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月阴雨,赣南老家都发霉了吧,那种连内裤都不干爽的日子实在难受,我在那里生活了25年,故而在无数个异乡的梦里,都是以濛濛烟雨作为背景的。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后人写李白,很难超过余光中这几句写意性的描述,但我更喜欢他的另外一句: 只扁舟破浪,乱发当风。 这个侧面的、素描的李白更触手可及,不用对影成三人。就像他给后世留下了大量千古绝唱的同时,也留下了可亲可近的《上阳台帖》。 书法比文章更真实,它是你内心不自觉的流露,想藏都藏不住,而文章更多的是作者主动的、有目的的表达,往往大真似伪…… 【释文】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上阳台帖》全文仅25字,格局宏远、气象不俗,自然是李白的手笔。该帖背后的故事也不复杂:天宝三年(744年),李白携杜甫、高适重游阳台宫寻访老友司马承祯,到达后才知老道士早已仙逝多年!司马承祯是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的第十二代宗师,也是唐玄宗的老师,位于王屋山的阳台宫便是唐玄宗专门为他建造的修炼之地。初识司马承祯时的李白才25岁,当时的李白,是被80岁老道士认为可以结伴做神仙的李白,也是“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的李白……听闻变故后,43岁的李白并没有过多的表示,甚至连遥远的、诗意的悲伤也没有,他只是在老道士生前留下的一幅画作前凝神良久,然后在转身离去的瞬间挥毫写下了这首四言诗。 所有的情绪都隐藏在笔触中,在山高水长的欲右还左中,在气象千万的凌空飞毫中,在老笔清壮的势态悬殊中,也上阳台的仰天长叹中…… 更在落款处以点代笔、笔笔倔强的沉郁顿挫中……人死不能复生,况且道士一生修行,应已羽化成仙,有什么好悲伤的呢?是啊,有什么好悲伤的呢?无论是以96岁的高龄无疾而终的一代宗师司马承祯,还是对一出场就裹挟着万顷波涛、乱发当风的李白李青莲,都深谙道家毋执毋我、毋意毋必之趣,又焉能被生死无常的人间常态所困……常默元气不伤,少思慧烛内光, ……
于此瘟疫猖獗、人祸不断时节展玩诵读,愈发觉得其中意蕴,足可应时救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