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淋巴瘤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方案选择经验

 昵称1ZuW1 2022-06-18 发布于河南
编者按

图片


图片
一、淋巴瘤常用预处理方案
图片

图片

(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方案)

BEAM属于减低剂量预处理方案范畴。

图片

可以看出,BEAM预处理方案相较于CBV、BuCy、TBI预处理方案,在霍奇金淋巴瘤中3年PFS及OS都显示出很好的生存效果。

图片

图片

美国相关研究对比了BEAM与BuCyE预处理方案发现:HL移植预处理BEAM方案更优,NHL移植预处理两种方案旗鼓相当。

图片

EBMT对照研究显示,首次进行ASCT的NHL患者,BEAM与BEAC预处理方案效果差异不大。

图片

图片

澳大利亚一项前瞻性II期研究基于治疗应答进行策略调整,对iPET阳性患者采取Zevalin-BEAM预处理方案。结果显示,iPET指导下DLBCL患者生存获益。

图片

CIBMTR研究对比BEAM与R-BEAM预处理方案发现,R-BEAM方案无额外获益。

图片

IELSG32研究对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行TB预处理方案。可以看到,自体移植能够改善认知功能,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图片

ANOCEF-GOELAMS随机研究对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行TBC预处理方案。可以看到,自体移植患者相较于全脑放疗患者生存获益更显著,且自体移植患者的认知功能也在逐渐恢复。

图片

CIBMTR研究对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预处理方案进行比较,最后发现,TBC方案疗效更优。


图片
二、新型预处理方案的探索
图片

预处理方案的设计原则需要考虑以下3点:

①良好的抗肿瘤活性

②主要脏器剂量限制性毒性

③药物之间毒性无叠加

图片

美国一项研究对比BEAM与BEP预处理方案,研究结果显示出,BEP预处理方案的可行性,且治疗费用相对较低。

图片

BEAM的短板:

①BEAM方案1年TRM为4%,1年间质性肺炎为3%;

②最大的掣肘:药物可及性差——卡莫司汀

图片

FEAM方案的探索:

意大利一项大样本研究采用福莫司汀替代卡莫司汀,可以看出卡莫司汀此类药物的可替代性。

图片

BeEAM方案的探索:

采用苯达莫司汀替代卡莫司汀,无论是造血重建还是生存获益,都显示出一定的可行性。

图片

波兰一项研究对BeEAM与BEAM植入时间进行比较,发现无太大差异。

图片

加拿大一项小样本回顾性研究分析了苯达莫司汀预处理方案,显示出一定的生存获益。

图片

英国一项研究对147例分别行BeEAM与BEAM预处理方案的淋巴瘤患者生存获益进行比较,结果未显示出太大差异。

图片

苯达莫司汀作为预处理方案时,需重视肾毒性。

图片

当临床上使用以苯达莫司汀为基础的预处理方案时,需关注肾毒性3个危险因素:>55岁、Benda>160mg/m2、移植前慢性肾衰竭

图片

阿根廷一项研究对CBeV预处理方案进行了探索,疗效可观,但缺少肾毒性相关数据。

图片

图片

韩国一项研究采用白消安替代卡莫司汀预处理方案,3年PFS为55.2%、3年OS为68.2%,其中,需要关注腹泻、AST升高、皮疹等不良事件。可以看出,移植前缓解深度是影响移植总体预后因素的关键性指标。

图片

韩国一项前瞻性II期研究采用白消安 苯达莫司汀 依托泊苷联合为基础的预处理方案(BEB预处理方案),也显示出一定的效果

图片

日本JCOG0908研究移植前预处理采用了LEED方案,是预处理方案中的一个创新方案。

图片

图片

MDACC对HL预处理方案进行了系列探索,新方案伏立诺他联合GemBuMel具有初步优势

图片

NKTCL的自体移植预处理方案选择BuCyE或BEAM,患者的3年PFS及OS更具优势


图片
三、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移植经验
图片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自2000年-2016年,共收治491例淋巴瘤患者,2016年3月起,对NKTCL、LBL患者行TBI方案。

图片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2008年-2017年,收治167例复治HL患者,115例进行ASCT。其中,ASCT组5年PFS为53%、5年OS为78.7%。

图片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2001年-2016年,收治79例PTCL患者。其中,病理类型:ALCL32例、NK/TCL21例、AITL14例、PTCL NOS10例、其他2例;预处理:CBV47例、BEAM20例、BEAC10例、TBI/CTX2例。对于一线移植患者,2年PFS和OS获益显著。

图片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NK/TCL自体移植结果)

图片

NK/TCL患者自体移植TBI与non-TBI预处理方案的选择,仍需进一步探索

图片

(目前正在开展的多中心研究)

总结

淋巴瘤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

  1. 要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等级、患者病情、诊疗规范等进行合理选择;

  2. 要兼顾药物可及性、费用效益比等因素;

  3. 与新药新方法的联合值得进一步探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