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谧的午夜,飞舞的思绪,不妨来一曲优美的音乐。静听细品曲中的优美,就如午后阳光褪去留下的阴影,如风轻轻吹拂轻纱的窗帘,如一片树叶飘落水中的微小涟漪,真的没有更多的语言,一切只在静谥中消融…… Cello Concerto No.1: II.Adagio ![]() ![]() 《G弦上的咏叹调(Aria Sul G)》,又名为《G弦之歌》,此曲为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第三号管弦乐组曲》(Orchestral Suites No's 1 and 3 #09] Overture No. 3 BWV 1068 in D major - Air)的第二乐章主题,充满诗意的旋律美,使此曲成为脍炙人口的通俗名曲。是巴赫代表作品之一。此乐曲在巴赫死后100年后才大为流行。 ![]() ![]() 贝多芬是公认的伟大作曲家,在人们的印象中,他的创作手笔都是那些诸如九大交响曲那样的大手笔,但贝多芬一生也创作了一些短小精悍的音乐小品,其中包括十几首小步舞曲,而《G大调小步舞曲》是其中最通俗、流传最广的一首,成为外国通俗名曲之一。 该乐曲有众多版本,这里小编精选了钢琴版。 ![]() ![]() The Seasons, Op.37b, TH.135: 6.June: Barcarolle ![]() ![]() 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英籍前苏联钢琴演奏家。自幼在莫斯科中心音乐学校学习,后入莫斯科音乐学院。1954年获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二等奖,1956年在布鲁塞尔伊丽莎白女皇国际钢琴比赛中获金质奖章。1962年曾并列莫斯科柴可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 Arabesque No.1 ![]() 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法语:Achille-Claude Debussy,1862年8月22日-1918年3月25日),法国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音乐界颇具影响的作曲家、革新家,同时也是近代“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对欧美各国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德彪西自幼年起即受到印象派艺术的熏陶。他在马斯奈等前辈作曲家开创的法国音乐传统的影响下,结合了东方音乐,西班牙舞曲和爵士乐的一些特点,将法国印象派艺术手法运用到音乐上,创造出了其别具一格的和声。其音乐对自他以后的作曲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Suite No. 1, BWV 1007, In G: Allemande ![]() ![]() 亚诺什·斯塔克(Janos Starker,1924-2013),美籍匈牙利大提琴家。从小在布达佩斯李斯特音乐学院学习大提琴,10岁第一次上台演出,20岁入布达佩斯歌剧院与爱乐乐团任首席大提琴。1948年移居美国,并执教于布卢明顿印第安那大学,先后任达拉斯交响乐团(1948-1949年)、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乐团(1949-1953年)、芝加哥交响乐团(1953-1958年)首席。1958年辞去芝加哥交响乐团职务,任印第安纳大学专职教授。 本文图片、视频、音乐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号删除 |
|
来自: 老友mk09qda3vs > 《真发烧HIFI及音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