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辛弃疾一首冷门的“剑诗”,为什么仅仅4句就让人感到落寞悲凉?

 谁家庭院木樨香 2022-06-18 发布于山东

辛弃疾有一首冷门的“剑诗”,全诗仅四句,却满是落寞唏嘘。诗中,辛弃疾以宝剑自喻,抒发自己壮志未酬,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落寞与寂寥的心情。原诗如下:

送剑与傅岩叟 辛弃疾

镆邪三尺照人寒,试与挑灯子细看。

且挂空斋作琴伴,未须携去斩楼兰。

傅岩叟即傅为栋,身为鄂州讲师,与辛弃疾关系甚好,两人经常诗词往来。傅岩叟非常欣赏陶渊明,化用其诗句用于自家的悠然阁。

辛弃疾专门写下贺新郎一词,赞扬的悠然阁。同样喜欢陶渊明的辛弃疾,在词中的陶言陶语,清新细腻,让人耳目一新。起笔点题悠然,自然引出后面的议论:路入门前柳。到君家、悠然细说,渊明重九。借用陶渊明诗句抒发内心的感慨:鸟倦飞还平林去,云肯无心出岫。剩准备、新诗几首。

我们知道了辛弃疾与本诗主人公傅岩叟的渊源,便能理解这首送剑诗的奇妙独特之处。这首诗仅用二十八个字,便将作者的心境描写得淋漓尽致。

“镆耶三尺照人寒,试与挑灯仔细看”。镆耶又名莫邪,是古代有名的宝剑。根据《吴越春秋·》的记载,春秋时期,吴人干将与妻子莫邪擅长铸造宝剑,两个人曾经铸造了两把宝剑,为其取名干将、莫邪,后来,干将、莫邪便成为名剑的代言。

莫邪宝剑长三尺,锋利无比,散发出璀璨的光芒,令观者胆寒心惊,于是将油灯挑亮,在灯下仔细观看、欣赏这把宝剑。这看似闲来的一笔,却是辛弃疾用词的绝妙之处。从对宝剑的欣赏、赞叹到后面的议论、感慨,浑然天成,毫无雕琢痕迹。

“且挂空斋作琴伴,未得携去斩楼兰”。这两句诗形象地写出诗人的无奈与悲凉。锋利无比的宝剑,本应该在战场上杀敌,如今却被闲置起来,挂在书斋的墙壁上,与古琴为伴。

诗中的楼兰代指金国,历史上的楼兰古国,根据资料记载,建立于公元前176年,于公元前77年更名为鄯善国。楼兰古国位于罗布泊的西部,是西汉时期的西域36国之中的强国,其都城为有名的楼兰古城。

西汉时期,傅介子奉命讨伐楼兰,用计谋杀死楼兰王,立下大功。诗中,诗人以宝剑自喻,以怜惜宝剑的遭遇,感慨自己的经历。

辛弃疾笔下的宝剑,未能被主人携带前往战场杀敌,令人惋惜。生活中的辛弃疾,为官时关心民生大事,训练军队,时刻为收复中原做准备。满腹爱国热情的他,却一直遭遇排斥打击,闲居近二十年。

如果说苏轼的词是诗人之词,那么辛弃疾则以文为词,他的诗词内容更为多样化。晚年的辛弃疾在破阵子一词中感叹: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个二十一岁就曾参加抗金起义的年轻英雄,曾亲自率领五十多人袭击几万人的敌营,捉拿叛徒归案,交给南宋朝廷处理。

辛弃疾那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豪情,令年轻人汗颜。几十年来,收复中原一直是他不变的梦想。他一心想要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却从未被重用过。他的一生,致力于抗金事业,他辛苦写就的《美芹十论》与《九议》,战有良策,守有良言,可谓字字珠玑,却被束之高阁,令人寒心。

伤心失落的辛弃疾不禁感叹,可怜白发生,却一事无成。他的这首剑诗,鲜为人知,短短四句诗,却将他悲愤、落寞又无奈的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尤其是最后的两句:且挂空斋作琴伴,未须携去斩楼兰,读来让人唏嘘不已,无比动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