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因怒江纵贯全境而得名。该州拥有“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高黎贡山世界生物圈和“三江并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三顶桂冠,被人们称为云南最后的秘境,其神秘、野性、生态、魅力,令不少中外游客倍加憧憬和心驰神往。 去年春天,我和老伴参加了一个怒江游的小团,行程六天,集合出发地在大理古城。早上出发,走大保高速路,过永平转357国道,到六库再沿美丽公路北上,第一天目的地是老姆登村。 ▽375国道保山隆阳段 ▽怒江美丽公路 怒江美丽公路指从六库到丙中洛的路段,全长约290公里,是在原219国道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行车由原来的一天缩短为5个多小时。这条路,与怒江和大峡谷相伴,无数风光在两岸铺开,被人们形容为“车在路上走,人在画中行”。 怒江是一条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国际河流,从云南德宏出境缅甸,最后注入印度洋,全长3240公里,在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的夹峙下,形成了著名的怒江大峡谷,也成就了云南最窄的一个州。 怒江州山地多、平地少,房子大都依山而建。 过了州府六库,再往北行约12公里,便到了我们参观的第一个景点~登埂澡塘,这是一处怒江沿岸天然的温泉群,又称“峡谷十六汤”。 每年的正月初二至初六,居住在怒江的傈僳族从四面八方聚在这里,举行一年一度的澡堂会。大多数人拖家带口的一呆好几天,他们认为,此期间在这里泡过温泉,一年里都不会生病。 ![]() 温泉池里的水是流动的,各池的温度也不一样,俺老伴也体验了一下,感觉很舒服! ![]() 老虎跳是称杆乡以北5公里处的一个小景点。这里峡谷陡峭,江面狭窄,水流湍急,传说中有一只老虎借助江中的一块巨石跳到了江对岸。 ![]() ![]() 这一段流域虽没有虎跳峡险峻壮观,但在国际极限漂流界却享有盛名,被誉为怒江第一险滩。 ![]() 比老虎跳更具备神秘色彩的是飞来石,这是一块巨大的石头,位于匹河乡福贡民族中学院内。1983年3月19日凌晨,这颗巨石“从天而降”,不偏不倚的坠落在教师宿舍小院里,神奇的是,人和房屋丝毫无损,山上也没有巨石滚动的痕迹,就好像从天上飞来一样。 ![]() ![]() 在途中,你会经常看到江面上有绳索横贯两岸,这就是被称为“过江天桥”的溜索。从前,怒江人凭借它越过江河天险,如今,它己被一座座桥梁所取代,但还保留了一些用于旅游体验。 ![]() 晚饭前,我们赶到了福贡县位于碧罗雪山腰际的怒族村落老姆登。站在村口的观景台上,怒江大峡谷的壮观美景尽收眼底! ![]() 怒江大峡谷呈南北走向,它在云南段的长度达600多公里,山高谷深,滩多水急,植物丰富,原始古朴,被外界称为“神秘的东方大峡谷”。 ▽高黎贡山的皇冠峰 ![]() 老姆登在怒江东岸,坐落在碧罗雪山海拨1800米处的缓坡地带,对面是高黎贡山。“老姆登”为怒族语的音译,意思是“人喜欢来的地方”。 ▽老姆登村在2017年获评“中国最美乡镇50强” ![]() 基督教堂是老姆登村的著名地标建筑,虽然在怒江州有人居的村落里都不乏教堂,但老姆登教堂和它所处的地理位置都是最美的! ![]() 老姆登教堂始建于1921年,重建70年代末,红白相间,简单朴素,庄重祥和。它位于全村的中心地带,在村里任何位置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 教堂外表看似不大,但里面却不小,听说能容纳五百多人做礼拜,为怒江流域最大的基督教堂。这里是周边乡村基督教信徒的精神家园,每个星期天,在此可以聆听村民们的无伴奏唱诗。 ![]() ▽怒族人物雕像是老姆登最靓丽的标识 ![]() 在怒江,傈僳族占全州人口的半数以上,但比傈僳族在此扎根更久的是怒族,他们在怒江沿岸己经生活了几千年,被认为是怒江大峡谷的世居民族。老姆登所在的匹河乡是怒族最大的聚集地和文化中心,老姆登的村民十有八九为怒族。 ![]() 老姆登的村民除了怒族,还有少量的傈僳族,他们长期生活在共同的环境下,生活习俗己经很相似了,比如,适合峡谷坡地的“千脚落地屋”,就是两个民族共同的特色建筑,他们还共同用傈僳文本的《圣经》(怒族没有文字)。 ![]() ▽老姆登观景台旁的怒苏哩150客栈 ![]() 近年来,老姆登依托壮美的自然风景和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打造具有怒族特色的旅游村寨,目前全村己有20多家旅游客栈。怒苏哩150客栈是老姆登的第一家,创办于1999年,因主人名子郁伍林的谐音而得名150,是该村的一张名片。 ![]() 第二天早上,我们乘车爬了4公里的山路,来到了比老姆登地势更高的知子罗。 知子罗曾做过怒江州府和碧江县县城,别看它山高路远交通崎岖,在1962年保山至怒江的公路未通车前,它可是怒江峡谷的物资运输枢纽。 ▽这是当年怒江通往外面世界的老路 ![]() 当年来怒江只能从澜沧江边的营盘翻越碧罗雪山到知子罗,这条线路也被称为茶马古道。后来新修的公路绕开这里,加上茶马古道的没落,知子罗的交通优势不再,1974年,州府迁到了六库。后来又分析出此地有山体滑坡的可能,1986年,碧江县制被撤,知子罗沦为了山村。 ▽ 原县城碧罗完小(左) ![]() 30多年过去了,幸运的是,灾难并没有发生,但知子罗的时光凝固在了那一年,这里依然留存着许多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房屋建筑,被人们伤感地称为“碧江废城”“记忆之城”。 ▽八角楼是知子罗最佳的观景台 ![]() 村口的八角楼是知子罗的标志性建筑,它原是作为县图书馆的,1986年房子如期盖好了,县却己经不在了。八角楼现在是怒族博物馆。 ![]() ▽工人俱乐部 ![]() ▽原部队用房和县运动场 ![]() 眼前的知子罗,虽然显得有些老旧残破,可斑驳的痕迹里依然能够看出这里昔日的热闹辉煌。 ▽左边是建设银行、右边是县公安局。 ![]() ▽原碧江县党校 ![]() ▽原州委办公楼 ![]() 从前的繁荣县城,如今却成为了人们的“怀旧之城”。听说有很多人回到这里来寻找童年,也会有人回来追忆青春,不过都只是短暂的停留。 ▽ 原中共怒江特区工委驻地 ![]() ▽县新华书店 ![]() 现在的知子罗弃而不废,据说有三百多户村民居住在此,村委会、小卖部、移动电信门市等一应俱全,随着怒江旅游的日益兴盛,静寂了数十年的“小县城”开始慢慢的热闹起来了。 ▽小卖部是村里孩子们最爱光顾的地方 ![]() ▽知子罗的基督教堂 ![]() 告别了知子罗,我们乘车原路返回到峡谷江边的美丽公路上,朝着丙中洛的方向继续行进。 ![]() 过了福贡县城,再走35公里,著名的石月亮会现身于车窗外,这是高黎贡山顶上的一个大窟窿,形似圆月,被怒江的傈僳族奉为图腾和神山。 ![]() ▽抗战期间石月亮曾是“舵峰航线”上的著名坐标 ![]() 怒江第一啸是将近贡山县城15公里的一处景点。这一段的江面很窄,无论水涨水落,总是千层浪花,轰鸣声老远就不绝于耳,由此得名。 ▽怒江第一啸位于贡山县普拉底乡月谷 ![]() ![]() 在距离丙中洛还有4公里的地方,平缓的怒江在这里转了一个270°马蹄状的大弯,形成了怒江大峡谷最著名的标志性景观~怒江第一湾。 ▽在观景台上俯瞰怒江第一湾 ![]() 从第一湾观景台再往前走不远,出了丙中洛隧道口,就到了挑花岛和丙中洛的观景台。 ![]() ▽桃花岛形似怒江第一湾,因桃花甚多而得名。 ![]() ▽桃花岛又叫扎拉桶,有20多户怒族村民。 ![]() ![]() 丙中洛位于贡山县北部,坐落在大峡谷一块开阔的坝子上,这里田园风光明媚,神山上有皑皑白雪,山脚下有神秘的寺庙和传教士留下的教堂,一切都自然天成,幽雅而宁静,被人们形容是一个天人合一、人神共居的世外桃源。 ![]() ![]() 丙中洛镇辖4个村,总人口6千多,人虽不多,却有怒族、傈僳族、藏族、独龙族和谐共居,基督教、天主教和藏传佛教都有其虔诚的信徒,来此你就会相信“人神共居”并非虚言。 ▽丙中洛的镇子就是一条南北长约500米的大街,主要建筑和服务设施林立两侧,一目了然。 ![]() 第三天,在丙中洛周边游览,先去重丁村。 重丁村是一个怒族、傈僳族聚居的小村子。我们主要是去参观一座有故事的重丁教堂,遗憾的是,教堂院门紧锁,疫情期间,暂停开放。 ![]() 1889年,法国传教士任安守从康定来到丙中洛地区传教,建了怒江海拔最高的白汉洛天主教堂,由于当地的宗教矛盾,1905年7月20日教堂被烧毁,成为当时震惊中外的“白汉洛教案”。 后来任安守用赔款重建了白汉洛教堂,1921年他又在重丁村买了一块地,用时十年,于1935年建成重丁教堂。现在的教堂是1996年重建的,虽规模不如从前,但仍为贡山最壮观的建筑。 ![]() 离开重丁村,沿着219国道往北走不远,便到了怒江边上的一个著名景点~石门关,这里是怒江北与西藏茶马古道上的必经通道。 ![]() 石门关的左右是碧罗雪山和高黎贡山,两岸峭壁如雄奇壮观的两道石门,怒江水面在这里收窄,并在此拐一个小弯后,向着丙中洛流去。当地人称它为“纳依强”,意为神仙也难过的关口。 ![]() 雾里村在石门关往北4公里的地方,被称是怒江边上最漂亮的村落之一。 ![]() ▽进村有南北两个入口,这是南入口的吊桥。 ![]() 怒江是云南省唯一不收门票的州市,景点都是原生态,没有大门和围墙,也没有摆渡车。我们导游是司机兼的,他把大家带到景点,把游览路线、注意事项等告诉后,就在车上等大家。至于玩的怎么样,那就全凭你的功课和运气了。 ▽在桥头遇到了“马帮” ![]() 雾里村不通车,沉重物资全靠骡马驮运。 ![]() ▽雾里村南入口的沿江栈道 ![]() 雾里村又称翁里村,地处在茶马古道上,木楞房的农舍稀疏有致的分布在田间坡地上。这里远离尘嚣,静谧如斯,宛如世外桃源。由于靠山面水,昼夜温差较大,清晨经常会出现雾锁村落的自然现象,翁里由此演变成了雾里了。 ![]() ![]() ![]() 雾里村是一个以怒族为主多民族聚居的村落,为秋那桶村下辖的村民小组,有50多户人家。白天村民都出去干活了,家里大多没人,我们四处转转看看,拍个照留个念。 ![]() ![]() ![]() 2005年,田壮壮执导了一部讲述茶马古道的纪录片《德拉姆》,雾里村为该片取景地之一。 ![]() ▽村北口的小吊桥 ![]() ▽这一段悬崖上的凿壁小道,是当年马帮前往西藏的茶马古道,也是雾里村的北边出口。 ![]() 再回望一眼山脚下的雾里村 ![]() 秋那桶是云南怒江大峡谷北端的最后一个村子,这里距离丙中洛镇18公里,沿着219国道再向北走不远,就进入西藏境内了。 ![]() ![]() 秋那桶也是一个怒族村落,在怒族语言中,桶是和平、平安的意思。该村坐落在山谷中,民居沿着谷中的坡地分布,村子本身略显平淡,唯一亮点是村口的木结构天主教堂。 ![]() ▽木楞房和石片瓦是这一带怒族民居的特色 ![]() ![]() ▽这就是滇藏线上著名的丙察察公路 ![]() ▽怒江流域的这一带叫那恰洛峡谷,前面便是西藏地界,怒江往上就叫那曲河了。 ![]() 第四天,去独龙江峡谷游览。从丙中洛沿着美丽公路返回贡山县城,在芒孜村转上贡独公路。 贡独公路是指从贡山县城到独龙江乡的这段路,它是全国最后建成的一条乡镇级公路,全程不到百公里,正常行驶的话,大约4个小时。 ▽独龙江国家公园大门 ![]() ▽贡独公路旁的飞鼠瀑布 ![]() 独龙江乡位于高黎贡山以西的独龙江流域峡谷地带,过去从乡里到县城是一条1964年开凿的人马驿道,穿行原始森林,翻越海拔3672米高黎贡山南磨王垭口,全程65公里,步行需要3天。冬季大雪封山,那就半年与外界隔绝了。 1999年,独龙江简易公路修通,结束独龙江乡不通公路的历史,除去大雪封山,从乡到县城的路程由3天缩短为七八个小时。2014年,贡独公路改建完成,高黎贡山隧道贯通,结束了半年因大雪封山的历史,4小时便可到达县城。 ▽贡独公路的迪莫帕观景台,凭栏远眺高黎贡山。 ![]() ▽秋干洛神树桩观景台 ![]() 这处观景台因有两棵百年树龄的云南铁杉枯木而得名。对面的雪山海拨4200米,名为秋干洛,意为山神居住的地方,是独龙族、怒族和傈僳族心目中的神山之一。这里地处高黎贡山脉腹地,属于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由于受路况所限,大于7座的车辆,要在绣切游客服务中心换乘后,才能进入景区。我们加上司机六人七座,符合要求,向中缅边境出发。 ▽绣切观景台是观赏独龙江峡谷的最佳位置 ![]() 独龙江发源于西藏察隅县伯舒拉岭雪山,由北向南从独龙江乡穿过,之后流入缅甸。独龙江两岸是横断山脉的担当力卡山和高黎贡山,两山之间形成了独龙江峡谷,峡谷内因为住着史书上被称为“太古之民”的独龙族而闻名,也因其偏僻闭塞和独特的地形地貌而被称为神秘的峡谷。 ▽孔当独龙江风情小镇 ![]() ▽巴坡村人马驿道的老桥 ![]() 独龙江乡是贡山县下辖面积最大的乡镇,1999年以前,乡政府设在巴坡村,通往贡山县城的那条人马驿道也是从该村为起点。独龙江简易公路开通后,乡政府这才迁到了孔当村。 ▽普卡旺桥,山谷的里有一个幽静的小度假村。 ![]() ▽独龙江和通往边境的道路 ![]() 从普卡旺桥到中缅边界的这段路很差,坑洼不平的土路,使车辆颠簸的很厉害,速度如同骑车慢行,时不时的还听到揪心的底盘刮蹭声。 ▽途中路边的瀑布 ![]() 从瀑布到中缅边境是一条蜿蜒曲折的山间小道,界碑在江边山坡上的丛林深处,车辆只能放在停车场,徒步前往,往返约一个小时。 ![]() ▽中缅边境41号界碑,为防疫情,建起了“边境墙”。 ![]() ▽马库村的文化广场和游客服务中心 ![]() 马库村在独龙江乡的最南端,是贡山县境内最接近缅甸的一个行政村,因村尾压在边境线上,被当地群众称之为“国门村”。在疫情前,生活在边境附近的缅甸村民经常到这里来赶集,独龙江也是从这里流入缅甸。 ![]() 马库村下辖四个自然村落,分布在边境独龙江流域的山谷里,村民以独龙族为主。 ▽全村家家户户都竖立着一面国旗 ![]() 我们参观的是钦兰当自然村,漂亮的安居房依坡而建,每户都实现了通电通话通水,村里还设有医院、学校、图书馆和村民服务站,到处显得干干净净的。这里己列入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行列,成为了边疆民族旅游村。 ![]() ▽可爱的马库村孩子 ![]() ▽当晚入住的酒店 ![]() 第五天,前往独龙江峡谷最北端的龙元村,探秘古老独龙族,寻访纹面女。 独龙族是云南省人口最少的民族,人口约7千人,主要分布在独龙江乡的峡谷流域。妇女纹面是以前独龙族相当奇异的习俗,那时的女孩到了十二三岁则需要纹面,其原因说法很多,靠谱点的大慨是为了不被人抢去为奴吧,不过这种纹面习俗早己经消除了。如今全族的纹面女仅剩十几人,大多在独龙江上游一带。 ▽独龙江的早上 ![]() ▽独龙江上的白来感恩大桥 ![]() 这座拉索吊挢落成于2020年10月,建在白来村的附近,桥头、桥塔和防护栏上装饰着浓郁的独龙族文化元素,整座大桥像似一道彩虹飞跨在碧玉般的独龙江上,漂亮而又壮观! ![]() 这座大桥的建成,听说是解决了这一带居住在深山里5个自然村165户近600人“过江难”的问题,尤其是孩子们现在上学既快捷又安全了。 ![]() 龙元村离着大挢很近,全村依山傍水,一座座造型美观的安居房分布在沿江公路的两侧,式样和标准都一样,外观还保有民族风挌。 近年来,当地政府把为独龙族修建安居工程纳入到整体帮扶项目,2014年全乡40多个村寨的独龙族村民告别了低矮破旧的木垒茅草屋,全部住进了新式稳固的安居房。 ![]() ▽庭院桃花盛开,干净平整的小路通往家家户户。 ![]() ![]() ▽龙元村98岁纹面老人可利拿松 ![]() 可利拿松是我们进村家访的第一位纹面女,也是全村年纪最大的,她有8个儿子,现在和小儿子住在一起。听家人说,老人现在的身体差一些了,以前她还经常一个人去后山的老房子里坐坐,看看曾经熟悉的环境,晒晒太阳,主要是和去世的丈夫说说心里话,寄托思念。 ▽家中墙上挂着老人以前的照片 ![]() ▽屋里还保留着传统的布局和生活方式 ![]() 江林清老人80多岁了,是我们在村里遇到的第二位纹面女。当时她刚与游客拍照完回到家门口,我向老人提出拍个合影的请求,她爽快答应了。老人身材矮瘦,腰直不起来了,但精神不错,身体还算硬朗,听说还经常干点轻活什么的。 ▽江林清老人身裹着传统的五彩独龙毯 ![]() 我们与纹面老人的交流是通过她们的家人。当地政府对她们非常关怀,为她们建立健康档案,定期上门体检,每年还发一千元生活补贴。老人们现在都很幸福,和家人在火塘边唠家常、在电视里看看外面的世界是她们一天最惬意的时光。 ![]() ▽龙元村旁的老吊桥 ![]() ![]() 离开龙元村,我们从原路返回到怒江边的美丽公路上,当晚我们住在福贡县城。 ![]() ▽傈僳族手抓饭,当地美食,味道不错! ![]() 第六天,游程结束,告别怒江,进入大理,到云龙县去探访一处千年白族古村~诺邓。 ![]() 以上图片均为手机拍摄 部分文字资料来自网络 |
|
来自: zzm1008图书馆 > 《云南 滇昆明 春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