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犁地

 黄土地上 2022-06-17 发布于内蒙古
犁地
水长国
 犁者,耕也。犁地即耕田,就是用犁将田地土壤翻动,便于耕种。地有早地和水田之分,犁也有旱犁与水犁的区别。旱地耕的深,水田则要犁的浅一点。有一张好犁是耕者引以为傲的事,地耕的透不透,既取决耕者犁地技术水平,更取决于犁的优劣好坏,还取决于耕牛听使唤程度。三者齐驾并驱,地必然犁的杠杠的。


犁是由耒耜发展演变而来,甲骨文记载,早期的犁出现在商代,形制简陋。至清代,犁结构仍简单却牢固耐用了,沿用至今。农村的犁都是由有丰富经验的老木匠师傅,选取优质的木材作材料,以木质较硬的花栎木,放在池塘淤泥里泡三年,捞起晾干后作犁底、犁键为最佳。这种犁不惧雨淋,耐磨耐用。犁猿是在山间寻觅的牢固结实不易变形的“弓”形硬木,以火燎表皮,不伤木质层,阴干后使用。犁头以柳木最好,不仅结实且损坏易于更换。配之于犁铧、犁壁(犁儿面子)、牵口、炮杆、绳索、轭头、撇绳等。犁铧、犁壁是用白口生铁铸造而成,硬而耐磨,以炉火溶化注入模具中,而后放置细灰中降温即可,成本低廉,美中不足的是易脆,遇暗石等硬物,铧尖易折断。牵口是铁打的“8”字形铁环,一头套在炮杆上,一头套在犁头上,与炮杆一起起连接绳索的作用。轭头是天然形成的象“弓”形的木头,自然的弯曲度,辅之人工雕作。木头既有硬度,又有柔韧度。能工巧匠用刨子刨,凿子凿,粗沙细沙精心打磨至光滑无比,以减少轭头与牛肩膀的摩擦力,使牛拉犁不至于痛苦。轭头的宽度大致与牛体的宽度相当,绳索不至于勒住牛的身体。轭头外侧有凹糟,绳索在凹糟内置,不会滚滑影响牛劳作。两端各凿一孔洞,绳索从孔洞穿过,连接在炮杆上。炮杆可以根据牛的力量大小,左右移动绳索,力量大的绳索距离宽点,反之小点,也可分中平拉。牛轭头厄住了牛的命运与生活。细心的耕者会将犁及其配件刷上桐油,犁地时偶遇下雨,不怕雨水浸湿。犁铧分上锽铧、下锽铧及平锽铧,有上锽不进地,下锽翻老底之说,唯有平锽铧最好,犁地平稳,深浅一致。
  “木头身子铁脚板,带它下地把活干。干活还得人扶着,翻的土地松又软。” “手臂长长腿儿弯,弯弯腿上挂银匾。此物本领真不小,能把地皮给翻转。” “弯腰翘尾铁嘴巴,有头无脚顺地滑。老牛不动它不动,它一迈步泥开花。”一个个谜面蕴含着农人的无穷智慧,也饱含农人对赖以生存的农耕工具的深情厚谊。
有一犋会犁地听使唤的牛必不可少。一头成年公牛与一头成年母牛配成一犋。选择晴好天气,土壤墒情合适之时犁地,效果最佳。犁地前一晚,就要备好草料,将牛喂饱。早上先让牛补充草料,饮足水,而后牵至田间驾犁而耕。犁放置备耕地块地角,解开挽着的撇绳及绳索,绳索放在犁猿中间的犁键上,先牵来公牛,左手拉牛鼻子,右手拿轭头,套在牛肩膀上,从牛脖子下穿过仰绳系在轭头上,防止牛抬肩甩掉轭头。捡起撇绳在绳索上绕一圈半,再穿过轭头上的撇绳圈,系在牛鼻桊上。而后牵来母牛,以以上程序再来一遍。驾牛完毕,扬起鞭子,作势要打状,喝一声:“走!”牛儿打着喷鼻,低着头拉着犁铧迈步使劲向前走,犁铧呼呼沙沙的响,翻动的土壤随犁壁调整好的方向滚动。一犁过去把地撕开,一犁回来新土将旧土掩埋,如此循环往复。用撇绳拴在牛鼻子控制牛前进的方向,方向偏了拉一下撇绳,吆喝一声“往上”或“往下”,牛就会按耕者的意图调整方向和走势。到田头,拉一下撇绳,“往拐!”提起犁猿,牛也就转身了。若墒情较大土壤粘犁,则在调犁时用鞭铲子将犁铧与犁壁上粘土铲掉,不然越积越多,就犁不下去了。鞭铲是一个“丫”形指拇粗的木棍,前端拴两尺左右的绳子,用以抽打催促耕牛使劲前行,尾端装以铁柄,铁柄一头有圆柱形空洞,木棍插进空洞,另一头则制成块状,便于铲土,一物两用。有经验的牛在犁地过程中,遇到田间暗石或树根等异物,牛会主动停下来,此时且不可扬鞭催牛,否则犁铧绳索就会被牛拉坏,得不偿失。仔细观察后,一手提犁,一手带撇绳,喝一声“退一步,还退一步”,牛自然会退几步,重新插犁,继续。其间每隔两小时要让牛休息一下,补充草料、煮熟的米拌子及饮水。草料多以包裹玉米的衣壳子为主。牛有两个胃,可以反刍。玉米衣壳都比较干,所以补足水分是关键。有牛饿不坏干的坏的说法。老农自然不会让牛饿着干着,老农对牛的感情就象亲人一样,金贵着。歇息之间,一边给牛蹭痒,一边捡草料喂到牛嘴里,酷似给小儿喂饭的韵味。这是耕牛劳作最优厚的待遇。农人喂养牛,牛犁地反哺,让人们收获庄稼,相得益彰。有一犋膘肥体壮的牛也是农人的骄傲和自豪,不亚于现在家庭拥有一辆跑车,由此可见一斑。牛也欺生,经常用它耕地的人它听使唤,否则当耳旁风。记得我刚开始学犁地,牛儿根本不听使唤,慢条斯理的迈着懒散的步子,还不时扭过头来注视掌犁尾巴的人,眼里尽显不屑,还不明所以的摇摇头。一会儿里一会儿外,时不时伸嘴捞田间杂草吃,犁的地成蛇行状,惨不忍睹。一会儿功夫我就挥汗如雨,腰酸背痛,手磨起了膙子,甚至打起了血泡。


家乡附近有个断缰村,那是个神奇的地方。那儿的牛犁地从来不用撇绳,牛自然而然的就听使唤。从别处买去的耕牛,三天后犁地就不用撇绳了。而从这里卖出去的耕牛,不用撇绳反而又不听使唤了。据说是关云长走到这里的时候,马的缰绳断了,他看到一个农人在耕地,于是借下了农人耕地驾驭牛用的撇绳做缰绳。而后他对农人说,这里耕地以后就不用撇绳了。说来也怪,那个地方从此以后甚至一直到如今,耕地真就不用撇绳了。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有兴趣者,可以踏访,一探究竟。

七十年代,几乎家家户户都喂养耕牛,既为挣工分、挣分值,又确实为犁地耕种的需要。大块的田,五六犋甚至上十犋牛一起犁地,场面孰为壮观。八十年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多犋牛联动场面不再显现,已成记忆中的痕迹了。仅剩一部分农户持续喂养耕牛,时常出现一户喂养的成年牛都是公牛或都是母牛,配犋有难度。这时就出现了“公牛当商,母牛铁轭”的局面,即调牛时将一头公牛当母牛使或将一头母牛当公牛使。犁地久了,这头公牛或母牛既可当公牛使,也可当母牛使。这也是民众智慧的具体体现。曾有一个故事,说一个和尚云游,偶见一女子用两母牛犁地,心生歹念,调戏该女子,逐出一句:两个阴门朝后一个阴门朝前。犁地的女子抬眼见和尚出言不逊,遂口答道:一个光头往上一个光头往下。和尚一听羞愧难当,赶紧离开了。也有单牛独霸的犁地场景,牛是成年膘肥体壮力气大的公牛,雄视天下。不同的是连接犁头的不是炮杆子,而是后弯子。后弯子形同轭头,稍异。


牛既温顺也有发脾气之时,虽说牛鼻桊降服了牛脾气,让人牵着鼻子走。但真的牛发起脾气来,撇绳也拽不住,拖着犁猿尥蹶子满田跑,直到犁猿损毁或被挂住跑不动方才停下,扭头端详气喘吁吁满脸恼怒的耕者。牛脾气有时也指性格倔犟的人。牛是人类忠实的好朋友,鲁迅的“俯身甘为孺子牛”,“甘当革命老黄牛”等等都以牛比喻勤劳踏实,不计回报,甘于奉献。
秋冬犁地,属于深翻冬炕。翻过来的土疙瘩经寒冬雨雪风霜冰冻的侵袭,春天即松散,易于播种育苗,隆冬也可以杀死土壤中的病虫害,避免春种时因虫害引起缺苗而导致作物减产减收。播种犁地适宜浅耕,掩住种子即可。秋天收割后,秋种时要重新犁地,一年要犁多次。水田要三犁三耙,精耕细作比旱地要求更严格。犁过的地土质松软,通透性好,养分充足,适合庄稼生长及养分吸收,孕育更多的谷物。有道是:只有累坏的牛,没有犁坏的地。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推广使用,用牛犁地已不多见,取而代之的省力省时快捷方便的拖拉机、微耕机及一些大中型犁地机械。免却了喂养耕牛的劳苦与辛酸。精准扶贫易地搬迁政策促使一部分户搬迁至集镇居住,田地大多荒芜,杂草丛生。犁地的犁、耙等农耕工具早已闲置或被束之高阁,物有所值的是悬挂于农耕博物馆,叙说时代沧桑变迁进程的民俗农耕文化。耕牛犁地渐行渐远,唯乡愁记忆犹存,乡野生活,田园拾趣,根深蒂固。

            编辑 李洁   

平台其他原创文章链接
图说老家民俗
扬一扬手吧,母亲
现实版的红高粱——二羊倌老汉和疙蛋奶奶的爱情
父亲,就是故乡的老屋

作者简介

 水长国


水长国,湖北省保康县马良镇人,文学爱好者,偶信手涂鸦,有作品在报刊及网络平台发表。      

柴米油盐百姓事,锅碗瓢盆皆文章。关注【黄土地文学】,体验有滋有味的生活。

【黄土地文学】投稿:

 邮箱136352905@qq.com       

 微信  L13848911998

你若喜欢本文,就在最后右下角点个“在看”让更多朋友看到哦!

声明:平台文章为原创作品。允许转载和责编,授权转载请联系平台编辑并注明来源:“黄土地文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