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图 ![]() 让 心 静 下 来 前言 没有大段的时间写大段的长文 这样零碎的片段 暂且名为话题闲言碎语 一段为一段 对面上座的师父个高壮实,年龄也比我长,出家年头更久,是法师位,忽然并排而行,生出些不自在来。僧众的上座及排头确实不是那般容易作的,没有经过一定年头和心力的历练,福报不够,即便坐了上座的位置,先是自己感受到别扭和不自信。 四分律讲,各种不能出家受具足戒的情况。为免丑累佛法,度人出家的条件在佛陀时,可谓是十分严苛,其实一直都严苛,只是读律藏才知是不学无知而已。世间之大无奇不有,闻所未闻的,似乎在当年的佛所说经文中都能找到一点如何处置的蛛丝马迹。 在芸芸众生中为人,再六根完俱,再一切条件符合,再遇到佛法而成为三宝之一,原来真的很难。 戒法严苛,食色性也,人性当中的贪婪和欲望像是吃饭一样是存在于骨子里的本能,修行像是和本能对抗。 清凉大师于《华严十地品疏》中说: “帝网无尽一心也。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妄不知无尽法界是自身心,于中本具帝网无尽色心功德,即与毗卢遮那身心齐等,却将自家无障碍之身心,颠倒执为杂染众生。 譬如金轮圣王,统四天下,身智具足,富乐无比,忽然昏睡,梦为蚁子,于梦位中,但认己为蚁子,不觉本是轮王。 是故欲求成就究竟佛果,切须悟此毗卢法界。若未悟此法界,纵经多劫,修习万行,徒自劳苦,不得名为真实菩萨,亦不能生如来家故。 此无尽法界一心,人罕能知,知亦寡信,信亦鲜解,解亦难臻此境。 是以多劫菩萨,不信不解,上首声闻,如盲如聋。其有宿熏圆根,宜此驻意。若能信悟在怀,当曰生于佛前,顿入毗卢性海。” …… 读过此段,总觉寺院日常熟知的法器板眼,“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的偈颂,最重要的应该是后一句“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读《净行品》,经文一开始,智首菩萨以110个净化身口意三业之方法,如何才能获得一切殊胜功德的问题来问文殊菩萨。文殊师利菩 则以141条愿行来作冋答,并说“善用其心”这四个字启发学佛人,如果知道愿行的重要而实际践履,那就“举足下足”,尽与文殊同一心;见闻觉知的六根门头,皆是普贤大愿行。于日常生活中,身、口、意三业,所为之事,所历之缘,于其中随时觉悟,巧发大愿,并防非止恶。因离过成德,名为清净。为成就三业清净,启发利他之愿行,即启发悲心而利益众生,是为悲智双运之行,名为净行。 《华严经》说:“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 在缘起当中会有包容,若是一个人有这样的恶,在缘起当中,他可能也只是一个恶造就的这样的一个果。 经文中一句“文殊师利,如大琉璃如意宝王,垢衣所缠,依垢衣故,种种事现,而大琉璃如意宝王,不分别离分别,而自然如是。无分别离分别,自然如是,种种事现,何以故,以不共法相应故。” 世间真如本就如此,如如不动,应众生心而现,如镜子照物,镜自不动,随万物而现。见如是境界,只是有如是心的显现。 台上宗教政策正在讲解,讲解的老师是专门从西安而来。红艳艳的横幅,拉扯出宗教政策普及月,明晃晃的白色大字。院子里一面墙的展板镶嵌在绿茵茵的地毯,周围摆满了盆栽花束,展板上也是醒目的文字宣传,以及每一位师父中程专门前往的签名。 这样仪式感爆棚的氛围,而我愣是坐在后排的边缘位置一次又一次低垂脑袋忍不住困到昏天暗地。 我在想,单单五戒十善就能解决不少人间麻烦的美好佛法,安居作法也未曾如此郑重其事,浴佛似乎也未曾有所宣传,而这些却在修行的时光中如此喧宾夺主。 其实对佛教的诸多限制,损失的并不是僧众,少欲知足到世间名利根本捆绑不了的僧众,无欲便无畏,而真正损失的是众生,在诸多限制中,不能得闻善法,解脱苦难,这个社会人心没有信仰的敬畏和安抚,再多的法律和条款,有时耗费大量资源却往往或请君入瓮般适得其反, …… ![]() 酷暑 …… —文中 部 分 图 片 仅 作 公 益 分 享 侵 权 联删— —点 | 击 | 关 | 注 | 总 | 有 | 一 | 篇 | 适 | 合 | 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