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55年一女子调往北京,未婚夫终于透露自己家世:我伯父是周总理

 lixj1028 2022-06-18 发布于天津

1955年,17岁的西南军区文工团女演员邓在军,被调往位于首都北京的海军文工团。她的人生,即将开始新的篇章。

就在从重庆启程出发前,邓在军的恋人、当时同样在西南军区工作的周尔均,突然向她说了一件之前从未提起的事。

听完男朋友的话,年轻的邓在军大吃一惊:原来,自己这位恋人,竟然是国家总理周恩来的侄子……

文章图片1

周恩来

那么,周尔均之前为什么要向女朋友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呢?作为周恩来的侄子,他和总理之间又发生过哪些故事呢?

走投无路 和哥哥来上海找伯父

1946年夏天的一天,位于上海马思南路107号的“周公馆”,迎来了两位特殊的客人。他们,便是周尔鎏、周尔均兄弟俩。

当时,哥哥周尔鎏17岁,弟弟周尔均14岁,都还是个孩子。他俩进入周公馆后,见到了后来担任过新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的陈家康。

陈家康看到这两位不速之客,立即问他们来这里干嘛。听完两人的回答后,他马上通报给公馆的主人周恩来和邓颖超。不一会儿,这对夫妇便从楼上下来了。

原来,这一对小兄弟,是周恩来的堂侄。两人的爷爷和周恩来的父亲周劭纲,属于堂兄弟的关系。不仅如此,早年周恩来在上海进行革命工作时,还经常躲在两人父亲家里。

可时过境迁,这些年里,周恩来跟随共产党如火如荼地搞革命,一步步壮大了自己的势力;而周尔鎏兄弟俩,则因为父亲下落不明,只能在江苏高邮长期寄人篱下。到了1946年夏天,这两个无依无靠的孩子,已经没有钱再升学读书了。

正当两兄弟走投无路之时,他们意外得知,自己的七伯周恩来,正在上海代表共产党同国民党进行谈判。思来想去,周尔鎏和周尔均决定前往上海,寻找这位亲人。

经过一番周折,两个孩子和周恩来成功搭上了线。这一天,他们按照之前的约定,来到周公馆,与七伯见面。

周恩来和邓颖超来到楼下,见到这两个孩子后非常高兴。他们详细地询问了周尔鎏兄弟俩这些年来的情况。

当看到两个堂侄因为生活条件不佳,身体非常瘦弱,脸上还长了疮后,邓颖超充满疼惜地说:“你们受苦了……”

接着,她拿来药膏,亲自往孩子们脸上涂抹。神奇的是,没过几天,他们脸上的疮,真的消失不见了。

多年之后,当周尔均和七妈谈论起此事时,年事已高的邓颖超告诉他:“那个药叫'如意膏’,效果很好,是进口的,现在没有了。看来,这样的药,还得进口一点。”

周尔均没有想到,40多年前的事情,七妈竟然还记得这么清楚,当即感慨万分……

回到1946年夏天上海的周公馆。在了解完两个孩子这些年来的情况后,周恩来夫妇将他们带到自己的卧室,关心地问侄儿们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两个孩子回答说,自己想继续读书,也想跟着他们干革命,希望到延安去……

听了侄儿们的话,周恩来和邓颖超告诉他们,这个事情我们要好好商量一下,考虑一下再决定。

文章图片2

周恩来和邓颖超

后来的一天,周恩来夫妇又将两个孩子叫到了周公馆。邓颖超告诉周尔鎏和周尔均:我和你们七伯商量过了,你们还是就地升学为好。我们和国民党谈判的形势很不乐观,内战随时可能爆发;也想过带你们去延安,但恐怕有困难。你们还是留下好好读书,长知识,以后会有机会参加革命的。

周恩来也说道:“要相信困难毕竟是暂时的,你们还年轻,前途是光明的。”

就这样,周恩来夫妇给两个孩子留了一笔钱,周恩来还把自己的衣服,送给侄子们一部分。他们还对周尔鎏兄弟俩嘱咐到,这附近有不少国民党的眼线在盯梢,你们虽然年龄小,但还是要提高警惕。

于是,周尔鎏和周尔均,便按照七伯七妈的意思,留在上海继续学业。1949年6月两人毕业后,又双双参军,加入南京第二野战军部队。

隐藏真实身份 未婚妻调往北京后才知

周尔均入伍后,跟随刘邓大军一路挺进大西南。此后,他在西南军区后勤部政治部从事宣传工作。

这个时候,新中国已经成立,周尔均的七伯周恩来成为了国家总理。但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周总理这位侄儿从不向他人提及此事。在周围的人看来,他就是一个普通人。

只有在给七伯七妈写信时,周尔均才会尽情袒露自己的心声。早在1949年刚参军后,他便向两位长辈去信,报告了自己的情况。周恩来夫妇很快回了信,对这位侄儿进行了亲切的鼓励。

文章图片3

周恩来

后来的一天,周尔均又向他们汇报道:自己正在积极申请入党。得知此事后,周恩来和邓颖超十分高兴,立即寄来了回信,嘱咐周尔均好好努力,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之后,两人又经常在信里询问相关情况。

不仅如此,为了侄子入党的事,周恩来夫妇先后写过三封信,来证明周尔均的家庭情况。终于,1953年12月,21岁的周尔均正式被批准入党

当天,周尔均便向七伯和七妈写信,报告了这一喜讯。不久后,他收到了邓颖超的回信。与之前的信件不同,在这封信里,七妈没有像之前那样称呼自己“尔均侄”,而是在其中加了两个字:“同志”。

在信中,邓颖超不仅写道“知道你已经加入共产党,至为兴奋!”,还对刚成为党员的“尔均同志侄”提出了“三个必须”。而这,也成为了周尔均后来人生中努力践行的座右铭:

一、“必须加强党性的锻炼”;二、“必须注意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向群众学习”;三、“必须从思想上行动上加以不断的实践”。

作为周恩来的亲属,周尔均还时刻牢记着七伯“自立自强”、“要自己学会游泳”的教诲。周总理虽然很重亲情,但对亲属的要求非常严格。在中南海紫光阁武成殿的后面,有一块清朝乾隆皇帝所立的石碑,上书“下马必亡”四个字。周恩来曾多次通过此碑,来教育亲属乃至其他青年和共产党员。

后来有一天,周尔均前往中南海西花厅,看望七伯和七妈。当时,周总理的义女孙维世和她的丈夫金山也在。

众人吃饭的时候,大家各自抚今追昔。期间,孙维世大发感慨道:“你们当年在上海都到了伯伯、伯母身边了,他俩都没有把你们带去延安。而我们这些烈士的子女,爸爸、妈妈(指周恩来和邓颖超)都是千方百计找到我们,不但想方设法把我们送到延安,有些还送到了苏联去学习,我就是其中一个。可见,他们对自己的亲属,真正是分外的严格。

文章图片4

周恩来、邓颖超和孙维世

事实上,在周尔均心中,也曾经有过一些想法:七伯和七妈,是不是对亲属要求太严格了?但到了后来,他逐渐想明白了:他们这种对晚辈的严,才是一种真正的爱,发自内心的爱。七伯和七妈看到了晚清的八旗子弟,由于享受到各种特权,一个个生活优越游手好闲,最终导致了满清的覆灭。他们非常重视这个历史教训,才会对烈士子女既无微不至地关怀,又严格进行要求;而对于亲属们,则是严格再严格。

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尔均有了自己的女朋友,她便是在西南军区文工团当演员的邓在军。然而,像对待其他人一样,对于自己的家世,周尔均并没有透露给对方

但让周尔均没想到的是,1955年,邓在军被组织上调入海军文工团,即将离开重庆前往北京。这样一来,他便面临一个问题:要不要告诉女朋友自己的真实身份?

经过一番考虑,在征得周恩来同意后,周尔均终于将此事告知了邓在军。直到这个时候,这位17岁的少女,才恍然大悟男朋友之前为什么对自己的家庭情况闪烁其词……

邓在军来到北京后第三天,便得到了前往中南海见周恩来的机会。按照安排,那一天周总理的卫士长成元功将前往邓在军的住处接她。

此时的邓在军满怀期待:自己不仅能亲眼见到周总理,还有机会乘坐汽车了。要知道,在当时汽车可还是个稀罕物,很多老百姓都没乘坐过。

可当成元功到了后,邓在军才惊讶地发现:对方竟然是骑自行车来的……

接着,这位周总理的卫士长,又为邓在军叫来一辆三轮车。就这样,她乘坐着这辆三轮车,一路驶入了中南海。

这时,周恩来和邓颖超已经站在门口等她了。周总理热情地问邓在军:“你们家几个孩子?”

“就我一个。”毕竟还是个17岁的孩子,在国家总理面前,邓在军不免有些紧张。

文章图片5

邓在军

邓颖超敏锐地察觉出了这一点,她亲切地说道:“你看,你姓邓,我也姓邓。你是独女,我也是独女。”就这样,聊着聊着,邓在军逐渐放松了下来。她开始觉得,总理夫妇是那样的平易近人,完全没有大官的架子。

而另一边,对这个清纯可爱的女孩,周恩来夫妇也十分喜欢。那一天,他们聊了很多,既谈了艺术,也谈了家庭。

在最后,周恩来对邓在军叮嘱道:“不要因为伯伯是国家总理,就自认为有什么特殊,更不要把这个因素,掺杂到你们的恋爱关系里去。爱情和婚姻,要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一定要注意不断地改造自己。”

这次与周恩来夫妇的见面,令邓在军印象深刻。后来,在给周尔均的信里,她这样说道:“不管工作生活中遇到多大的难处,我们都不能告诉七伯七妈。”

此后,这对恋人开始了鸿雁传书的异地恋情。直到一年之后,周尔均才终于有机会来北京出差,得以和邓在军一起去看望七伯七妈。

那一天,正好是第一届全国工人运动会开幕式。周总理拿出两张入场券,对两位年轻人说:“七伯也没什么好招待你们的,送两张票子给你们。”

喜结良缘 经受考验

短暂相聚后不久,邓在军又被调到了位于上海的东海舰队文工团。虽然依然天各一方,但她和周尔均的恋情,依然像酒一样越酿越香。

终于,经过几年的相恋,这对情侣决定步入婚姻殿堂。1958年秋天,经过几天的昼夜颠簸,周尔均从西南前往上海,与邓在军完婚

文章图片6

周恩来夫妇和周尔均夫妇

当时由于经济条件有限,周尔均送给邓在军的新婚礼物,只有一件绿色毛衣。多年之后,邓在军还就此开玩笑说:“你一件毛衣,就把我娶回家了。”

结婚后,为了解决两人异地分居的问题,组织上决定将邓在军调到成都军区文工团。可即使这样,身在重庆的周尔均,依然难掩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1959年,这对夫妻有了第一个爱情结晶——女儿萌萌出生了。然而,就在3天后,周尔均接到命令,自己被调往北京总后勤部。一时之间,这个家庭又面临着地北天南的分离。

尽管有着充足的理由,但对于这一问题,夫妻俩谁都没有动过向七伯七妈寻求帮助的想法。最终,21岁的邓在军毅然决定,告别自己心爱的舞台,随丈夫一起北上,调往刚成立不久的中央电视台,成为了一名编导。从此,夫妻二人结束了异地生活,在北京开启了新篇章。

与此同时,周尔均夫妇也有了更多和七伯七妈见面的机会。

60年代初的一天,趁着周总理外出工作,秘书何谦主持了西花厅的修缮工作。在当时,这座建于清末的四合院建筑群,已经非常破旧,全然没有了当年的风采。

本来,这次修缮工作,是经过周恩来同意的。可没想到的是,当总理回来一看,立即变得怒不可遏。原来,一贯厉行节约的他,觉得花费太多,造成了严重浪费。一气之下,他要求何谦恢复原样,并说在此之前自己不会回来。

就这样,周总理临时住进了钓鱼台国宾馆。周尔均夫妇得知后,去那里看望了七伯。为了平复伯伯的心情,周尔均劝道:“您平时教育我们,要爱护国家财产。西花厅实在是相当的破旧了,这是历史文物,这样去维护它,也是在保护国家财产。从这个意义上说,也没有什么大错,伯伯您就不要再生气了。”

周总理听了侄子的话,点了点头,严肃地说:“你说的也有一定道理。我并不是反对做简单的维修,问题是现在修得过了些。你要明白,我是这个国家的总理,如果我带头这样做,下面就会跟着干,一级一级这样下去,就不知道会造成什么样的严重后果……

文章图片7

周恩来

接着,周恩来问周尔均:“你看过杜甫的那首诗吗?就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周尔均说看过。周总理又问他记不记得内容?

经过回忆,周尔均念出了诗歌最后两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周恩来回应道:“是啊!你看一下杜甫这首诗,就会明白我为什么这样生气了……”

后来,在何谦对西花厅进行了部分复原后,周总理才同意回到那里。但这还没完,在几次重要会议上,他就此事作了自我批评,并要广大领导干部引以为戒。

几十年后的今天,当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年事已高的周尔均依然记忆犹新。同样牢记在心的,还有七伯对自己的谆谆教诲,仿佛他从未离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