啊,就是一只小猫也逃不过他的视线。所以从来没有牲畜践踏菜园子的事情发生过。 有那小孩子眼馋地里的西红柿啊,黄瓜啊,就试着想偷偷摸摸的摘几个,没等靠近菜地,就被老姨夫发现了,所以孩子们都很怕老姨夫那双眼睛。本人就曾亲自领教过这双眼睛的厉害。 我是和秀莲一起去的,秀莲是老姨夫的长孙女,老姨夫平时很疼秀莲的。我们就想着去了老姨夫一定会给我们吃点好东西。我这也有“傍着龙王吃鳄鱼的心理”吧!我们首先大大方方的去了园子里,老姨夫正在赶着毛驴浇水呢。看到我俩,就指着园子旁边的一小片草,让我们剜草,带回去喂羊羔。我们是奔着西红柿和黄瓜来的,哪里有心思剜草,没剜几棵草,就在水道上开始玩泥巴了。等啊等,等不到老姨夫给我们吃好东西。秀莲就喊:“爷爷,我饿了”。老姨夫听了后,回窝棚里拿出了半碗锅巴给秀莲:“吃了就回去吧,不要贪耍”。我们心不在焉的吃了锅巴,怏怏的往回走,走到园子地外的两颗沙蒿边坐下来。向园子里望去,那叫一个美啊,一畦畦碧绿碧绿的白菜,紫茵茵的茄子,一笼笼浓密的豆角,还有油光黑绿的韭菜,鲜嫩水灵的黄瓜,更别说那鲜红诱人的西红柿了。看到西红柿,我都流口水了,我俩就商量着偷两个西红柿吃。我们做足了准备工作,秀莲穿着一件红色的“腰子”(和现在的背心差不多,手工缝制,双面的。)怕红色被老姨夫看到,反穿了,露出里面的黑色。趁着老姨夫在另一边除草的当口,我们从豆角和茄子地里爬着过去,接近西红柿了,早早地就闻到西红柿苗发出的那种特殊香味。秀莲的手已经够着一颗西红柿了,我一抬头,发现老姨夫扛着个锄头两眼发光地站在我们面前。秀莲摘下西红柿,也看到了老姨夫,我俩呆呆的趴着不敢动了。老姨夫盯着秀莲看了一会儿,接过那个西红柿,用脖子上挂着的毛巾仔细地擦拭了几遍,最后把西红柿一掰两瓣,分给我俩吃了。“大后天就要分柿子了,分回去再吃,快点回去吧!” 老姨夫也有讲人情的时候。队里种的大蒜,到一定的时候要抽蒜心,好像是抽过后蒜头长得大。社员们就自己抽点蒜心回家当调料使。有一次妈妈打发我去抽点蒜心回来,我去了菜园子,和老姨夫说了一声就去抽蒜心,老姨夫放下铁锨,过来帮我抽蒜心,最后抽了好大一把,我好开心。 我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生产队有了机井,用柴油机抽水,我幼年记忆里那个神奇的水车也不知道哪里去了。因为是用机器做动力抽水,所以大家自豪地称这种井为“机井”。柴油机抽水时,要先用摇把把柴油机摇着了,再给柴油机和水泵中间用皮带连起来。上皮带是个技术活,在转动的柴油机轴承上,让皮带慢慢的靠近轴承,随着转速把皮带带上去。一般都是手疾眼快的年轻人干,老姨夫也和年轻人一样干的轻松自如。这柴油机抽水,那叫一个了得?四寸粗的水管子,满管的水哗哗的往外流,那水道就像一条小河似欢快极速地流淌着。那地块也不像以前那样一小畦,一小畦的了,而是搂成那么宽的一大条子,一大条子。生产队里打了几眼 机井,发展了好多的水浇地,粮食生产那是突飞猛进,社员们都喜气洋洋。尤其是老姨夫,每天都笑呵呵的,一会功夫就能浇以前一天的地,你说他能不开心吗?这回管理的不光是蔬菜了,还有甜菜,小麦。到了六七月份,生产队就派人㓲甜菜叶子,供队里社员喂猪用。常常是几个老年妇女㓲甜菜叶子,堆在一起,各家各户在收工回家时背回去。老姨夫负责给人称甜菜叶子,按每户人家几头猪,大猪多少斤,小猪多少斤这样分。老姨夫做园头多少年了,分东西那是秤平斗满,分毫不差。 到了冬天,老姨夫总是肩挑一付箩筐,手拿一个粪叉子,边走路边拾粪,等到了菜园子,一担粪已经拾满了,就把粪倒在地头,返回来时又是一担,倒在猪圈旁的粪堆上,风雨无阻。常记得父亲他们正月初一转着拜年,得第一个去老姨夫家,去晚了他就拾粪走了。就这样,老姨夫每天总得去菜园子看看,收拾一下枯枝烂叶,石头瓦砖。等到来年开春,早早的又开始打当着种菜了。 本期编辑 木子姐姐 圆梦 圆梦,女,本名,袁俊玲,1965年出生于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白泥井镇一个小村里,初中毕业辍学务农,一直爱好文学,曾是鄂尔多斯日报通讯员,在《鄂尔多斯日报》《驼铃》等报纸、杂志发表作品若干。 声明:平台文章为原创作品。允许转载和责编,授权转载请联系平台编辑并注明来源:“黄土地文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