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又 到 秋 收 季

 黄土地上 2022-06-17 发布于内蒙古

高方田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是诗人描写秋景,赞美秋收的佳句。我的家乡在鲁北平原上,母亲河穿流而过,是名副其实的大粮仓,远近闻名的齐东古城坐落于此,城际高速横穿而过,新建黄河大桥飞架大堤南北。在这里生活了50多年的我,除了留恋家乡的一草一木之外,每次回家就是庄稼地了,是啊,祖祖辈辈靠种地维持生计,叔叔婶子哥哥姐姐们,左邻右舍,谁能离开土地呢,我虽然好多年不种地了,但是每次回老家到田野里转一圈是我的习惯,第一为了品一下田野的味道,第二是为了追寻昔日的农忙时光,真实感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

中秋节回家,望着车窗外一望无际的田野,田野里斑驳陆离黄绿相间,即将成熟的玉米向我招手,稻子、高粱、谷子频频点头,路边的池塘里莲藕已是已荷尽已无擎雨盖,村头的生产路上偶尔有过往的车辆拉着早熟的庄稼,我嗅到了秋色的味道,看到熟悉的街坊随声问一句,“玉米快熟了吧?”,他们回答道,“等联合了”。

记忆中的秋收让人难忘,早起晚归不说,有时候把玉米一个个掰下来扔到一起,掰完了全凭人挑肩扛把玉米从地里收出来,然后再用牛马车拉回家。今年的光景不和往年一样,雨水多,一下就是好几天,土壤水分饱和,人站在地里脚都往下陷,更别说大型机械下地了,所以人们都在盼望晴天,昨晚给街坊打电话问玉米收获情况,他们说得像以前那样一个个往家收了,就是全靠人工。把玉米收回家还要一个个扒皮,然后在一块空地上晾晒,有时整个房顶、墙面摆满了玉米,所有的树杈也派上了用场,每两个玉米用里层的皮系在一起,然后挨个的摆上树叉,整棵树成了玉米的新家,粗壮的树干被叠的高高的,远远望去气势壮观,黄澄澄金灿灿,配上翠绿的树叶和不规则的树枝俨然成了美术家的创意杰作。家家户户如此,大街小巷如此,远远望去一个个村庄被装点成泛着金黄色和墨绿色的山水画,左邻右舍的人们饭后会互相串门子,互相夸赞谁家的棒槌子大,大得可爱,互相询问是什么品种,来年也种这样的新品种,还有的直接数玉米粒有多少,面面相觑啧啧称赞,那种味道只能在那个岁月里才可以寻得到。


收完玉米只是秋收的一部分,因为好多庄稼都要收,就显得忙碌了许多,有一年我家在村北种了好几亩水稻,长势喜人,当时的收割全靠人工,把稻子拉倒场院里脱粒是很麻烦的,因为没有专门的脱粒机,我索性雇用了村里的小麦三清脱粒机,机器轰鸣起来,左邻右舍和朋友们齐上阵,一个上午下来,金灿灿的稻谷堆满了场院一角,父母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其他邻居也用同样的方法去脱粒,好多街坊开口称赞我,有文化就是好啊,不光会种地,还会用农机,因为我们这里才开始种水稻,脱粒是个难题,我抱着试试想的办法替大家解决了实际问题, 最难收的庄稼是地瓜和花生,需要力气不说,还要有收获技巧,有的使劲不小,结果把很大的地瓜劈成了两三截,花生秧子刨了出来了,花生果子却落在了地里。收地瓜先要把地瓜秧子用镰刀割下来成捆的拉出,然后开始刨地瓜,工具是用头,并非是用铁锨去刨,双手抡起头朝着有地瓜的位置用力刨土,然后使劲拉出,大块的地瓜就收获了,所以刨地瓜要有技术技巧,先观察哪里有地瓜,再用力刨,有时虽然用力很大,但是头拉出来一块地瓜也没有,这是需要臂力和体力的活,忒累人,干一天下来腰酸背疼,手上起了水泡是正常的。


人们把收获的地瓜堆在田野里,有时像一座小山并非是夸张,因为这是我们当地的主食,家家户户靠它生活了一年有一年,人们把地瓜拉回家,开始分类收拾,大块的切地瓜干 ,小块的留着吃,家家户户开始忙碌起来,房顶和干净的地面摆满了地瓜干,有的还把地瓜干切上一刀挂在细铁丝或者麻绳上,远远地看去成了一道农村特有的风景。晾晒地瓜干很费时间,晴天的话要四五天,遇到阴雨天家里的男女老少忙的团团转,因为地瓜干淋雨就会变质,所以要赶紧收起来,不管晒在哪里的都要尽快收下来,当时的岁月里地瓜是农村的主食,地瓜干磨成面可以蒸窝窝头,虽然很黑很难吃,但是总可以填饱肚子,地瓜干可以和豆类煮在一起称为地瓜饭,千家万户的锅里离不开地瓜,箅子上着地瓜,锅底上煮着地瓜,有的家庭还把地瓜做成了咸菜,就是把地瓜用盐水盐咸了,然后煮熟了吃。


记得母亲还把零碎的小地瓜煮熟了切成小块,然后晾晒,等晾晒到软而不沾手的时候收藏起来,等到冬天,母亲会拿出来分给大家,一块块晶莹剔透,金黄灿灿,美其名曰“牛肉干”,还别说,吃到嘴里真有点回味无穷的感觉,每年的春节左邻右舍都会用沙土在锅里炒制煮熟晾干的“牛肉干”,虽然土腥味很浓,有时还会吃到嘴里好多沙土,但是味道却香香甜甜的。时至今日还念念不忘这类土土的美食,尽管现在超市里美食无限,种类齐全,可是怎么也比不上透着乡土气息的土腥味美食。毋庸置疑的是地瓜在哪个粮食匮乏的岁月里拯救了家乡的人们,现如今物质丰富,所有食品琳琅满目,地瓜成了稀罕物,人们要花钱买各种名字的地瓜,什么含什么维生素的,什么蜜薯啊,总之是让你眼花缭乱。……,又是秋收季,我们是不是该考虑点什么呢?
学校里为了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在校园里开辟了劳动基地,一个班一块,并且种了五花八门的农作物,有玉米、地瓜、大豆、花生等,还有辣椒茄子之类的蔬菜,目的让孩子见识一下农作物的成长过程,偶尔体验一下农业劳动活动。我目睹过孩子们在老师带领下的花拳绣腿,我也带孩子亲自种了一块地,孩子们劳动热情很高,都想一试身手,显示自己的能力,但我总是摇头,还会叹气,不知为何长长的叹气。现在村子里只剩下孤寡老人,能下田种地的寥寥无几,有时我就在想,将来的土地谁去种呢,你可能会说,流转出去啊,总有人种。再看看我们眼下的孩子谁还想去种地呢,我做过班级调查,全班40多个孩子竟没有一人对农业有兴趣,我们真的做错什么了吗,孩子的劳动观念靠课堂可以解决吗,这几年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确实蒸蒸日上,高科技也已进入现代农业,这些都是喜人的,但是今年黄河下游的秋汛带给我们农业秋季的伤害只能说是天灾,我们无力回天。
现在正处在成长阶段的孩子,一帆风顺,要雨得雨要风得风,还有几个可以经得起挫折呢?等到他们成熟的时候,我们如何面对他们的秋收季呢?

作者简介

高方田,教师,山东省邹平市黛溪小学工作 。

本期编辑   李  洁

平台其他原创文章链接
现实版的红高粱——二羊倌老汉和疙蛋奶奶的爱情
父亲,就是故乡的老屋
黄土坡上的窑洞情结(音频版)

柴米油盐百姓事,锅碗瓢盆皆文章。关注【黄土地文学】,体验有滋有味的生活。

【黄土地文学】投稿:

 邮箱136352905@qq.com       

 微信  L13848911998

你若喜欢本文,就在最后右下角点个“在看”让更多朋友看到哦!

声明:平台文章为原创作品。允许转载和责编,授权转载请联系平台编辑并注明来源:“黄土地文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