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经临床运用 (疾病)9.4.素问·热论

 昵称1Z7nN02j 2022-06-17 发布于福建

宏五学堂 2022-06-17 04:29 发表于天津

内经临床运用 (疾病)9.4.素问·热论音频:00:0009:57

图片

图片

(二)热病的饮食护理

饮食护理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措施,在《内经》中,护理思想已十分明确。本篇提出外感热病遗热的原因是"热甚而强食",在热病过程中,由干热邪炽盛,伤及胃气,消化功能低下。勉强进食,食入之水谷之气与热邪相搏,则会使热病迁延不愈。此外,若热势稍减,就急于补益,进食肉类等难消化食物或进食过油腻,就会助热势,使热病复发。因此,热病期间饮食调养十分重要,具体的措施就是;一要少食;二要清淡。尤其应待热邪去,胃气恢复,方可进补。

但临床还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对身体虚弱羸瘦者又当权变,故张介宾《类经·疾病类》说;"凡病后脾胃气虚,未能消化饮食,故于肉食之类皆当从缓,若犯食复,为害非浅。其有夹虚内馁者,又不可过于禁制,所以贵得宜也。"

蜀孝廉阮太和,病寓吴山下。召诊,披衣强坐,对语甚庄,神气则内索也。身热进退,舌苔黄而浓。盖自吴门受寒,以肉羹为补,而时吸之,遂缠绵匝月。卢用疏散轻剂,热退。又复强啖,再热不能起坐。越5日诊之,澹妄呼笑,不识人,已3 日,形骨立,汗雨下,而内热特甚,胸胁之热,扪之烙手,第脉尚有神,乃用人参八钱,加四逆散中,一剂而谵妄定,3剂而热邪清矣。自言其神魂穷天之上,极地之下,飞扬奇变,得太乙神符召之,始得返生。愈后问药状,曰;此寒伤心气,荏苒厥深而凑于胸也。以不第南旋,病淹中道,骨肉辽远,药石弗周,则心已伤矣。又反复再四,汗液多亡,内无主宰,热遂入胸。胸为心主之宫城,精神因而涣散,是以游魂为变也。用四逆使热外出,加入参俾神内凝,邪气散,,是以主耳(有此二端,便非阴证)。(《续名医类案·伤寒》)

(三)保胃气是治疗热病的根本

本篇所论"两感于寒者"是外感热病中最为严重的一类病证。表里两经同病,说明邪盛正衰,三日六经俱病,腑脏皆伤,说明起病急、发展快,"六日死"提示病情重、预后差。这是对前文"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的进一步阐释。本篇提出,两感证主死的机理是由于胃气衰败,由于阳明属胃,为水谷气血之海,十二经脉气血皆赖以注,故《素问。血气形志》云;"阳明常多气多血",《素问。太阴阳明论》又云;"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素问·玉机真脏论》亦云∶"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

在两感热病中,阳明之气衰,气血化源少,则正不胜邪,疾病转坏,预后差。《灵枢·营卫生会》曰∶"血者,神气也",神气先绝,"故不知人"在先,3 日之后,待阳明经气竭绝,则脏腑经脉无所受气,故生命垂危。前文所述遗复的原因是饮食不当伤及胃气所致,此又指出"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的严重证候,前后呼应,均说明热病预后好坏,与阳明胃气盛衰存亡密切相关。此即张仲景《伤寒论》立法处方的一个重要原则,"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仲景把保胃气,存津液,作为治病的根本原则,提出发汗必滋化源,清下不伤胃气。因此。用桂枝汤则"服已须臾,啜热稀粥",用白虎汤必用粳米,调味承气汤中则必用甘草等,均反映了在治疗热病过程中固护胃气的重要性,而其目的就是要通过固护胃气,以提高正气,治病达邪。

高鼓峰治徐五宜长君,伤寒危甚。延诊,顷之有人来言;病者晚来狂叫,晕去五六次,早起一晕竟绝,不必往矣。问病来几日?云∶九日矣。又问胸尚热否?曰∶胸但不冷耳。曰∶可救也。急往视之,至则僵尸在床,口鼻无气,面色青黯,口噤目闭,手撒,独唇色紫黑。高笑曰∶此人不死,阴虚症,误服白虎所致耳。切其脉,两尺尚在(脉在仍是厥耳),遂取人参一两,熟地二两,炮姜五钱,浓煎汤挖而灌之。尽剂口开,面色转红,不及一时,大叫冷甚,连以热汤饮之,即发壮热,通身淋漓汗下而苏,此晚,腹胀不便。曰∶无忧也,大汗之后,虚不能出耳,再饮药一钟,即得解。次日诸病悉除,但多妄言怒骂,如有鬼神驱之者。调治数日,至夜半,诊其脉,曰∶虚至此乎?复以大剂附子理中、建中投之,数日而愈。(《续名医类案·伤寒》)

(四)暑病的治疗

本篇提出一个温病与暑病鉴别的重要理论,即以时令来区别,凡夏至前发的为温病,夏至后发的为暑病。说明外感病具有明显的季节特性,由于暑天气候炎热,机体为适应外环境的变化,汗孔开张,汗出散热,以维持正常体温的恒定。如《灵枢。五癃津液别》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若寒热不调,感受暑邪,则暑热迫津外泄,或耗气伤津,或阻遏阳气,则发为暑病。暑病若汗出,是暑热邪气有出路的表现,因此,本篇提出"暑当与汗皆出,勿止。"作为治疗暑病的原则,于临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暑病若误用止汗收敛之法,则会致闭门留寇,使邪陷心包,而酿生危重变证。本篇提出的暑病治疗大法,要点是勿见汗止汗,而应当以清热为主,热清汗出,则脉静身凉。但若暑热汗多,则往往可使气随汗泄,故暑邪致病有易耗气伤津的特点,治疗当以清热涤暑,益气生津为大法,可用清暑益气汤。若暑湿阻遏,则反见无汗,这时更应疏散表邪,利湿清热,如用香薷饮之类。

张绍甫治一人,暑热患头痛,身热昏睡,大渴引饮。众以感冒治,不效。诊之,脉大而虚,曰∶此暑疾也。即令撤幔开窗,前后左右各置凉水,顿觉清爽。仍令二童食以西瓜,取其便,连饮四五钟即愈(治法精妙)。(《续名医类案·暑》)

萧山何某,夏月不爽,自谓受暑,食西瓜一枚,又服凉药数帖。后无所苦,唯胃不开,每日强饮薄粥一二钟,甚无味,尚行动自如,小便淡黄,大便干,多日不解,胸腹无胀闷,面色如常,舌光红而无苔,酷似胃阴不足。但不喜汤饮,脉则浮中皆无,按之至骨,萦萦如蛛丝。医者犹欲进凉药。曰∶此证固非邪火,亦非胃阴不足,乃元阳大亏之症。幸小便淡黄,大便坚固,肾气坚,为有根,再服凉药必死。遂用附子理中汤去术,加当归、桂枝以养营。数剂,毫无效验。又去桂枝,加肉桂、吴黄、黄芪,连服10 余剂,依然如故。又进前药10余剂,仍复如前。细思其小便通,大便干,则肾元未绝,何以胃总不开?令停药四五日,亦只如是。乃屏去热药,重用鹿角胶,佐以枸杞、当归、参、芪、苁蓉、广陈等,湿润养阳。10剂,肺脉稍和,饮食略加。又10 剂,胃始开,便始通,其人反软弱不能起坐。又养半个月,始得下床。(《续名医类案·暑》)

图片

已无更多数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