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慢性干咳从肝论治

 中医缘的图书馆 2022-06-17 发布于内蒙古

咳嗽是呼吸专科门诊和社区门诊患者最常见的症状,在国内专科门诊中,慢性咳嗽患者约占三分之一以上,咳嗽根据持续时间将>8周的咳嗽称为慢性咳嗽,并建议以每天痰量<10 m1作为干咳的标准。 慢性干咳可见于多种疾病,如感染后咳嗽(PIC)、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咳嗽变异性哮喘(CVA)、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等。除上述已知病因外,尚有不明原因咳嗽,常以上呼吸道感染为起病诱因,主要表现为慢性刺激性干咳,伴咽痒或异物感,对油烟、灰尘、异味及冷空气敏感,有时讲话及紧张亦会引起咳嗽,对目前的常规治疗无效,由于这些患者普遍存在咳嗽高敏感性,故称为“咳嗽高敏综合征”。

传统认为,干咳症是风邪犯肺、燥邪伤肺或肺阴亏虚所致,如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提出 “一曰风咳, 欲语因咳, 言不得宽是也”,吴鞠通《温病条辨》提出:“秋感燥气,右脉浮大,伤手太阴气分者,桑杏汤主之”,尤在泾 《金匮翼》提出: “肺燥者, 肺虚液少而燥气乘之也。其状咳甚而少涎沫, 咽喉干,气哽不利。” 采用方剂如苏黄止咳汤、杏苏散、桑杏汤、沙参麦门冬汤等治疗。但在临床诊疗过程中未能收获全效,后注意到肝在本病发病中的作用。现将慢性干咳从肝论治理论分析如下。

1.肝木不疏,上逆撞肺

此类患者可见,干咳无痰,或有咽痒或胸骨后瘙痒,无口干口渴,舌脉多无变化。尤在泾《静香楼医案》提出“干咳无痰,是肝气冲肺,非肺本病,仍宜治肝,兼滋肺气也。”即指肝气疏泄不畅,升发太过,上冲于肺,肺失宣降,以致干咳无痰;《灵枢·经脉》云“肝足厥阴之脉…循喉咙之后…”,若肝气循经上扰化风,或见咽喉或胸骨后有虫蚁爬行感;因肝气郁结尚未化火,则口干口渴不显。方用尤在泾《静香楼医案》方加减,乌梅、牡蛎、白芍、黄连、当归、茯苓、甘草、柴胡、前胡、仙鹤草加减。方中白芍柔肝,味微苦能补阴,略酸能收敛;配柴胡疏肝理气;配甘草泻肝补脾,则肺自宁;配乌梅敛肝补肝阴,以防肝郁伤阴;配川连以泄肝气,有清肝火肃肺金之效;牡蛎重坠以潜上逆肝气;当归补肝血,本经言主咳逆上气;茯苓健脾培土生金;仙鹤草入肝经兼有止咳之功;前胡入肝经而止咳,配柴胡、乌梅、黄连合柴前连梅饮方意。

《西溪书屋夜话录》言“肝气、肝风、肝火同出而异名”,肝木不疏,可郁久而化火,除干咳咽痒外,可见口干口苦,胸胁胀满,舌红脉弦等证,若肝气已化火,则尤在泾止咳方不效,此为木火刑金,正如沪上现代医家陈道隆所说“木火刑金之呛咳少痰,但以清泄肝火为务,不必斤斤于治肺”,可与王旭高清金制木法加减,药用丹皮、山栀、黄芩、沙参、麦冬、天冬、石斛、枇杷叶、玉竹、石决明、桑白皮、黛蛤散等。

2.肝郁气滞,痰湿凝聚

此类患者可见,干咳或呛咳少痰,喉重有痰液阻滞感,痰液难以咳出,咳声连连,咳吐少量痰液后症状缓解,迁延不愈,咳嗽剧烈时胸胁胀满甚或隐隐作痛,舌淡红,苔薄白(腻),脉弦。肝郁化火,而见两胁胀满隐痛;上冲于肺,而见干咳;肝郁气滞,失于疏泄,津液运行不畅,聚湿成痰,痰聚咽喉而有阻滞感;痰火相合,其质粘稠难咳出。根据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经验[3],方用柴朴汤合排脓散加减,药用柴胡、黄芩、苏梗、茯苓、制半夏、厚朴、桔梗、炒白芍、枳壳等,若咳嗽剧烈时,胸骨后有灼热感,加用山栀子、淡豆豉。

3.肝胃不和,气机上逆

此类患者可见,干咳少痰,呛咳不已,易于睡前发作,或伴烧心泛酸,进食后尤甚,两胁不舒,夜寐不安,舌淡红苔薄白,脉弦。肝郁气滞则见两胁胀满隐痛;上冲于肺,而见干咳;木旺乘土,见烧心泛酸,进食后尤甚;“胃不和,则卧不安”,见夜寐不安。方用柴胡疏肝散、左金丸合旋复代赭汤加减,药用柴胡、白芍、黄连、吴茱英、旋复花、代赫石、半夏、党参、厚朴、郁金、积壳、枇杷叶、炒白术、桔梗等。方中旋覆花、代赭石宣通壅滞,下气降逆,使胃气和降;柴胡、芍药、郁金、厚朴、枳壳,疏肝理气解郁,吴茱萸、黄连泻肝和胃;党参、炒白术益气健脾和胃;枇杷叶、桔梗与白术相配,为上海市中医医院朱凌云教授[4]治疗胃食管反流验方,加入方中以增强疗效。

4.肝郁日久,久咳及肾

此类患者多见,干咳久久不愈,咳嗽剧烈时两胁胀满不适,甚至遗尿,多有情志不畅,乏力气短,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无力。患者久咳不愈,以致情志不畅,肝郁更甚;久咳及肾,咳而遗尿;久咳耗气伤津,则见乏力气短。方用朱进忠教授[5]咳嗽遗尿方加减,药用柴胡、当归、炒白芍、党参、五味子、半夏、陈皮、青皮、紫菀、黄芩、胡颓子叶、仙鹤草。方中柴胡、当归、白芍、党参、麦冬、五味子、仙鹤草理肝气补气阴,半夏、陈皮、青皮、紫菀理肺,黄芩清肺中郁热,胡颓子叶敛肺止咳。本证为仍是肝郁为主,不见腰膝酸软、耳聋耳鸣等肾亏症候,虽咳嗽遗尿,仍需治肝而非补肾。

5.结语

慢性干咳是呼吸科门诊的常见疾病,中医药对慢性干咳的治疗有较好的效果,特别是一些抗生素久治不愈的久咳、顽咳。本文论述干咳的治疗,仅为补充祛风止咳、润燥止咳及养阴止咳法之不足,临床应用上仍需辨证论治,以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15)[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6,39(5):323-354

[2]赖克方,方章福,姚红梅.咳嗽高敏综合征:不明原因慢性咳嗽的新概念[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4,39(5):343-349

[3]黄煌.经方使用手册[M].北京:中国医药出版社,2010:109-111

[4]杨芸峰,朱凌云.朱凌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经验总结[J].四川中医,2013,31(1):14-15

[5]朱进忠.朱进忠老中医医案医话[M].山西:山西科技出版社,2016:8-1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