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北京绝大多数区域通知恢复通勤和办公,外卖和快递可以进小区,大多数封闭了一月之余的商铺和公园也相继解封; 6月1日,上海进入全面恢复全市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阶段,公共交通开始有序运行,工业企业复工复产,轨道交通全网络恢复基本运行。 两条振奋人心的消息,尤其后者,听来竟有热泪盈眶的冲动。 疫情这三年,我们失去了太多太多,向往的远方旅行、期盼的春节返乡、朋友三五相聚,家人饭后散步……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本就属于我们的基本权利,都在疫情之下的这三年里变成了似乎比金子还贵重的奢侈品。 我们终于明白了自由的可贵,终于读懂了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山陀尔的那首《自由与爱情》: 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二者皆可抛。 可我们终究不是诗人,诗人可以抛弃生命和爱情,我们却放不下这纷扰俗世与滚滚红尘,还要面对惨淡的人生和卑微的现实,鼓起勇气继续生活,等待希望,也等待自由。 过去的三年里,我换了三份工作,在疫情刚开始的时候,也经历了三个月赋闲在家终日无事可做的凄凉光景。 而三年后的今天,疫情已然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憎恶它,仇恨它,最后却又不得不妥协,选择与它共处。在这三年里,我学会了三件事:迷茫时读书,烦躁时运动,独处时思考。愿与君分享,共渡难关。 01 迷茫时读书 我是喜欢读书的,最开始乐享其中,后来就养成了习惯,渐渐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似乎每天不读一些内容,便觉得少了许多东西。读书的好处,我想倒也无需多说了,它让我懂得了许多的道理,丰富了我的知识体系,让我的工作能力能有持续不断地提升,让我一点一点地理解着这个世界,也让我一步一步地学会了规划我的人生。 我先前想要的,它都给了,没想要的,它也都赠了。 当我们真正失去了自由的时候,其实能做的事情是非常有限的,生活也不再像从前那样丰富多彩了,单一得会让人觉得无聊,时间久了,还会迷茫甚至抑郁。这个时候,能主动给自己找点事情干着,比如读几本书,一方面能够帮我们打发掉那些看似糟糕透的时光,另一方面也能够让我们的头脑保持清醒。 世上没有白走的路,更没有白读的书,今天所有的努力,都会在将来的某一天惊喜地回报在我们身上。 02 烦躁时运动 我原来是一个非常不喜欢运动的人,人生信条是“生命在于静止”,理由是那些酷爱运动的人总容易弄得自己伤痕累累。然而,不运动的后果,便是三十岁过后的身体,开始渐渐发福,身体状态比起二十岁的时候是远远不如,因素自然有多种,如新陈代谢变慢,如办公室里久坐不起,再如零食饮料烧烤啤酒总是不断,等等,但最为核心的问题,还是在于不喜运动。 4月的一天,我望着窗外的蓝天白云和车流人流,我望着白花花的墙壁和墙壁下的猫,我望着十年前的我(鲜衣怒马少年郎)和十年后的我(大肚便便油腻男),忽然觉得自己活得特别窝囊,特别平庸,特别“不特别”,三十余载的人生,一事无成。 我要和那些挺着大肚子的男士们一样放弃自己吗? 我能接受往后余生都活在别人的冷嘲热讽中吗? 好悲伤。 还是运动运动吧。我告诉自己,总不能连这样一件小事都做不成吧。我真的开始了运动,确切地说是为了减肥开始了运动。 在控制饮食方面,我戒酒戒肉戒零食戒饮料,戒外卖戒烧烤戒油炸戒油腻,一切饮食以清淡为主,少食少餐;在运动方面,我隔三差五地就出去徒步,开始是三五公里,后来是十公里,到现在是十七八公里,在家里的闲暇时间便做仰卧起坐,举哑铃,拉弹力带。 39天过后,我减掉了13斤左右的肉。我的身体清爽了很多,整个人的状态也好了很多,做什么事情都觉得格外有活力和动力。久坐不动的人,身体系统犹如一潭死水,毫无生机;时常运动的人,则更像是一汪流动的清泉,干净澄澈。 运动给了我自己自由决策的权利,我可以选择做或不做,可以选择跑或者走,同时它又能够及时地回馈给我成果,让我格外地有成就感,这大概就是39天之后的我开始喜欢上运动的原因吧。 03 独处时思考 我想,大多数人都应该是这样的,如果没有疫情,如果没有居家,如果没有短暂地失去过自由,我们的生活也许还会跟从前一样按部就班地继续下去,忙忙碌碌,脚步不停。 我们的人生规划大概也不会有太大的改变,甚至很多人也不会意识到去规划自己的人生,过一天,便是一天。 而疫情的来临,让我们多了许多闲暇时间,我们可以去思考疫情的前因后果,去思考我们眼下的困难生活,去思考我们往后的人生规划。 我们想要什么? 我们热爱什么? 谁是我们最应该珍惜的人? 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我们想要去追求的生活? 我们还要做一个随波逐流、趋之若鹜的人吗? 余生短暂又宝贵,该怎么选择、怎么度过,或许每个人的心里都能有一些自己的思考了吧。 当下的生活,无序的时刻多于有序的时刻,不确定性也远远大于确定性,迷茫时读书,烦躁时运动,独处时思考,这三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大约还是能够帮助我们活得相对自由和洒脱一些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