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淀区又出重磅消息,三年后所有初中的学生均可享受校额到校政策

 九湾十八坂 2022-06-18 发布于北京

写在前面:泽哥所有观点仅代表个人。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

今天海淀区又放“大招”:

自2022年9月新初一年级起,海淀区所有初中学校(含民办)均享受校额到校政策。参加校额到校录取的学生在初三毕业时须满足同一学校连续三年学籍,且具备普通高中在京升学资格。校额到校招生采用校内选拔方式,依据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录取,其中综合素质评价至少达到B等以上。学生家长可结合校额到校政策及自身实际情况合理填报志愿。

这个消息恰好发布在家长们填写海淀区“一派”志愿的第一天,于是第一时间,家长们又“慌”了,一看“专家们”的分析,有说利好六小强等重点校的,有说不利好六小强等重点校的,但其实,泽哥把几个基本的信息罗列一下,大家自己其实也就能分析出结论了。

而在具体说这个消息之前,泽哥还是要说一个基本逻辑,在昨天的文章里也提到了:

所有的政策,都不可能是对所有人都“利好”的政策对一部分人“利好”,就一定对另一部分人“利空”。比如即便是大学扩招,看起来是利好,上大学的人多了,但对于那些本身就能考上大学的人来说,就是利空,因为毕业之后面临的就业竞争压力变大了。所以,今天的这个消息,究竟是“利好”,还是“利空”,主要看个人

下面泽哥根据自己看到的情况谈谈泽哥的看法,当然大家也可以有自己的看法,毕竟这个事没落地没有效果之前,都是“瞎分析”

先说能确定的:

(1)“校额到校”的定义应该不会变

泽哥之前写过一篇文章专门介绍什么是校额到校:到底应该如何看待“校额到校”。虽然已经是2019年的文章了,但是泽哥刚又看过一遍,所有道理没有任何变化。

简单来说,校额到校就是把重点高中的录取名额,分配到了各个学校去,使得这些学校的孩子只要在自己学校中获得靠前的名次,就能进入重点中学。

比如某重点校A给了某普通校B3个校额到校的名额,那只要考到B校的前三名(且综合素质B及以上),就一定能进A校。当然,B校的第四名,也有希望通过中考统招的方式考进A校,但这个实际操作会比较复杂,首先这四个孩子得都到A校的统招分数线,且这个第四名的孩子还没有参与其他学校的校额到校。

如果这个定义不变的话,那可以简单理解,当我们初中看孩子排名的时候,我们优先看孩子的校排名就好,对于普遍孩子水平比较高的学校,我们照样也要关注区排名,因为还有统招。

(2)能参加学生的范围不变

其实对于能有校额到校资格的范围从来就没变过。但之前大家觉得选择回户籍所在地参加中考不享受校额到校也没啥关系,但现在所有学校都有了,就显得这部分孩子比较“吃亏”了。

而我为什么说现在所有的分析都是“瞎”分析,是因为最重要的一环,还没有公布,那就是具体名额

这里所说的具体名额有两部分:
(1)重点校要拿出多少的名额用于名额分配。

(2)各学校有多少的校额到校名额。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面对不确定性的情况时,只能用枚举的办法来讲清楚所有的情况。而至于具体每种情况的概率大小,泽哥不好预测,大家自己来抉择就好,毕竟这个和填志愿好像还有点关系了。

第一种情况:

如果重点校还像现在一样拿出50%的名额用于名额分配,另外50%用于统招。

利好的团体:

(1)重点校的高中部。不会像之前一样有那么多没有到统招线的孩子进来了。

(2)没啥其他的了。因为如果名额不多的话,那重点校和民办校的头部孩子应该都用不上校额到校的名额,因为他们的中考分数线会高过统招分数线。

利空的团体:

普通校的孩子。原本大家看好普通校的校额到校,就是因为有希望在分数不够重点校统招线的时候通过校额到校进去。但是名额总数如果不变,那么此消彼长,普通校的名额势必减少,这样的话数量变少,不一定有特别大的意义了。

第二种情况:

重点校拿出校额到校的比例高于50%,同时统招的人数少于50%。

这种情况比较复杂,为了简单起见,我就假设给普通校的还是50%的比例,剩下多出的比例是给重点校和民办校的,这样其实所有普通校的情况基本上是没变化的,好分析一些。

利好的团体:

(1)“区重点级别”学校的孩子。以前这部分孩子会很纠结,是留本校高中,还是出去拼统招考考六小强。现在这部分孩子(其实是家长)之间的博弈更复杂了,我在学校稳定前五,稳定能进六小强了,那我还要不要进本校高中。我在学校没稳定在前五,但是前五要是有留校的,我就能走校额进六小强了。至少有了多种渠道。

(2)其他确实也没想到。因为我判断,即便是这种情况,重点校和民办校里的孩子大多是用不上校额到校名额的(除非学校不让优秀的孩子们用,让他们顺延)。

利空的团体:

(1)区重点级别学校的高中部。学校初中部最厉害的孩子基本上肯定是留不住了,因为人家肯定能上六小强了(当然之前也不一定能留住)。而本来自己之前校额到校有些孩子就是没到统招分数线的,现在这部分孩子没少,顶尖的反而少了,这下和市重点学校的差距可能会越来越大了。

(2)回户籍升学的孩子。只能争统招名额,但是统招名额变少了。

另外,还有一个谈不上“利好”或者“利空”的。那就是初高中在同一学校的比例可能会减少

现在很多优秀的孩子初高中会在同一所学校,因为走的统招,统一档次的学校大家还是更倾向于本校,比如清华附中厉害的孩子很少有去北大附中的。但现在如果北大附中定向给了清华附中2个名额,那这2个名额是什么水平的孩子会去,这个目前说不好。但一定就会有这种的流动存在了。

当然了,这个具体的名额什么时候会发布?

要知道,现在的这一届初一,还没有发布校额到校具体的名额。所以,今年的新初一,基本上不可能在初一能见到这个名额。而结合整个北京市现在初一初二不让给成绩的“盲盒”学习状态来看,这个名额具体怎么分配,怎么也得等初三时候再说了(之前给了也没用,孩子也不知道自己排名)。也就是说,这个政策具体怎么“分析”,会带来什么后果,都得在至少两年之后才能见分晓了

所以,不用说今天正在填志愿的家长,就是两年后填志愿的家长,也不一定会知道怎么参考这个政策来填志愿。所以,泽哥其实劝大家一句:不需要再研究这个政策了,研究怎么让孩子学好点,校排名高一些更接地气。而对于幼升小还能进行一些选择的家长们,泽哥真心规劝下:直升其实挺好的。虽然直升不能考早培,但能考上早培的又有几个人呢。

最后,还差一句话:别的区的家长也别看热闹,这个政策是来自北京市的,所以只是海淀提前通知了,别的区也快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