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乌梅丸加减治高血压医案、配方

 新用户38209576 2022-06-18 发布于河南

高血压病又称原发性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心血管疾病。主要以头痛、失眠、烦躁易怒、乏力为常见症状,晚期因心、脑、肾等脏器出现不同程度的器质性损害而出现相应的各种临床症状甚至导致患者死亡与残疾。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将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舒张压(DBP)≥90mmHg诊断为1级高血压;SBP≥160mmHg或DBP≥100mmHg为2级高血压;SBP≥180mmHg和(或)DBP≥110mmHg为3级高血压。

中医虽没有高血压病的病名,但据其临床表现可把此病列入“肝阳”、“肝火”、“眩晕”、“头痛”的范畴。其病因病机为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脏气不平,皆可内生风、火、痰、瘀,扰乱气血,上冲头目而发病,风、火、痰瘀相互兼夹为病,则成风火相搏、痰火内扰、风痰上蒙、痰瘀互结等证。《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临症指南医案》:“头为诸阳之会,与厥阴肝脉会于巅顶,厥阴风火乃能逆上作病。”《河间六书》谓:“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之乎动,两动相搏。”又肝厥头痛,肝火厥逆上攻头脑也。”可见眩晕、头痛之因皆由肝风内动,肝阳上亢,肝火上逆所致。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源远流长,大量的临床实验证明了中医药治疗这类疾病的临床疗效,特别是现代医学技术与中医学的有机结合研究,揭示了不少中医药对高血压病的作用机制,显示了中医药对该病治疗的广泛前景。临床研究展示了中医药不仅具有良好的降压效果,而且可对机体进行多环节、多层次、多靶点的整合调节,其科学性和有效性已经被临床实践所证实。上述原发性高血压病从中医理论论述,大都是由于肝失其柔和、逐渐发展而成的。因此在治疗上着重采用滋阴、平肝潜阳、息风等法。

【病案举例】

张留香报道病例:李某,男,36岁,初诊:1993年7月8.日。

患者高血压8年,血压常维持在20~2413~15kpa,现血压2314kPa。近2天发热、头痛剧烈,伴有眩晕,恶心,烦躁,口千口苦,。、

饮食减少,大便干结,脉弦有力,舌苔白厚。当时诊为少阳失和,给以小柴胡汤加减:柴胡、黄芩、桑叶、菊花、太子参、大黄各10g,龙胆草15g,石膏、石决明各30g,竹茹15g水煎分2次服。二诊:服药后,头痛、眩晕减,发热退,大便通利。但继感颈项强硬不舒,上肢麻木,胸闷,头沉,咽喉部发憋,脉弦。此为少阳证已去,肝阳肝风不得平息。治以乌梅汤加减:乌梅、代赭石、石决明各15g,花椒、千姜各15g,细辛6g,黄连、黄柏各3g,桑寄生、杜仲、钩藤、葛根各20g,太子参、天麻各10g。水煎分2次服,1日1剂。三诊上方15剂后,诸症已除,特别是头部如释重冠去干姜、花椒继服10剂,血压20/12kPa,症状基本消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