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看过一句话:
在人生中的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好像身处迷雾中,看不清前路,在摸索中前行。 也会有为数不多的瞬间,突然领悟到一个道理,让我们前进的方向瞬间清晰很多。 但光靠一两次的灵感乍现,我们的成长速度会很慢很慢。 如果说成长有什么捷径,那一定是多看好书。 周岭老师的《认知觉醒》就是这样一本书,值得我们一读再读! 书中有大量教我们如何变好的方法,以及俯拾即是的金句,总有一瞬间能让你豁然开朗。 当我再重读这本书后,才发现真正厉害的人,都具有这三种能力。 清晰力,就是把模糊的想法细化成清晰目标和计划的能力。 我们常说自己行动力不强,是因为自制力差,其实更有可能是清晰力不足。 因为不知道要做什么,所以无法行动起来。 大脑天生懒惰,更喜欢清楚简单的事情。所以当我们清楚知道自己下一步要做什么的情况下,身体才会配合去行动。 你肯定会说,清晰力这么重要,一定很难培养吧?其实并不是。 建立清晰力,只需要一招,那就是“写下来”。 在前一天晚上,把明天要做的事都一一列出来,这个方法很简单,但真正能坚持做的人,没有几个。 只要我们明确具体地写下第二天要做的事,那么这些事就80%可以被完成。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做每日计划,并不是为了让自己一定要死板地做完所有这些事,而是让我们自己心中有数,大概知道自己的日程。 这份计划就像一个灯塔,在我们偏离航向的时候,把我们拉回正轨,不至于浑浑噩噩地度过每一天。 写下来,也是为了释放我们大脑的内存,整理我们的思绪。这样可以让我们的头脑更清楚,心思更澄明,做事效率也会更高。 要说现代人的通病是什么,“分心”恐怕会排在首位。 相信你也有过这样的体验:
长期维持这种“做A想B”的模式,会让我们注意力难以集中。 而奔腾混乱的思绪,也是造成我们内耗的元凶。 比尔盖茨和巴菲特初相识时,盖茨的父亲给他们一人一张卡片,让他们写上一个词,描述成就他们的关键品质。结果两个人都写了一模一样的词,就是专注。 专注力决定了我们未来有多大成就,注意力放在哪,成果就在哪。 训练专注力的方法,就是学会掌控你的感受,也就是尝试把注意力放在你正在做的事情上。 我们可以想象自己的注意力是一束光,有意识地把这束光聚焦在你正在做的事情上。经常这样练习,可以大大提升专注力。 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曾说:“任凭怎样脆弱的人,只要把全部的精力倾注在唯一的目的上,必能使之有所成就。” 你有多专注,你的力量就有多大。 经常训练自己的专注力,我们就能够无坚不摧。 你知道吗?脾气不好,很可能并不是性格问题,而是看待事物的角度有问题。 《认知觉醒》中提到,视角单一的人更容易固执、急躁和钻牛角,而视角多元的人则表现得更为智慧、平和与包容。 究其原因,视角单一狭窄的人,习惯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从而得失心很重,稍有不如己意就会大发雷霆。 其实这不是不可以改变的,只要时常练习从别人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理解别人的立场和难处,我们的情绪就会更加平和。 书中说,只有认识到这个世界的多维性,并把这个意识深深地刻在自己的脑子里,我们方有自我改变的可能。 认识世界的多维性,可以从了解”相机理论“开始:不一样的相机之间的差别非常大,性能和档次都天差地别,就像人与人之间的区别一样。 我们每个人因为生活环境不同、经历不同、学识不同,所以在看待同一个问题时,理解层次和还原程度也不尽相同。 比如我们总是看不惯父母的某些做法,比如爱占小便宜,看到纸箱瓶子等都要捡回家; 爱斤斤计较,和小摊贩因为一根葱能扯上半天。 甚至不愿和他们多说话,认为他们的想法过时无法交流。 但其实如果我们知道出现这种情况仅仅是因为他们的“相机”和自己的不同,就很容易明白他们为什么这样做,他们的认知决定了他们的做法。 能够多角度地看待问题,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 ▽ 尼采曾说过,人的精神有三层境界, 第一层境界是骆驼,被动地听任命运或他人的安排,浑浑噩噩度过一生; 第二层境界是狮子,把被动变为主动,由“你应该”到“我要”,承担起人生责任; 第三境界是婴儿,这是一种“我是”的状态,欣然接纳生活给的一切。 第一层境界是未觉醒前的我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只是在混混度日。 而第二三层境界,就是认知觉醒之后的我们,不需要别人再鞭策逼迫我们,我们内心也会有强烈的驱动力让自己变得更好。 如果你还在第一层境界里苦苦挣扎,那你一定要看看《认知觉醒》这本书,体会那种自己想要完成一件事的强烈动力,收获一个日渐自律的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