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清瓷器鉴定》清部分摘录3

 眉州闲人688 2022-06-18 发布于四川

嘉庆

嘉庆一朝,御窑厂已无专司其事的督陶官,瓷器制作属于因循守旧状态,早期承袭前朝,有“乾嘉”之说,晚期瓷艺逐渐低下,无突出创新之作,后期有“嘉道窑”之说,此时盛行各种堂名款,并影响到以后的制瓷属款

造型

  • 早期基本沿袭乾隆一朝,器型、纹饰、色彩均与乾隆同类器相近,但工艺技巧见拙,造型不及前朝秀美与比例协调
  • 后期与道光icon风格类同,粗略笨拙的风格,有器型歪斜,工艺欠精,彩料粗糙,色调漂浮,纹饰更是犹如贴花般呆滞

胎体

  • 前期胎体与乾隆接近,器型制作规整,尤其民窑圆器常与前朝同类器相混
  • 后期渐趋粗糙,厚薄均有,薄胎器质量同于道光时期,以指轻扣,其声脆响亮

釉面

  • 青花釉面稀薄泛青,民窑器尤为如此
  • 前期釉面保持乾隆时细润的特点,但小件器物已有显著区别,施釉稀薄,釉面光润不足,常有波浪现象
  • 乾隆时釉面中匀净的小皱纹至此日渐消失

青花

  • 青花色泽大部分仍然稳定,但部分器物已出现黯淡、漂浮的现象

五彩与其他

  • -粉彩仍为主要品种,前朝多见的“百花不落地”装饰仍然采用,并有的发展为金地百花,白地粉彩器较少,一般均带色地
  • 轧道工艺越来越不如乾隆时期精致规整,民窑尤甚
  • 彩器的豆瓣绿釉,明显不及乾隆时光润,色深而不匀
  • 后期色彩品种减少,釉面稀薄不匀净,彩色厚薄不一,厚者色重,薄者较前时浅淡

纹饰

  • 大体沿袭乾隆时期,工笔与写意并用,但总的笔法纤细拘谨,构图刻板
  • 刻、印、划、镂雕、贴塑等技法,也同于前朝,但不及前朝细致工整
  • 此时除流行夔凤、蝙蝠、瓜蝶绵绵、福寿三多、榴开百子、缠枝莲“寿”、“喜”字等吉祥寓意外,还有大量以凤凰、鸳鸯、黄鹂等表示君臣、父子、夫妇等封建伦理关系的图案

款式

  • 官窑款依然规范,民窑草率款识渐多,还有写半边字的现象

道光

道光一朝,鸦片战争爆发,国势衰败、民力耗竭,景德镇的制瓷业和前朝相比,生产规模骤缩,官、民窑质量、产量明显下降,以“慎德堂制”款为代表的堂名款极为盛行,就当是水平而论,制作堪称精致

造型

  • 时代风格较为明显,整体制造瓷工艺欠精,器型笨重,早期有的器型仍保持嘉庆时的风格,之后与咸丰一朝接近
  • 之后经三十年演变,渐由归整趋向笨拙,及至咸丰,厚笨特点更为突出,如器物的外形线条折角处多有板滞生硬感,不及雍乾的秀美圆润
  • 整体上,线条生硬,常常见棱见角

胎体

  • 胎质日益粗松,同品种的胎体与前时相比,密度小、重量显轻
  • 琢器胎体多数较厚重,民窑尤为突出,但民窑也不乏大量胎质细白,制作规整,口沿俏薄的薄胎圆器
  • 鼻烟壶的制造较前时更为流行,造型多样,但器身较雍乾时期膨鼓

釉面

  • 道光瓷的釉面除少数泛青色外,大都粉白松弛
  • 施釉不均,釉表有明显的水波纹样,起伏不平,俗称“波浪釉”,此现象自乾隆晚期开始出现
  • 青花瓷釉面呈青白色或洁白色、釉质肥厚疏松、胎釉结合不紧密
  • 施釉稀薄,白而泛松,无莹润感

青花

  • 前期色调与嘉庆相近,蓝色虽不甚鲜亮,却淡雅宜人,呈色较稳定,无凝斑聚点和晕散现象
  • 后期的青花色调,有的不够深沉,有漂浮感,这是由于胎质疏松与釉面结合不聚密所致

五彩与其他

  • 五彩与嘉庆的器型和色调基本一致
  • 粉彩彩料色泽不及乾隆时期鲜艳,色地彩色较浓,一般彩色浅淡

纹饰

  • 深受以封建统治者为代表的及时享乐风气的影响,过去少见的斗鸡戏狗及鸽子、鹦鹉、猫狗、蝈蝈蟋蟀等图案在官、民窑器物增多出现
  • 纹饰线条纤细、书意刻板,人物有形无神
  • 以历史人物为主体的绘画,常配以诗句和说明,“无双谱”的新颖书画,此时尤为风行

款式

  • 以“慎德堂制”款为代表的堂名款极为盛行,就当是水平而论,制作堪称精致
文章图片1
文章图片2
文章图片3
文章图片4
文章图片5
文章图片6
文章图片7
文章图片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