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泽广被媲美于白求恩 ——纪念柯棣华逝世80周年

 新用户3589cs2X 2022-06-17 发布于河北

医泽广被媲美于白求恩

——纪念柯棣华逝世80周年

今年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第三个年头。面对新冠病毒,我们的医务工作者抛家舍业,冒着生命危险与病毒战斗,救治患者,是他们的努力和付出,抑制住了新冠疫情肆虐蔓延的速度,换来了患者的康复,还给我们往日平静的生活环境。我们应该把最美丽的鲜花和最热烈的掌声送给她们——最可爱、最美丽的白衣天使。

与此同时,我想起了“医泽广被媲美于白求恩,”这句话。

“医泽广被媲美于白求恩”,出自1942年12月晋察冀军区首长悼念国际主义战士柯棣华大夫的题词。

柯棣华,原名德瓦卡纳特·桑塔拉姆·柯棣尼斯,1910年出生于印度孟买萨拉不镇,一个自由职业者的家庭里。少年时代,柯棣华经历了印度在英帝国主义的残酷殖民统治之下,民族遭到歧视,阶级受到压迫。为了实现救国救民的理想,他选择了学医。1936年,他毕业于孟买大学医学院,后在孟买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小儿外科实习,不久被任为附属医院的生理学助教。在工作中,他积极学习,准备参加伦敦皇家外科医学会的考试,希望取得该学会的会员资格,成为一名出类拔萃的外科医生。

1937年“卢沟桥”事件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中国军队奋起抵抗。面对蓄谋已久、武器装备精良的日本侵略者,落后、贫弱的中国遭遇到了巨大的困难。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战斗在敌后,缺乏有效的补给,处境异常的艰难。由于缺医少药,很多负伤的战士,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致残致死。在这种情况下,朱德总司令在史沫特来女士的建议下,向印度国大党请求援助,希望印度在药品方面提供支持。世界反帝同盟成员、印度国大党主席潘迪特·尼赫鲁代表印度人民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为进行谴责,对中国人民的遭遇和困难表示声援和同情。同时,印度国民大会邀请印度的医生们,参加援华医疗队,援助中国的抗日战争。

印度是个多教民族的国度。马拉塔族这个民族在印度民族的历史中,是最勇敢于为自己的独立和生存而斗争。

1938年9月1日,作为马拉塔族的后裔——柯棣华和其他四位大夫组成的医疗队携带物资和医疗器械,踏上了援助中国抗战的征程。

同年9月17日,柯棣华和医疗队到达广州,受到保卫中国大同盟主席宋庆龄等人的热情欢迎。一周后,医疗队到达长沙,后到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受到热烈欢迎。同年10月底,国民党军节节败退,不到一个星期,先后放弃了广州和武汉。亲眼目睹国民党不抵抗政策,1939年1月21日,柯棣华和医疗队踏上了奔赴延安的道路。为了纪念这个有意义的日子,5名医疗队员都在自己的姓氏后面加上了一个“华”字。

1939年2月12日,医疗队历尽千辛万苦,冲破重重阻扰,达到延安。柯棣华被分配到八路军拐茆军医院,担任外科医生。自从踏上中国的土地,他把所有的精神投入到边区的卫生事业。白天,柯棣华同护士们一起,用担架抬伤病员到病房;深夜,他提着马灯,深一脚,浅一脚的沿着小路到一排排的窑洞里查看病房;还经常把自己的津贴留下来,亲自买水果,给伤病员吃。

延安的工作虽然紧张、忙碌,但不能满足他旺盛的工作欲望,就像他经常说,“我来中国的目的是直接为抗日的军民服务,我是外科医生,也要学白求恩那样,到前方为受伤的战士做手术。”

1939年秋,柯棣华奔赴了抗日前线。在枪林弹雨中,他走遍了晋东南、冀西、冀中、冀南、平西和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沿途施行了五十多例手术,诊治伤病员两千多人。

1940年6月中旬,柯棣华来到晋察冀军区,被分配到晋察冀白求恩卫生学校,担任外科教员兼附设卫生所外科医生。同年9月中旬,交通破击战(今称百团大战)第二阶段战斗打响了。柯棣华要求上前线,态度坚定,理由很充分的说,“我还没参加过大战斗呢。不到前线去,还能算是八路军军医吗?”“白求恩怎么说来着?医生要到前线去,要和伤员在一起。我们不是用白求恩的名字命名的学校嘛,我们得像他那样工作呀!”在参加百团大战(第二阶段)的战斗中,柯棣华在前线工作了13天,共接受了八百多名伤病员,为其中施行手术的就有五百八十五人之多。甚至,由于战斗的不间断性,有一次,他曾连续工作三天三夜不离开工作岗位。

1941年1月,柯棣华担任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首任院长。上任之初,在医院管理工作中,他发扬民主,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讨论医院的制度和管理办法。他将红军时期、白求恩时期、外国的和自己在实践中摸索、创造出来的方法结合起来,领导制定了适合游击战争的、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比如,伤病员班排组织、领导干部轮流查房、医生护士每周一次工作情况汇报等。

在柯棣华的带领下,医院工作迅速改善,医疗技术也得到突飞猛进的提高。他成功地完成了晋察冀军区的第一例胃肠吻合手术,人工永久性肛门术等复杂的手术;积极研究外科和脑外科手术。由于在医术上的提高和突破,边区军民都赞誉他可以和白求恩媲美,有的称他“第二个白求恩”。

繁重的工作和艰苦的生活条件,让柯棣华的身体变得更加黝黑、消瘦。然而,柯棣华却以伤病员被治愈为最大的快乐。在他给延安的好友巴苏华大夫信中写道,“我在此间虽然过着一种前所未有的艰苦生活,但我觉得额充满了活力和愉快。”“从去年以来,我的确做了许多行政工作,而且我还作了四百五十例外科手术。”

柯棣华的癫痫病发作了。昏厥、全身颤抖、抽搐、口吐白沫。他怕同志们对他的病担心,当他预感快要发病时,就默不作声地只身走到山里去,忍受疾病的折磨。病一好转,他立刻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1941年,日寇对晋察冀边区进行空前规模的“大扫荡”。柯棣华因过度的劳累,癫痫病又发作了。聂司令员非常关心他的病情,建议异地治疗。柯棣华并不直接拒绝,只是重复了斯大林讲过的大力士安泰的故事,借此说明他不能离开前线。

1942年,柯棣华按照晋察冀军区部署,积极主动参加学习文件,并联系思想实际写学习心得。在小组会上,他积极发言,诚挚地检查自己在思想上不足,作风上存在的问题。由于他阶级觉悟不断提高,同年7月7日,柯棣华加入了无产阶级先锋队的行列,成为了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入党是新生命的开始。柯棣华在学习和工作上更加勤奋。同年秋天,他写完了《外科总论》这部教学讲义,接着开始编《外科各论》,准备年底前完稿。然而,夜以继日地工作、战斗,导致过度劳累,引起了癫痫病的症状越发的频繁与严重。

1942年12月8日晚,柯棣华在稿纸边角上,写下第117页,又开始《外科各论》的编写。突然全身一阵剧烈抽搐,笔在稿纸上画出了一条长长的横线,他的癫痫病再次发作了。这一夜,他几乎每隔15分钟就发作一次。看到同志们在守护着他,他摆着手说:“同志们……工作…去……吧,伤……员…在…等……”

12月9日凌晨6时15分,这位把自己比作大力士安泰,说只有和边区人民在一起,他才能获得力量的印度援华医疗队成员——柯棣华大夫,永远地离开了晋察冀边区的人民,离开了热爱他的亲人。

12月17日下午1时,晋察冀军区在唐县葛公村陈士俊家的场地,召开柯棣华大夫追悼大会,致挽词;18日,柯棣华的灵柩安葬在河北唐县军城南关的白求恩墓旁。

1953年3月15日,柯棣华的灵柩迁至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石家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

1982年7月23日,柯棣华墓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今年是柯棣华大夫逝世80周年。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柯棣华作为印度援华医疗队的一员,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名刚刚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新党员,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他坚决拥护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充分体现了听党指挥的特有素质和政治品质,是对党忠诚的典范,优秀共产党员的楷模。

如今,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仍然需要柯棣华这样的英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