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董卿泪崩,胡适点赞,94岁的他,为何活得像个孩子?

 茶境 2022-06-18 发布于浙江

图片

一道敞开的狭门里

阴森黑暗。

高高的门槛前站立着一个姑娘

一个俄罗斯姑娘。

在《朗读者》第二季的舞台上,朗读者是一位94岁高龄的耋耄老人。

他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脸上始终挂着孩子般的纯真笑容。

即便谈起以往的苦难时光,也满是幸福的语调。

当他讲述起自己母亲的时候,很动情地说:“对母亲不好的人,不配做人啊!”

这一幕,让主持人董卿顿时泪崩,在场观众也无不动容。

这位老人就是翻译家王智量。

每当说起自己的翻译作品时,王智量都会忆起许多往事,尤其是他翻译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的经历。

图片

这本书从译成到出版,花了30年时间,那是他人生里最好的年纪,也是最艰苦的岁月。

在那段时光中,他妻离子散、贫病交加,饱尝人情冷暖。

但他没有消沉,而是心怀热爱,用积极乐观的态度,趟过了苦难的河流。

图片

因为热爱 所以选择

1928年,王智量出生于陕西汉中的书香门第,他的母亲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

母亲擅长英语,在生活中也会时不时地冒出几句英语来,而年纪幼小的王智量听母亲说一遍外语单词,就能一丝不差地复述出来。

语言的天赋,造就了他对外语的热爱。

鲁迅评价俄国文学时说:

“在那里看到了一个新奇的世界,是'精神迷人的一隅’”,令他生出一种感动。

王智量也是在那个时期被俄国文学所感动的年轻人。

自从他被一本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深深吸引,从此便喜欢上了俄国文学的纯净与热烈。

图片

19岁时,王智量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

当时北大没有外语专业,他只好跟几个好朋友一起自学俄文。

有一天,他兴奋地在书店看到一本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和一套三大本的《别林斯基选集》,便爱不释手。

数数身上仅有的一点生活费,远远不够买书,他便脱下西服上衣卖掉,不顾一切地把书买下了。

对于换钱买书这件事,每当谈起时,他都笑得很得意。

在一次接受采访时,他有些顽皮地说:“卖了很多钱,后来干过好几次,屡试不爽。”

巧合的是,买了书后,北大西语系就设立了俄国文学专业。

王智量高兴地跑去找校长胡适,说自己要转到俄语组。

胡适笑着说:“这么个事情要来找我?好好,你去你去。”

于是他成了北大西语系俄语组的首届学生,从此投入到自己热爱的俄语事业里。

北大老校区红楼和灰楼之间的民主广场上,无论春夏秋冬,同学们每天清晨都能听到,王智量高声朗读的《叶甫盖尼·奥涅金》。

不到一年时间,他就把这本诗体小说中的400多个诗节全都背了下来。

图片

大学毕业后,在何其芳教授的鼓励下,开始翻译这本书。

他曾这样解释翻译的艰辛:

这就像是希腊神话中的魔鬼之床,有个魔鬼抓一个人放到床上去,比床短就把他腿拉长,结果他死了;

如果他比这床长就截掉腿,结果人又死了。

从遇到障碍到解决问题,他在备受煎熬和心花怒放中反反复复。

虽然很辛苦,但甘之如饴。

图片

因为热爱 所以坚守

有人说:心中有热爱,苦难的日子也会变得浪漫。

下放农村时,因为自然灾害,冬天没有粮食吃,每人每天的口粮就是一个拳头大小的野菜团子。

没办法,王智量只好跟村民一起,沿着铁路线找可以吃的东西,车上一有东西丢下来,大家便马上跑过去,连一点柿子皮都当作宝贝。

生活很艰苦,但王智量就是在这艰苦生活中,依旧初心不改。

每当种菜的时候,他都会把菜种撒到地里,再铺上一层土,然后用脚把土踏平。

之后,他一边踩着土,一边想着诗的韵律。

他说:“这样一天下来,劳动也不累了,晚上在驴棚边的土炕上,点亮煤油灯,把白天想好的诗句写出来,翻译也好了。”

图片

在乡下很难买到纸,他就把报纸上那一条没印字的边撕下来,还有烟盒纸、马粪纸、糊墙纸……都是他翻译诗句的必备工具。

这种苦,他吃得很“开心”。

好多人说他魔障了,只有他自己知道,他离不了这本书,他太爱这本书了,甚至为它吃多少苦都值得。

正如他自己所说:“普希金被称为'俄国诗歌的太阳’,而这本书就是我生命中的太阳。”

两年后,王智量从兰州出发,到上海投奔哥嫂。

他的行李里装满了各种各样的碎纸片,这就是《叶甫盖尼·奥涅金》的最初译稿。

刚到上海时他没有收入,每天都被叫去扫弄堂、烧砖头、挖防空洞。

他变卖了所有家具,甚至连床都卖了。

如此一来,年迈的父母只好睡在地上,两个孩子连过冬的衣服也没有。

一家人靠哥嫂接济,靠母亲拾菜叶、买做饲料的碎米充饥。

后来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份苦力工作,却又因为饿病交加,屡次濒临险境。

可就在这样的生存环境里,琢磨如何将原诗的韵律更好地翻译出来,仍是他每天必做的事。

图片

为了在干活之余能够继续搞翻译,他每天只睡几个小时,4点半就起床,一分钟都不浪费。

可以说,是普希金在王智量最困顿的时候“渡”了他,使他获得充盈的灵魂和精神的支撑。

那些岁月,对于王智量,如戴着镣铐跳舞,其中滋味,甘苦自知。

这些听起来让人心酸的往事,他自己讲起来的时候却别有一番意趣和情调,一个人若不是活在自己的热爱里,估计是很难做到如此旷达的。

图片

因为热爱,所以精彩

50岁那年,王智量终于从一个无业游民,回到华东师大做了教师。

重新走上大学讲台的王智量,浑身都洋溢着对事业的热情。

他讲课幽默风趣,引人入胜,教室里总是座无虚席,甚至走廊上、过道上和讲桌旁边,都或坐或站挤满了人。

有一次,王智量的夫人吴妹娟去学校附近的理发店理发,听到旁边有几个学生催促说:“麻烦快点,我们要赶去中文系听讲座。”

这时,理发师指着吴妹娟说:你们要去听哪位老师的课呢,她爱人可也是中文系的。”

当得知吴老师的爱人正是王智量时,学生们兴奋极了:

“哎呀,我们就是去听王老师的讲座!听王老师讲课,就像看彩色电影,太精彩了!”

看到学生们如此喜爱丈夫的课,吴老师也不禁好奇起来,她悄悄来到教室后排,想看看丈夫究竟是如何讲课的,竟有这般魔力?

后来吴老师回忆说:“他普通话标准,声音也好听,伴随着一些肢体语言,站在讲台上就像演员一样。”

与此同时,在讲台上大放异彩的王智量,也迎来了人生中最难忘的时刻——

他的《叶甫盖尼·奥涅金》译稿终于出版了。

图片

这部译著虽然迟来,却反响特别大,成为外国文学翻译史上的“标志性译作”。

后来在普希金诞生200周年纪念大会上,俄罗斯驻中国大使代表俄罗斯政府向他表示了感谢,并颁发了纪念章和感谢状,这部译著也被世界各地的普希金纪念馆永久收藏。

成功的喜悦使王智量焕发出了年轻的活力,他决定继续拼搏,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

在之后的十几年里,他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翻译出版了《上尉的女儿》、《安娜·卡列尼娜》等大部头经典译著30多部。

即便是退休后,他也没闲着,而是将在农村时的经历,浓缩进长篇小说《饥饿的山村》里。

图片

他忘不了那段经历,因为在那段经历里,他不仅记住了食不果腹、疾病缠身的苦难,更记住了农民兄弟的质朴和善良。

他有太多的感触和感恩,所以他一直惦记着把那段历史记录下来。

小说出版后,备受好评,很多文学家都称之为“大苦难,真文学”。

时间的流逝虽不可停止,但每个生命都可以在这流逝的时间里,焕发出不一样的精彩。

王智量的精彩在于,无论顺境逆境,他都能保有执着的爱与纯粹的笑,有着丰沛的精神和清澈的灵魂。

图片

如今的王智量,虽然不再翻译著作,但每天必读几页书。

一路走来,他在锤炼文字的同时,也赞美着人性,歌颂着生命,礼赞着生活,陶冶着自己。

他始终心怀热爱,活得简单而纯净。

很多人说,他是穿越了94年光阴的少年。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可以有这样的人生,坚守本心,一生追求,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

王智量正是这样的人。

他不因贫穷失志,卖衣换书,沉迷于俄国文学。

他不因艰难颓唐,苦中作乐,翻译出伟大译著。

他不因复职忘形,意气风发,争分夺秒做学问。

泰戈尔说:总有一天,你受的苦,吃的亏,担的责,扛的罪,忍的痛,到最后都会变成光,照亮你的路。

王智量凭着对自己所爱事业的追求,走过常人未曾经历过的坎坷,得到了心灵的快慰和安宁。

愿我们所有人都能如王智量先生一样,找到自己热爱的事儿,满心欢喜的去做。

待到暮年回首,也可以说一句:

这一生,我爱过。这人生,值得!

作者 | 金零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