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恒:《静静的顿河》品读三味

 砚城文苑 2022-06-18 发布于山西
01

我14岁时,初读《静静的顿河》第一部(全书共四部),而读该书第二部时,我已是29岁的人了。如今,69岁的我用半年时间才通读了全书。感觉这部书是肖洛霍夫以反战为主题掞天才情的创造。

这部书凭故事情节真实细腻取胜。不论是小说的创作,还是作家在作品中所体现的人格魅力,都达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

全书弥漫着一战和内战的硝烟,有一天几十万发炮弹的轰击,有骑兵散兵线马刀的对劈。战死沙场者一日过万,顿河被鲜血染红,土地荒芜,食品不敷,伤寒病猖獗,万户萧疏,阵亡者弃之荒野,俘虏被顷刻虐杀,昔日的同年好友反目成仇,自家兄弟也同室操戈。战争写的腥风血雨,缠绕着战争的爱情故事一样凄惶,痴情的阿克西妮亚成为地主儿子的姘妇,妹妹嫁给了杀害兄长的仇人,妻子移交给所谓的朋友战友。《静静的顿河》,让我们感受到俄罗斯这段惨痛历史的流淌。

书中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罗斯内战(1913至1922年)为背景,描写了顿河哥萨克的生活与命运,也反映了整个欧洲社会的矛盾,尤其是俄罗斯内部的矛盾——顿河上游哥萨克与赤卫军之间的尖锐矛盾。作者书写现实世界的矛盾斗争以及斗争之残酷,唤醒读者的良知。《静静的顿河》成为一部摧人心肝的“顿河史诗”。

在细节方面,书中详细描写了顿河哥萨克的家庭、劳动和军营生活——他们在黑土地种麦,在场院里打场,在广袤的草原上割草,在静静的顿河上捕鱼,骑上骏马比赛,坐上爬犁出差;他们酿造伏特加,腌制甜西瓜,到村中央的广场起舞,到圆墙圆顶的教堂祷告。但自从一战特别是内战打响,原本祥和的家园变成了死亡的世界——格里沙卡爷爷念叨完《圣经》的预言,米什卡就放火烧了鞑靼村所有上层户的房子。星星闪着点点泪光,亚速海吹来苦涩的风。《静静的顿河》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人世间遭受到空前的浩劫。

情景逼真是该书最大的特色。不论写战争写恋爱,都极尽所能用画面感动人心。葛利高里正直、任性、勇敢,他的个性是不欺人也绝不叫人欺,在上级军官哪怕是沙皇钦差面前,也不卑不媚傲然特立。《静静的顿河》如此成功,而作者写完第一第二部时(1928年),才23岁。

这部书被前苏联贴上“红色经典”的标签(它于1941年获斯大林文学奖),但作者并不是布尔什维克主义者,他对十月革命很不理解,他更倾向于支持旧军官——描写了在莫斯科火车站,利斯特尼茨基挤进人群亲吻科尔尼洛夫的靴子。因此,《静静的顿河》是一部写实主义的杰作,并由此获得196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作于2022年5月,定稿于2022年6月)541

李恒

1954年生,山西省五寨县人。历任《清涟》编辑,《五寨文史》编辑,乾隆版《五寨县志》点校,全国第二轮修志《五寨县志》编辑。醉心《红楼梦》阅读五十年,愿与天下红学之士同志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