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掌村杨家大院位于淇县黄洞乡西掌村西北部,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有杨金武大院和杨文礼大院。 杨金武大院建于清康熙五十六年二月,坐北面南,为三合院,整座院落南北长15米,东西宽9米,占地面积约140平方米。 堂屋面阔三间,满墙通宽9米,满墙通深5.3米,房高10米,为三层平房楼。墙体全部用青石垒砌,厚达1.3米,石块大小一致,外表平整,刻有均匀的斜线,石缝细密,白灰勾缝。一楼无门窗,二楼有石门石窗,具有防匪防盗功能。石门下有青石砌就的高台阶,方便下上。石门位于房子的中间,门额上镌刻四个行楷大字“乐天知命”。乐天知命语出《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旧谓乐从天道的安排,安守命运的分限。现大多引申为安于现状,乐守本分。门额四周浮雕牡丹花,寓富贵之意。门两旁有石刻楹联:“东望淇水观鱼化,西临行山听鹿鸣”。形象地描绘了此处的地理优势,以及古民居主人那份超然高远的思想境界。石窗为整块青石雕刻,平面有方格栅栏,窗上檐有石雕莲花图案。前墙与后墙顶部各安装三个石质水流,利于排水。室内无梁无柱,房顶为拱形石券结构。解放后,此房经过改造,拆除了院子中的高台阶路,在一楼中间开辟一门,并在一楼和三楼顶部建设木质梁檩结构顶棚。 东西屋各三间,两层瓦房,石墙,灰瓦硬山式屋顶,东屋建于清宣统年间,西屋建于解放后,陪房用料及建筑工艺较主房粗糙。院门几经改造,原来的门楼已荡然无存。 杨家大院命运坎坷。主房原规划为三层,建到第二层时,主人遭土匪绑票,房屋停建,后用银两赎回,两年后才得以续建。解放前该宅院曾被日本人占领,解放后,中国人民银行淇县支行曾设于此。1956年遭火灾,室内原有木质梁檩被毁,上世纪七十年代重建。如今,82岁的杨家后代杨金武仍居住在老宅子里。一个宅院见证了民族的世事沧桑。 杨文礼大院位于杨金武大院西南侧,建于民国年间,坐北面南,为四合院,整座院落南北长35米,东西长15米,占地面积约530平方米。四座房均五间,即民间俗称的“五裹五”。 南屋临街倒座,东梢间为过道,街门在过道中,临街有青石砌就的高门台。门额上石刻“天水望族”四个行书大字,“天水”是华夏民族发源之地和中华文物发祥之地,“天水望族”寓杨家为华夏之名门望族,含有一种清高与傲然不群之意。南屋正门上石刻“诗书门第”,落款为:“主人珮珊堂建立,民国二十二年癸酉桃月中浣”。南屋为伙房、佣人寝室及存放杂物。 二门过去建有门楼,现无存,仅剩四根方形石柱。院地为长方形青石条铺就,平整,现已磨得光滑。堂屋门额为“天与厥福”,落款为:“民国五年,杨文礼”。“天与厥福”寓上天给予江山,百姓无尽的福气祥瑞。明清时期刻在铜钱(不流通的花钱)上的祈求吉祥、富贵的字。反映了封建统治者期望自己的江山永固,国运昌盛、天下太平,而老百姓更希望太平安定,安居乐业。门头石上,除了文字,四周还有精美的浮雕,计有菊花、荷花、牡丹、梅花、竹、兰等十余种,象征清高富贵、品质高雅。门头石上部出檐,有砖雕。堂屋为主人杨文礼的居所。 东屋门额为“飞阁流丹”,落款为:“主人珮珊堂建立”。“飞阁流丹”语出唐朝王勃的《滕王阁序》:“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寓凌空建造的阁道涂有鲜艳欲流的丹漆。形容建筑物的精巧美丽。 西屋门额为“清白遗风”,建于民国十六年,“清白遗风”寓承继祖先品行端正及廉洁自律之意。所有门额题字出自一人一手,行书飘逸大气,富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高深的书法功底。东西屋为杨文礼的子孙的居所。 这四座房屋皆为两层楼房,建筑用料为,窗台以下为青条石,青石外表平整,凿有匀称的斜线或雨点状,寓风调雨顺之意,窗台以上为青砖,墙体工整,白灰勾缝,工艺考究,房顶为灰瓦硬山式结构。墀头上的檐收板、炉口、炉腿上中下三部分皆有雕饰,为植物图案加动物图案的综合性图案,尤其是炉口部分,梅兰竹菊、牡丹、卷草等配以鹿、马、麒麟、猴子等动物图案。墀头做工精美,在当地实为罕见。 室内青砖漫地,梁檩木结构建筑,一楼棚板坚实整齐,至今能使用,有木质楼梯方便上下。另外,这四座楼房是相互联通的,即在堂屋和南屋二楼的东、西两头各开一门,在东屋、西屋二楼的两山墙上也各开一门,这八个门之间以棚板相联,具有防御功能,一旦遇到匪患,家丁团练可相互支援,互为犄角之势,御敌于院外。 类似杨文礼大院,附近还有四五个院落。据村中老人说,杨家曾富甲一方,拥有土地几百亩,骡马20多匹,枪械30多支。杨家发家后,从清光绪年间开始修建宅院,先后经历宣统、民国,一直持续到抗战期间,宅院逐渐趋于完善。 新中国建立前夕,杨家人纷纷迁往外地,人去楼空,杨家大院充公,被分给西掌村村民。1944年3月,淇汤两县合并,县委驻淇县西掌村,县委办公地址设在杨文礼老宅院内。 如今,杨家大院已闲置。虽经岁月沧桑,略显破败,但与周围的建筑相比,仍显得傲然不群,气势不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