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希恕医案学习笔记(第二十二期)

 经方人生 2022-06-18 发布于四川
。,

前言

医案均选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丛书·胡希恕》。试以辨析胡希恕先生医案。目的在于一来可供各位同道参考;二来可以提高自身临床思辨能力。

图片
图片

01

患者36岁,为五个孩子的妈妈,家住北铁匠营。患口舌糜烂已两月不愈,多处投医无效。视其方皆为山栀、黄芩、黄连、知母等苦寒清热泻火之品。近口舌糜烂痛剧,难以进食,甚则饮水都难。患者见人就哭,缘因饮食不足,奶水全无,难以哺乳双胞胎,孩子将饿死。时感头晕,心下痞满,腹胀,便溏,咽干不思饮,舌红绛,口腔、舌严重糜烂几乎看不到正常粘膜。脉沉细。

胡老处方:

炙甘草五钱,半夏四钱,党参三钱,黄芩三钱,干姜二钱,黄连二钱,大枣三枚,生石膏一两半,生阿胶三钱。

结果:上药服一剂即能进食,舌痛减,服三剂痊愈。

辨证分析
患者难以进食,头晕,便溏,脉沉细,一派虚象,但不可误认为三阴病,虚极而热者当为三阳病。未见“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排除太阳病。未见“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胃家实”,排除阳明病。因此,六经辨证为少阳病

患者脉沉,头晕、便溏、咽干而不思饮,存在水毒为患明矣,但舌苔未见白腻,可知并不甚,故上述症状的主要病机当为津液、津血大亏引起,从患者难以进食这点亦可佐证。未见舌暗、血症病史、面色黧黑等瘀血征象,可排除瘀毒。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六经—八纲辨证为:少阳病—津血虚、津液虚

通过上述的病机分析,结合患者心下痞满、便溏,非常容易联想到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以及甘草泻心汤。再者,由于其突出症状为口舌糜烂,此又可将方子锁定在甘草泻心汤方上。甘草泻心汤相关条文如下:

①“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暍,甘草泻心汤主之”。

②“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此案由①条文可以联系上甘草泻心汤,但验证该方是否符合则应从②条文中去分析。

②条文中,医者辨证不明,见伤寒中风证,里未成实而误下之,致表热内陷而里(胃)虚,出现“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满,干呕,心烦不得安”,而医者见此证,认为下后病邪未尽,再次使用下法,一误再误,致痞益甚。由此可知,患者心下痞、心烦并非实热,此乃胃虚,客气上逆(虚热))所致。简而言之,此处病机主要有两点:第一,误下后致人体津液大量丧失,并由此产生了虚热;第二,胃的功能已有所损伤,即胃产生津液的能力下降,谷不化即消化能力减退的表现,但又并没有达到消化功能崩溃的地步,如太阴病的下利清谷、下利不止等。

甘草泻心汤中,重用甘草,与干姜相配即仲景在经文29条所言“作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津液)”,通过恢复胃的功能,达到恢复机体津液的目的;黄连、黄芩清虚热,病有一定的止利作用;党参、大枣相当于给胃提供物质能量,可以更快恢复人体津液,亦即治疗心下虚痞;半夏主要起到祛饮降逆的作用。反观此案的病机,与甘草泻心汤完全契合。

综上分析,方证为:甘草泻心汤证

但此案中只辨出来甘草泻心汤证并不完美,阿胶才是胡老的神来之笔。该患者几乎无法进食,气血虚衰是必然的。甘草泻心汤中只顾及到津液的问题,完全没有血分药,那究竟选择何药来补血?《伤寒论》中血分药有当归、白芍、川芎、生地、阿胶等,究竟选择哪一个也需斟酌。

首先,生地可以首先排除掉,对于此案而言,胃虚极的情况下,生地、麦冬等甘寒之药当禁用;白芍亦不适当,仲景已明言,胃弱者,芍药宜减之;当归似乎可行,但当归有滑肠的作用,并不利于此案的便溏。因此,川芎与阿胶是主要需要鉴别的。鉴别此两者从其寒热性质即可区分。据《神农本草经》记载:阿胶性甘平,川芎性温,显然此案中热象明显,阿胶才是最适合的补血药。再者,阿胶的补血作用亦强于川芎。

此案中胡老还加入了生石膏,这主要因为此案的标热非常重,并非存在阳明病。生石膏并非后世一些医家所言是大寒之品,《神农本草经》言其性辛、微寒,故此案加入生石膏可增加除热作用,但又不至于过于寒凉损伤脾胃。在许多津液虚极而热甚的情况下,加入生石膏往往能取得非常好的协同清热效果,医者可于临床验证之……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