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壁住了“醉八仙” (二) 张健民 长期的计划经济,造成矿业系统生产部门与供销储运部门人员文化技术基础的差异已是不争的亊实。后者虽不“穷”,但显“白”。局里趁办学之机,狮子大张口,从省里要大学生。不要白不要,工资国家包着。新毕业的大学生陆续分配到学校,他们大多在外面“漂”了些日子才过来。老单也搞不清哪位毕业在前,哪位毕业在后。 单老师吃完饭了要写几张大字,然后睡一小觉。又听得隔壁叮叮当当响个不停。翻身套了双鞋看看,原来是后勤上正派人往南面的房子里搬床。除了一间住着四位准教师外,另外两间也各有四张床。单老师笑了:“又能安置八位大仙。” 小金老师之前更早来学校的,是尚未成家的两位工农兵大学生,完成斗批改任务后不回老家了,赶上发展,先支援各学校。虽然不如进了大企业或者政府机关的运气好,毕竟也在省城。新整出的房间迎来了第一位大学生,是省工商学院专门学贸易的,小伙觉得大材小用受委屈,耷拉个脑袋,进去出来见了凡人不搭茬,像是大家都赊了他二斤黑豆没给钱——这是此地老百姓爱说的土话,骂人不带脏字。人家也有道理说给领导:看看学校现有的几位老师,似乎都是在机关不受欢迎的主。有的是从上面筛下来的,有的当过派头,有的病病歪歪镇不住学生。学校安排这位新人听老教师讲课,他却跑到局里递请调报告。局里把电话打回学校,办公室主任跑到宿舍找了几次见不着面,昨日还在问隔壁单老师。单老师说:“人家又不向我请假。” 拉锯扯锯,捆绑不成夫妻,看来小伙铁了心要走。学校领导也看出来了,但是想想不能惯年轻人挑挑拣拣这一套做法,后来的都学样怎么得了?走也不能让他痛痛快快。走可以,回原籍,回县里。搞得小老弟每天在宿舍长吁短叹。 第二位与前者不同,拿到派遣证,先托了一位老乡打听,知道了新进大学生都要分到新办不久的学校,所以没有冒冒失失直奔矿业局,而是借了辆自行车先奔学校微服私访。一路上边骑车边问路,爬了三道坡,拐了七八个弯,走到一条没有公交车的砂石路上,终于透过飞扬的尘土,看到了校牌。两扇铁门敞开,大卡车出出进进,轰隆隆忽啦啦,吵得人耳根疼。大门左边小屋是仓库的收发室,右边小屋是学校的传达室,各司其事。这位一弯腰从侧门推车进去。逢了星期天,学生教师休息。大院北面是旧库房改成的几个大教室。从门厅进去,左右都是房间。右手好像是教学管理部门,从门上方玻璃格子望对面墙上,贴着总课程表,几个教材柜子贴墙站立。对面的大屋子,就是教室。走廊里拍个巴掌,声音传遍一排房子。背后又是一个改造了的仓库,同样简陋的教室还有四间,最后一排是图书室。隔着篮球场是食堂。学生宿舍在东面,也是旧库房改的,长长两溜排开来。北面的是男生宿舍,南面的是女生宿舍。花花绿绿七长八短的衣服挂在电线杆之间悬着的铁丝上,随风晃来晃去。待装的暖气片丢在门前,准备埋管线的沟还没有挖好。 学校这边挺安静,整个库区西面仍然还有几座没有腾空的仓库忙着进货出货。仓库西边挨着一大片庄稼地,也是学校的范围,要是清理了,可以辟成一个大大的运动场。 且说那位勘察细致心里有数的大学生,第二天早早来到学校。办公室主任兼管人事,已经接到局里政治部的电话通知说有人报到。主任双手接过来函:“你就是……”年轻人轻轻吐出一个字:“我叫上……”,主任指指桌前一把木头椅子,呼“尚老师坐”。老兄还是站立着,涨红了面孔,轻轻吐出后面那个字“——官”。原来此君复姓上官。主任放好函件,领着上官去看宿舍。几步路,二人交流十分费劲。上官说话一字一顿,似蹦豆子,吐出三两个字以后要来一个大喘气,而且操着十分难懂的乡间土话。主任见识过本省许多方言,依然张口结舌对接不上。主任事后回忆,他只听清年轻人一句话三个字“老师讲”。谁是“老师”?他 “讲”了些什么?不明白。主任从图书室出来,才“害”开了(明白了)。这位的三个字是好多人爱说的口头语“老实讲”,那就是个发语词嘛。主任心里想:“我的妈呀。这样的口音,还能上讲台给学生授课?”溜完一圈,主任心里有了谱。把上官引回办公室,指指椅子,意思告这位稍等。上官好像也听不太懂,依然站着,大脑袋左顾右盼。主任放下上官,进了校长办公室,坚决地对领导说:“这个老师不能用。”“怎么?这是当过干部的高材生,还能教不了书?”校长纳闷,接着说:“局里既然派下来,可不敢太挑剔了。”看主任还要开口,校长继续:“你认识他?有什么情况吗?”主任简单汇报了这位大学生的说话和口音问题,断定不是当教师的材料。校长这才明白碰上了“哑炮”。“罢罢罢,退回局里。我给政治部打个电话说一说。” 张健民 张健民,男,某职业技术学院退休教师。太原市老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毕业,从事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多年。出版散文集《心随鸿鹄忆当年》,主编国家规划教材《经济学基础》。 柴米油盐百姓事,锅碗瓢盆皆文章。关注【黄土地文学】,体验有滋有味的生活。 你若喜欢本文,就在最后右下角点个“在看”让更多朋友看到哦! 声明:平台文章为原创作品。允许转载和责编,授权转载请联系平台编辑并注明来源:“黄土地文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