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操英雄一世,临终前的某个决定,被后世笑话千余年

 简明n4cefj9chs 2022-06-18 发布于内蒙古
图片

唐朝有个叫杜牧的诗人,据说,他某次路过古战场赤壁,捡到一支断戟,心生感慨,遂作诗明志: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此诗字面意思极其好懂,然而,其内涵却令古往今来的学者疑惑。

譬如,有的诗论家指出,作为一个少有的全才型诗人,杜牧自诩留心于“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 他怎么可以如此草率,片面强调东风的作用呢?

也许,答案就在那支残缺的断戟里,它既见证了唐朝杜牧的抑郁不平;也目睹过三国英雄们的意气风发。

让我们回到战火纷飞的三国,一支断戟一首诗,联想到一座铜雀高台、一位大汉丞相、一段纷纷扰扰的评论。

在文人的生花妙笔之下,那支锈迹斑斑的断戟,因此也变得熠熠生辉。

1

一座高台

图片

曹植在《铜雀台赋》中,有如下两句:建高门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此两句的意思大概是说,这是一座高大巍峨的建筑,就好似漂浮在高空之中。

与曹植的描述相比,《三国演义》对铜雀台的记述,则更为夸张。

小说中记载说,曹操北击乌丸归来,某夜,他“凭栏仰观天文”,慨然说道:“南方旺气粲然,恐未可图。”

曹操的谋士拍马道:“以丞相天威,何所不服?”言毕,突然有一道金光,从地而起,曹操派人去看,从地底掘出一个铜雀。谋士继续说:“今得铜雀,此吉祥之兆,宜作高台以庆之。”曹操听后大喜,遂下令造铜雀台于漳河之上。

当然,以上这些,都是艺术家的艺术加工,真实的铜雀台,究竟是什么样子?

古代文献中,记载铜雀台最为翔实的,当属郦道元先生的《水经注》,其中有如下之语:

(邺城)西北有三台,皆因城为基,巍然崇举,其高若山……中曰铜雀台,高十丈,有屋一百间……飞檐拂云,图以丹青,色以轻素。当其全盛之时,去邺城六七十里,远望苕亭,巍若仙居。

据现代学者考证,三国时期一尺合24厘米,换言之,十丈即24米,即,今天的八九层楼那么高。

图片

今天的你我,觉得八九层的高楼,不过尔尔。距今2000年前的中国人呢?在古人眼里,铜雀台几乎就是高耸入云的存在。基于此,郦道元才有如此之描述:距离邺城六七十里之外,都能远远看到它,简直是,“巍若仙居”。

铜雀台并非孤零零的存在。首先,以铜雀台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建筑群,包括了三座高台;其次,即便是铜雀台本体,也不是多么孤立,如《水经注》之言,“有屋一百间”。

如此庞大的建筑群,逐渐形成了一个园林景致。当时的文人,流行写赋文,引得洛阳纸贵的左思,挥挥洒洒写就一篇《魏都赋》,在文章中,左思也提到过铜雀台的景致:

飞陛方辇而径西,三台列峙以峥嵘。

亢阳台于阴基,拟华山之削成。

上累栋而重溜,下冰室而冱冥。

文人的讴歌,赋予了铜雀台文化的意涵。实际上,高台竣工后,以曹操父子为首的一大批文人,经常性在铜雀台游宴集会。想当然的,也留下来很多诗篇。

譬如,曹丕也曾写过《登台赋序》:

登高台以骋望,好灵雀之丽娴。

飞阁崛其特起,层楼俨以承天。

步逍遥以容与,聊游目于西山。

溪谷纡以交错,草木郁其相连。

风飘飘而吹衣,鸟飞鸣而过前。

申踌躇以周览,临城隅之通川。

曹丕夜游西园(即铜雀台),游览美丽的芙蓉池,于是乎写出了《芙蓉池作诗》:

乘辇夜行游。逍遥步西园。

双渠相溉灌。嘉木绕通川。

卑枝拂羽盖。修条摩苍天。

惊风扶轮毂。飞鸟翔我前。

有个叫王粲的诗人,恰好也曾在日暮时分游西园,巧合的是,他也写了诗:

日暮游西园。冀写忧思情。

曲池扬素波。列树敷丹荣。

上有特栖鸟。怀春向我鸣。

曹丕和王粲着眼于地上的景色,刘桢却将目光放到了天际的明月:

月出照园中。珍木郁苍苍。

清川过石渠。流波为鱼防。

芙蓉散其华。菡萏溢金塘。

灵鸟宿水裔。仁兽游飞梁。

曹氏父子简称作“三曹”,王粲、刘桢等七人被称作“建安七子”,此十人代表了当时中国文学的最高水平,造就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建安文学。

某种意义上,铜雀台就是建安文学的“人才孵化基地”。

图片

2

一位丞相

图片

然而,铜雀台的意义,还不止于斯。

诸位不妨回看一下,笔者引用《水经注》中的记载,郦道元轻描淡写留下一句话:“(邺城)西北有三台。”

这几句话很容易懂,却富含深意,简言之,字越少,事越大。

汉朝之前,尤其是远古的中国,“台”的建造,都有其政治寓意,往往预示着一个崭新王朝的到来。譬如,夏启造钧台、周文王造灵台。

其次,“台”的建造数目,也有着严格的规定。写作《说文解字》的许慎,曾经考证出:

天子有三台:灵台,以观天文;时台,以观四时、施化;囿台,以观鸟兽鱼鳖。

天子之下,则是诸侯。许慎特意解释说,诸侯卑微,没有权利观天文,也就是说,他们只能造二台,不允许建灵台。

图片

曹操画像 

曹操不但大张旗鼓地建了,而且不多不少,偏偏建了三座台,虽然是老年间的规矩,但曹操此举,仍然是一种僭越,更确切地说,最起码是一种试探。

据《三国志》的说法,建安十五年(210年),“冬,作铜雀台”。翻看曹操的履历,你又会发现,建安十五年,其实是个颇微妙的年份。

建铜雀台两年之前,即建安十三年,曹操进位为丞相;建铜雀台两年之后,即建安十七年,汉献帝特意准许曹操,“参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

曹操于建安十五年建造高台的举动,犹如他打给汉帝的一张牌;汉献帝很“懂事”,他给予曹操的特殊礼遇,则是皇帝的某种回应。

通过建台的举动,曹操的政治野心,可谓昭然若揭。当然,更得体的说法则是,其雄心壮志,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告诉各位一个“冷知识”,“雄心壮志”这个成语,最早还就是形容曹操的。西晋著名文学家陆机曾作《吊魏武帝文》(魏武帝即曹操),其中有如下几句:

雄心摧于弱情,壮图终于哀志。

长筭屈于短日,远迹顿于促路。

言归正传。其实,曹操建造铜雀台,还有另外一个目的。

《水经注》里说了,铜雀台高十丈。从军事层面考虑,这无疑就是一个战略制高点。作为当时最厉害的军事家,曹操怎么可能浪费如此现成的资源?

实际上,曹丞相不仅充分利用了铜雀台之高,据说,他还在台底修建暗道,名曰“藏兵洞”,暗道与城外的讲武城兵营相通,故有“道行千里远,洞藏百万兵”之说。

民间俚语说,“曹操的兵数不清”,作为一个“旅游胜地”,铜雀台无疑为这句俚语,平添了一抹神秘色彩。

图片

3

一条评论

图片

公元220年,曹操以65岁的高龄去世。在病榻之上,曹操留下遗言,特意提到铜雀台,以及其中的奴婢:

吾婢妾与伎人皆勤苦,使著铜雀台,善待之。于台堂上安六尺床,施繐帐,朝晡上脯糒(干肉干粮)之属。月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辄向帐中作伎乐。

丞相的意思是,命令儿孙善待他的姬妾。并且,他还要求歌女们,在每月的初一、十五,对着幔帐高歌起舞。曹操此举,无非是希望自己死后,仍旧可以欣赏歌伎的表演而已。

问题在于,他这条婆婆妈妈的遗言,使自己雄心壮志的形象,变得大打折扣。

元代诗人陈孚,挥笔写成《铜雀台》,对曹操发出辛辣的嘲讽:

古台百尺生野蒿,昔谁筑此当涂高。

上有三千金步摇,满陵寒柏围凤绡。

西飞燕子东伯劳,尘间泉下路迢迢。

龙帐银筝紫檀槽,怨入漳河翻夜涛。

人生过眼草上露,白骨何由见歌舞。

独不念汉家长陵一抔土,玉柙珠襦锁秋雨。

诗歌的讽刺意味,在第一句中,就体现得酣畅淋漓。陈孚看着长满野草的古代高台,不禁发出疑问:往昔是谁把它盖到百尺之高?(昔谁筑此当涂高)

其实,谜底就在谜面上。据传,有一本叫《春秋谶》的古书,其中有如下一句谶语:代汉者,当涂高也。

“代汉者”好解释,即代替大汉政权的人;关于“涂高”的解释,汉末不同的诸侯,譬如袁绍、李傕,分别有各自不同版本,但皆利于自己的解读。

而公认的正确解释是,“涂”通“途”,“当涂高”的意思是,“正当着路途的高物”,暗指“魏(巍)”字。

图片

换言之,在陈孚的诗中,“昔谁筑此当涂高 ”有着一语双关的意涵,既是在提问,亦是在作答。

遍地的野草,一如曹操留给后人的巨大话柄,无边无涯,且野蛮生长。所以,他又是何苦呢?退一万步说,即便是让歌伎们曼歌妙舞,曹操果真就能看到听到?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诗人讽刺说,“人生过眼草上露,白骨何由见歌舞。”一堆白骨怎么可能有这个眼福。

或许,陈孚是崇拜过曹操的。曾经,诗人路过邺城,在一片谯楼鼓角声中,陈孚写下,“雨垂魏武分香泪,水涌周文演易声”的宏大诗篇。只不过,他赞赏的是,开创魏朝基业的孟德,而非短见薄识的阿瞒。

在建造铜雀台这件事情上,曹操自始至终表现出来的谋略与远见,堪称教科书级别的榜样。临去世之时,他留下的一道遗嘱,就曹操的人设而言,反而有些许的遗憾。

现代作家张爱玲有言:“没有遗憾的人生,决不是完美的人生。”走过了“尘间泉下路迢迢”的曹操,想必也深以为然吧。

参考资料:

1,胡运宏:《曹魏铜雀台考》

2,陈寿:《三国志》

3,罗贯中:《三国演义》

4,沈维藩:陈孚《铜雀台》赏析

-作者-

老谈,always talk,老是夸夸其谈之人,除此外,别无长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