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好联合 在对东突厥示好这个问题上,在太原起兵的李渊(即唐高祖)为了取得稳固的战略后方,也曾臣服于东突厥。陈寅恪先生在《寒柳堂集》中有《论唐高祖称臣于突厥事》一文,对此事进行了考证和论述。据陈寅恪先生的考证,李渊起兵时,城上所竖旗帜为白红参半。当时,隋朝崇尚红色,李渊在城上举红旗表示自己起兵是要为隋朝安定天下;李渊在城上举白旗,则是考虑到突厥人崇尚白色,意为向东突厥表示臣服。在李渊联合东突厥的问题上,刘文静发挥了重要作用。早先,他建议李渊北联东突厥,并作为使节向其借兵。后来,李渊派遣他出使东突厥,联络东突厥始毕可汗与唐军合力攻取长安。 隋大业十四年(618年),李渊正式称帝,建立唐朝。刘文静官至户部尚书,领陕东道行台、左仆射。当时,唐朝的国力尚不如东突厥。迫于形势,李渊对东突厥奉行优待与宽容的政策。如唐武德二年(619年),东突厥的始毕可汗去世,李渊为之举哀,不仅废朝三日,还下诏百官赴东突厥使节处吊唁。同时,李渊派遣内史舍人(负责起草诏令和参预政事)郑德挺前往东突厥吊唁。同年九月,李渊以谋反罪处死了刘文静。据《旧唐书》记载,刘文静临刑前叹息道:“高鸟逝,良弓藏,故不虚也。” 战而后和 唐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四,唐高祖次子、秦王李世民率部伏兵长安宫城北门玄武门,将早朝路经玄武门的皇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射杀,史称“玄武门之变”。初七,李渊立秦王李世民为太子,并且下诏将国政交托给李世民处理。同年八月,东突厥的颉利可汗和突利可汗率军10余万南下,直奔泾州(今甘肃泾川县西北)。当时,驻守泾州的守将罗艺未能阻止东突厥主力。八月廿八,东突厥的大军到达了渭水便桥(唐时称咸阳桥,今陕西西安三桥镇西北)的北岸。值得一提的是,泾州守将罗艺于次年(627年)反唐,占据豳州(今陕西彬县)。后被唐军打败,企图投奔东突厥,被部下所杀。 面对东突厥大军压境,李世民做好了“战而后和”的准备:一方面,他诏令李靖率军从灵州(今宁夏灵武市北)出发,以切断东突厥大军的归路;另一方面,他下令长安全城戒严,并把城中百姓武装起来,准备据城作战。李世民与高士廉、房玄龄等六人来到便桥南岸,与东突厥的颉利可汗结盟,承诺给予东突厥大量的财物金帛,以满足其南下劫掠的目的,史称“便桥之盟”。 “便桥之盟”后,东突厥撤军。唐贞观元年(627年),东突厥境内发生了大规模的雪灾和饥荒,损失了大量的人口、物资和牲畜。此后,东突厥势衰。就在东突厥遭遇天灾的第二年,西突厥可汗被杀,内乱迭起。 东、西突厥灭亡 其次,东突厥内部出现了分裂。曾经依附于东突厥的薛延陀(铁勒的一支),在东突厥势衰时,与之对抗。颉利可汗派遣突利可汗率兵讨伐薛延陀,兵败而归。突利可汗被颉利可汗囚禁十余日,并遭到鞭打。唐贞观三年(629年)十二月,突利可汗率众归附唐朝,被任命为右卫大将军,赐爵北平郡王。不久,突利可汗的弟弟阿史那摸末也率部归降唐朝。 在东突厥面临内忧外患之时,唐朝于贞观四年(630年)联合薛延陀,发兵攻伐东突厥。李世民任命并州都督李勣和兵部尚书李靖为统帅,分六路出击。次年,东突厥溃败。颉利可汗曾经派遣使者,希望与唐朝谈和。唐军乘胜追击,俘获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 唐太宗听说东突厥被攻灭后,十分欢喜。在《贞观政要》卷二《任贤》中如此记载:“朕闻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往者国家草创,突厥强梁,太上皇以百姓之故,称臣于颉利。朕未尝不痛心疾首,志灭匈奴。” 东突厥灭亡后,其残部部分迁移到西域,部分归附薛延陀,部分归附唐朝。颉利可汗被俘后被送到长安,唐太宗将其安置在太仆寺,并给予优待。 最后说一下西突厥的结局。636年,西突厥分为十部。651年,阿史那贺鲁自立为沙钵罗可汗,统领西突厥十部,与唐朝为敌。657年,阿史那贺鲁被唐将苏定方击败,并在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塔什干一带)被俘,西突厥灭亡。659年,阿史那贺鲁在长安去世,葬于东突厥颉利可汗墓侧。 ![]() 本文节选自《百科知识》2022.6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