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轻轻吹过竹林,墨绿色的竹叶在风中摇曳,发出“沙沙”的低声。溪水从石缝间流下,倒映着墨竹的淡影。空气中氤氲着淡淡的清香,似乎是从竹林深处散出的。【以动衬静,突出环境的清幽】 竹里馆的窗是面朝竹林深处的。透过窗户,能望见明月洒下的斑驳银光,汇聚在屋前空地上,满地白霜。【开篇扣住题目,描述竹里馆的幽静环境——营造活动氛围】在月光下弹奏古琴,才配得上竹林的幽静。他想着,轻轻地搬起窗下的古琴,朝屋外的“地上霜”走去。他早已没有年轻时的气盛—身体也不太好,但搬起古琴还是可以的。轻轻地放下,在月光的中央盘腿而坐。一袭白衣为清风拂起,【从衣着可见其脱俗】右手食指勾起琴弦,弹出一声回响竹林的琴声。左手微微抬起,轻放在古琴上。竹叶飘落眼前,琴声悠然响起。“是吗?”他顿了顿,抬头望向那一轮明月,“你不是经常能听到吗?”“是啊,但在如此幽静的竹林里听到,还真是少见啊!”“是幽静的环境少见,还是如此闲适的心情?”他低下头,缓缓地闭上眼,手中却依旧拨弄琴弦。【细腻的弹琴动作描写】琴声依旧悠然,在竹林间回荡。一声声琴音,合奏成一支幽静的琴曲。竹林是一位安静的倾听者,欣赏着这未知名的曲调。【具体、形象阐释题目内涵】“无名曲目,曾在河东街头听过,后来去学了,但不经常弹。”他微微皱眉,似乎陷入了回忆。【具体的人物表情——由现实转入对往事的回忆】“情思断弦,忆昔断音。”他转过身来,弯腰俯视,食指轻轻按着眉间,自顾自地讲到,“唉,当年为那一个官位拼死拼话,最后看来还不如这片竹林。”“呵,安禄山和史思明,不过现在也不关我事了。”他自嘲地笑了笑。他的身后传来了长啸声,不像鸟鸣般刺耳,而是轻缓的声音。置身幽清的竹林之中,更让人深觉轻松。长啸声中略带着丝丝忧伤,倒也与竹林相映。“你小时候不也很喜欢爬到屋顶上,对着蓝天吗?”“这样看来,我倒是和少时的你很相像。”他的身后传来清朗的笑声。他又一次抬头望向明月。月光的皎洁洒过片片竹叶,竹林深处的无声愈发渲染了这份幽静—琴声停了,长啸声也停了,竹林又恢复了往日的寂静。“所以,你只有在明月夜才会出现吗?”他仍是望着明月,淡淡地问。“当深林人不知时,明月才会照下影子。”声音在风中模糊,“噢,我想起那首琴曲的曲目了。”“竹里馆……竹里馆?”他收下了望月的目光:“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月下竹林中诗人与明月谈曲论诗——照应题目,结束故事】这是一篇由古诗改写而成的想象丰富、描述生动的叙事类散文。小作者根据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诗作《竹里馆》,借助加工想象,复原成一个具体而完整的“月下独坐、弹琴长啸”与明月倾心交流的故事,这是文章的高明之处。题目“竹里馆的琴声”,简洁明确,突出了故事的核心——弹琴。整个故事具体、完整,描述生动、形象。 写法借鉴:丰富而合理的想象。想象是写作中必不可少的思维活动,本文把一首仅有20个字的古诗,改编为一个千余字的故事,这想象的功夫自不可少。 一、故事环境的想象。原诗中环境描写的信息很有限,即“幽篁”“深林”“明月”三个词语,在小作者笔下,“风轻轻吹过竹林,墨绿色的竹叶在风中摇曳,发出'沙沙”的低声。溪水从石缝间流下,倒映着墨竹的淡影。空气中氤氲着淡淡的清香,似乎是从竹林深处散出的”,“竹里馆的窗是面朝竹林深处的。透过窗户,能望见明月洒下的斑驳银光,汇聚在屋前空地上,满地白霜”,作者想到了轻风吹过竹林的状态、声音、味道,增加了溪水、石块等内容,还有“竹里馆”窗户与明月相互作用下的清幽美景。 二、故事中人物形象的想象。除了原诗中弹琴长啸的主人公之外,小作者又设计了一个“明月”的艺术形象,它跟主人公是好友甚至是知音,不仅欣赏诗人的琴声,了解他的少年往事,还理解他的官场沉浮。这个形象的设计,看似荒诞,实则是诗人陶醉山林心存禅意的形象化体现。 三、故事中人物情态的想象。不管是诗人的弹琴,还是两个人物的交流,涉及到语言、动作、表情等方面的描写,都细腻、生动,增强了文章的故事性,充实了人物形象。 四、故事内容的想象。两个人的交流,除了弹琴外,还涉及到诗人的“轻狂少年”往事和“宦海沉浮”,最后又回归到琴曲《竹里馆》,这些内容,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增加了文章的深度,深刻地阐释了文章的主题——向往清幽、宁静的生活,追求淡泊、超俗的人生境界。 诗歌改写为散文,要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同时,还要对诗作进行深度解析,准确把握诗作的意境、主题,尽可能多的掌握一些相关的知识。 文章提升建议:对原材料的理解应再深透些。如原诗中有“弹琴复长啸”一句,其中的“长啸”是诗人的吟咏、歌唱,而在本文中的“长啸”不是诗人的行为,这与原诗意就有点相悖了。 (点评:徐东祥)

《天天读写》文章精选
白宛禾:描述画面 巧妙阐释题意 《天天读写》文章精选
蔡欣玲:曲折的故事情节 浓厚的幻想色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