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同样是胃炎,为何这一类进展成胃癌的风险比普通人高出6倍?

 肿瘤康复666 2022-06-17 发布于山东

图片
萎缩性胃炎被认为是胃癌的癌前病变之一。

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抑或是肠上皮化生?取阅胃镜报告的朋友,大都有个共同感受:但凡是个中国人,很少有不提示胃炎的!

胃炎,是多种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急性和慢性炎症,大致可分为急性、慢性和特殊类型胃炎等几种类型。

而胃癌最常见的癌前疾病——萎缩性胃炎,则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是指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导致固有腺体的减少,伴或不伴肠腺化生和(或)假幽门腺化生的一种慢性胃部疾病。现代医学根据萎缩性胃炎发生的部位和免疫学的改变,又将萎缩性胃炎分为自身免疫性萎缩性胃炎(A型)和多灶性萎缩性胃炎(B型)。

今天想要特别提醒大家的是,萎缩性胃炎中的多灶性萎缩性胃炎,即B型萎缩性胃炎患者罹患胃癌的风险,较普通人群要高出6倍,需要高度重视、规范治疗、定期随访。

图片
我国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以B型居多

随着现代社会节奏不断加快以及中国人饮食生活习惯的改变,“慢性萎缩性胃炎”这个词越来越为人们所熟悉。

慢性萎缩性胃炎,如前文所述,指的是胃黏膜已经发生萎缩性改变的慢性胃炎,常伴有肠上皮化生以及炎性反应。

这种类型胃炎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食欲减退、嗳气、恶心、上腹部饱胀或钝痛等消化不良症状,少数病人会出现消瘦、贫血等症状,但是偏偏也有很大一部分患者,并无明显症状。

所以,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表现不仅缺乏特异性,而且与病变程度并不完全一致,这意味着即使萎缩程度很严重的病人也可能没有症状或者症状十分轻微,这种“狡猾”的特点给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目前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金标准”就是胃镜检查以及胃粘膜活组织检查的病理。

根据2011年组织开展的一项多城市、多中心、大样本调查表明,经胃镜证实的慢性胃炎患者中,萎缩性胃炎占23.2%,可见目前萎缩性胃炎的患病率之高,值得引其人们重视。

图片
幽门螺杆菌感染难逃干系

慢性萎缩性胃炎被认为是胃癌的癌前病变之一,

萎缩性胃炎的发生跟不良生活习惯(如高盐高热饮食、过量烟酒摄入)、自身免疫因素、胆汁或十二指肠液反流、药物刺激、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但其中最主要的还是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其感染在儿童时期可导致以胃体胃炎为主的慢性胃炎,而在成人则以胃窦胃炎为主。

近年,国际上至少3个共识意见和国内2个共识意见的内容涉及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其与胃癌发生和预防的关系。

如京都幽门螺杆菌胃炎全球共识意见强调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发生的主要原因,主张通常要根除之以预防胃癌的发生。

感染幽门螺杆菌后机体一般难以自行将其清除,因此患者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几乎无一例外地引起胃黏膜炎症,长期感染后可以导致萎缩性胃炎的发生。

由于大多数慢性胃炎患者无任何症状,而感染幽门螺杆菌患者几乎都会造成慢性炎症,因此可用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大致估计我国成人慢性胃炎患病率约为50%。

图片
萎缩性胃炎患者有三种结局

萎缩性胃炎有三种结局:第一种结局,病情逆转,恢复正常;第二种结局,病情稳定;第三种结局,病情继续发展最终癌变。

因为该病起病缓慢隐匿、反复发作、不易治愈,又与胃癌的发生关系密切,因此越来越受到广大医疗届人士的重视与关注,尤其对于伴有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的患者更加需要警惕。

目前多数学者普遍认同胃病的“炎-癌”的转化模式,即经历“正常胃黏膜-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胃癌”的过程。

研究发现,病程10年以上的萎缩性胃炎患者发生胃癌的概率约为10%,而50%的胃癌患者有萎缩性胃炎的病史。每年萎缩性胃炎的癌变率为0.5%~1%,若同时伴肠化生或上皮内瘤变则癌变率更高。

另一项研究显示,患A型胃炎患者较常人发生胃癌的风险增加了1.3~3倍,而B型胃炎患者患胃癌的风险则增加了6倍。可见萎缩性胃炎与胃癌的发生息息相关。

当然,癌前病变(此处指异型增生或上皮内瘤变)并非意味着一定癌变。实际上,轻度异型增生者,大多在治疗后逆转;但重度异型增生者,癌变可能性很大。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包括低和中度异型增生,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本身包括重度异型增生和原位癌。

图片
萎缩性胃炎如何避免癌变?

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主任医师、教授、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所长房静远在《慢性萎缩性胃炎:如何预防癌变?》一文中指出:2012年和2017年版的《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和2014年版的《中国早期胃癌筛查及内镜诊治共识意见》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了临床工作。

1.内镜下切除高危的癌前病变:

应该说,真正重视胃癌的预防也仅仅是近40年的事。内镜下切除较重的癌前病变黏膜是有效的预防胃癌的手段。

与传统手术比较,内镜下治疗不仅疗效相当,而且创伤小,并发症少,费用相对低廉。因此被推荐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包括重度异型增生和原位癌)的首选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日本同行始于1968年而完善于1999年开展的EMR和ESD,具有明显降低胃癌发病率的作用。

2.根除幽门螺杆菌:

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以明显减缓癌前病变的进展,并有可能减少胃癌发生的危险。

一项根除幽门螺杆菌后随访14.7年的研究报告称,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组(1130例)和安慰剂组(1128例)的胃癌发生率分别是3.0%和4.6%。随访时间越长,则对胃癌的预防效果越佳,即使根除幽门螺杆菌时已经进入肠化或上皮内瘤变阶段,亦有较好的预防作用;另一项meta分析显示,较欧美国家,我国等东亚国家根除幽门螺杆菌以预防胃癌更符合卫生经济学标准。京都幽门螺杆菌胃炎全球共识意见和Maastricht Ⅴ共识均特别倡导根除幽门螺杆菌预防胃癌。

3.其他化学预防:

阿司匹林和环氧合酶-2抑制剂也不失为潜在的有效化学预防药物,但其可能的胃肠黏膜损伤和心血管事件的不良作用限制了其应用。但研究表明,合并应用根除幽门螺杆菌和环氧合酶-2抑制剂并不能增加预防效果。

关于维生素的预防作用,数十年来有某些争论,但持肯定观点者较多。研究提示,大蒜素制剂和多种维生素应用具有远期预防效果。

对于部分体内低叶酸水平者,适量补充叶酸可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织病理状态而减少胃癌的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某些中药具有一定的预防癌变作用,但尚缺乏大样本多中心前瞻性干预的报告。

总之,慢性萎缩性胃炎作为胃癌最常见的癌前疾病,其癌变的预警和早期发现、诊断与预防,是有效地控制胃癌发病的主要手段和策略,应予以特别重视。

图片

【部分内容据《胃肠病》,版权相关事宜,请联系刀先生】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