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詹大年/好的关系,才是好的教育(在全国首个家庭教育活动月开幕式上的演讲)

 Richard_X 2022-06-19 发布于江西




好的关系,才是好的教育。
家庭并不是“第二学校”,而是一家人共同的老师。
人并不是独立存在,而是时刻身处于关系当中。我们应当在好的关系中、在家庭教育这场无限游戏中静待花开。
我的演讲将围绕的主题是“好的关系,才是好的教育”。
昆明丑小鸭学校是我创办的民办初中,专为不适应传统教育、不接受传统评价、不想上学的边缘孩子提供帮助。他们被普遍称为“问题孩子”。
我认为,这些孩子所表现出的问题,来自不恰当的家庭教育,而非孩子本身。教育的不足使得他们难以应对困难。当困难不断累积,就会外化为逃学、逆反等问题行为。这也是我创办学校来帮助他们的原因。

【家庭的教育功能】

对于不同的家庭成员(老人、青年、儿童等),家庭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包括生育功能、生产功能、生活功能、养育功能、赡养(保护)功能、休闲娱乐功能以及教育功能。一个家庭只有在功能完整时,才可能发生真正的教育。
许多人在谈及家庭教育时往往会陷入误区。首先,父母的收入和学历水平,并不能决定家庭教育的质量。其次,人们普遍认为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年人一起对付家中的孩子。事实上,家庭教育是家庭功能的自我完善、家庭文化的自然提升、家庭责任的自觉承担和家庭成员的自由成长。并且,好的家庭教育需要符合孩子的需求。
家庭教育中,谁来扮演教师的角色?答案是家庭本身。
所有成员都在家庭中生活、陪伴、成长与提升,他们既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在一家之中,家长是更加丰满的人,为家庭提供着资源,但他们也同时接受着来自家庭的教育;孩子是资源的使用者,但他们也在承担着教育者的角色。所以,只有家庭成为所有人的老师时,家的功能才是完整的。
朱永新老师曾说,家庭不是“第二学校”。目前,很多家庭将家庭教育变成了学校的第二课堂。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家长”和“父母”的功能遭到分割,父母的概念和功能被淡化。也就是说,当家庭成员的人格和责任缺失,“父母”彻底异化成“家长”时,家庭的功能就会丧失,成为“第二学校”。
在家庭教育中,每一个家庭都会面临焦虑的情境。焦虑的来源各有不同,我用三个实例进行解释。

第一,焦虑的来源与个性相关。
曾经有一位家长给我我留言称,自己的孩子做事很慢,经常拖拉,他为此感到很焦虑。我认为,做事情慢和拖拉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有中性和贬义之分。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做事风格。不论是急性子、慢性子,还是内向和外向,都不是人的缺点,而是个性的体现。人的个性难以改变,所以家长需要引导孩子扬长避短,而非为此感到焦虑。

第二,焦虑的来源与情绪情感相关。
有一位家长的孩子在学校表现很好,但在家中时就会经常发脾气,几乎和在校时判若两人,这位家长非常苦恼。“发脾气”是一种情绪的宣泄,而非情感的表达。孩子的压力和不良情绪需要通过宣泄来缓解。对于孩子而言,家庭是最为安全、包容的环境,他们可以在这个环境中表达自己的情绪。所以,孩子在家中发脾气、顶撞父母、甚至使用一些不恰当词汇的行为,事实上并不是不爱父母、叛逆甚至不孝的体现。此刻,家长应当照顾孩子的情绪,避免发生进一步的矛盾和冲突。

第三,焦虑的来源与功能问题相关。
还有一些家长焦虑于孩子的偏科。导致偏科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在于,孩子存在一定的短板,在某些功能上并不完整。比如,有些孩子的语言逻辑和文字能力很强,但数学逻辑较弱,他们就可能表现为语文和外语成绩较好而数学成绩较差。人类不具备飞翔的功能,所以他们注定无法凭自身遨游天际。所以,家长不必要为孩子的功能问题感到焦虑。
除了以上三点,家庭的焦虑还会来自于现实因素。比如工作、社会压力,收入减少等。现实问题导致的焦虑一旦表现出来,只会让孩子感到束手无策,让孩子徒增烦恼。
家庭中,焦虑的根源在于对人性的不理解。当家长真正读懂人性,读懂孩子生长发育的规律,许多焦虑问题将迎刃而解,此时,就需要家长们学会在家庭教育中扬长避短。

图片


【“好”的关系  “对”的关系】

什么是“好”的关系?什么是“对”的关系?
在我创办的丑小鸭学校中,有一位初二的女孩向我询问,在校是否可以谈恋爱。我无法直接给她答案,只能问她为什么要向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女孩向我坦白说,她和一个叫阿松的孩子互有好感。女孩愿意向我坦白,说明我们之间建立起了“好”的关系,但她在学校谈恋爱的行为并不是“对”的。
所以,“好”的关系是指一段和谐、信任的关系,而“对”的关系是符合某些特定标准的关系。
在家庭当中,如果家长可以和孩子建立起“好”的关系,就会营造出信任、无话不谈的家庭氛围。
有一位广东的单亲妈妈,将自己十四岁的儿子送来丑小鸭学校学习。这个男孩曾经厌学、逃学、偷妈妈的钱玩游戏。孩子结束丑小鸭学校的学习回家后,这位妈妈告诉我,孩子会在每天散步的时候拉着自己的手,像男朋友一样。当孩子告诉妈妈自己出现了遗精现象时,这位妈妈感到非常温暖,因为她和孩子之间已然消除了隔阂,建立起了好的关系。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一些看似好的家庭,为什么没有“好”的关系?创办丑小鸭学校前,我对于问题孩子的认知一直存在偏差,我认为只有特殊(贫困、离异、留守、教育水平较低)家庭才会出现问题孩子。如今,我的这一错误理解已经被颠覆。
丑小鸭学校21年来所帮助过的近3000名孩子,几乎全部来自我们认知中好的家庭。他们很多来自于北上广等发达地区,父母的收入和学历都较高,有很好的物质条件。这些好的家庭之所以没有好的亲子关系,是因为他们没有厘清一个问题:“对”的关系,是不是“好”的关系?家长和老师普遍认为,一段关系要先是“对”的,才是“好”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最近,丑小鸭学校有一名学生结束学习办理了离校,准备回到原来的学校上学。但是,他信心满满地到教务主任处报到时遭到了拒绝。教务主任给出的理由很简单,孩子的头发有一些长,不符合学校的发型要求,所以拒绝批准他返校上课。此时,这位教务主任所进入的误区就是从“对”的关系入手。
同样的情形,如果由我来处理,我会批准孩子返校,赞美他当前的发型,同时向他说明学校对于发型的规定,建议他在双休日时回家进行调整。如此处理,就不易引起孩子的负面情绪。所以,我们要先建立“好”的关系,进而建立“对”的关系。

图片


反观前面我所提出的问题,一些看似好的家庭,为什么没有“好”的关系?在很多高学历、高收入的家长心目中,有一道“对”的标杆,他们用这一道标杆来约束孩子,一味追求“对”的关系,自然无法得到“好”的关系。
昨晚,我收到了一位家长的留言。他的孩子上高三,是住校生,马上要面临高考,但他每周回家都要玩一会儿手机。上周,这位家长告知孩子手机坏了,正在修理,孩子没有太多的反应。这周孩子回家时,家长告诉孩子,他的手机掉进了水里,不能用了。孩子提出想要一个新手机,被家长拒绝后,孩子便不愿上学。
面对家长的求助,我提出将孩子的手机归还,但这位家长表示很不赞同。他认为,孩子的手机不能归还,因为玩手机影响学习,是错误的行为。这位家长认为“对”的才是“好”的,用阻止孩子玩手机的行为破坏了亲子之间相互信任的关系。
 
在亲子交流中,要尽量采取对话,而非谈话的形式。谈话会给孩子带来恐惧,因为孩子知道,一旦家长找自己谈话,一定已经想好了台词,确定了观点,要达到某种目的。而对话中,亲子之间彼此平等,相互倾听,可以拉近关系。对话和谈话的另一个区别在于,对话的目的是保障亲子沟通渠道的畅通,而谈话是为了达成当下的某个目的。
有一位来自广东佛山的女孩,长得非常漂亮,也很机灵。她第一次来到丑小鸭学校时化了很浓的妆。女孩问我:“校长,您看我今天化的妆好看吗?”我回答:“好看,但是你不化妆的时候更好看。”女孩表示不相信,我说:“有一位名人曾说,青春最漂亮的,是它原本的样子。”女孩仍旧不愿相信,表示第二天还要化妆给我看。我没有再与她争辩。
她紧接着向我提出了第二个问题,她问:“校长,学校里可以谈恋爱吗?”我问:“你今天第一天到校,就有喜欢的男孩子了吗?”女孩表示没有。我又问:“是有男孩子喜欢上你了吗?”女孩表示不清楚。我说:“好,既然你还没有喜欢的人,也还不清楚是不是有人喜欢你,那么等到那个人出现以后,我们再来讨论这个问题好吗?”女孩同意了。
上述交流中,我和这位女孩所采取的形式正是对话。对话的本质是倾听、尊重,给予对方主体地位,营造无话不谈的氛围。当我们把握住对话的本质,沟通就会畅通无阻。
美国学者詹姆斯·卡斯在《有限与无限的游戏》一书中提出了有限游戏和无限游戏的概念。其中,有限游戏指有胜负之分、要分出高下的游戏,比如剪刀石头布。无限游戏指可以一直玩下去的游戏。
学习应当是一场无限游戏,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继续学习,提升自我。但是很多家长将学习变为了有限游戏,过度追求分数与评价,使得许多孩子将中高考视为游戏的终点,在考试结束后出现抑郁、自伤甚至自杀问题。
同理,亲子沟通也应当是一场无限游戏,让孩子感受到被亲近、被保护、被倾听、被理解。在亲子沟通中,家长批评孩子的初衷是为了建立渠道,保持交流。然而事实是,绝大部分家长将其变成了有限游戏,以让孩子认错、写保证书为结局。
我非常认同的一句话是“家是不讲理的地方”,讲理的家庭会是一场有限游戏,因为一定会有胜负之分。不讲理而讲情的家庭才会是一场无限游戏,成员们为延续家庭关系相互扶持,每一个人都是家庭的主体。
有家长向我咨询孩子偷家中的钱的问题。我认为,孩子作为家庭的主体成员之一,只是在用错误的手段使用家中的钱,家长不能用“偷”这个字眼来描述孩子的行为。相比指责,家长更应该关注孩子的需求,关注孩子不恰当行为背后的深层矛盾。当家长的说教和孩子的需求无关时,孩子就不会对家长作出回应。所以,我们要明确教育的内涵。

图片


【教育,是发展完整的人格】

何为教育?首先,教育是发展完整的人格,只有完整的人格才有完整的幸福。人格的关键词是性格、主体、角色和品德。其次,教育是受教育者建构自己与自己、他人、社会、自然的关系的过程。
人都有交往的需求,丑小鸭学校帮助过的近3000名孩子中,每一个孩子都希望能够在学校获得存在感,收获友谊。然而,潜在的挫折和不良关系(被贬低、嘲笑、冷落)让他们对学校产生了恐惧。
有些孩子被老师安排在特殊的位置(教室最后或讲台旁边),和周围的关系被破坏。人是关系动物,当孩子同现实生活、学校、家庭、同龄人关系破裂,就必然会与虚拟的社会建立关系,这也是当下许多孩子沉迷手机的原因。孩子们通过微信等社交平台,与网络另一端的对象交流沟通,与对方嘘寒问暖。这一行为在本质上正是为了弥补自身在现实生活中存在感的缺失,填补主体需求的空白。
在前面的案例中,我提到了一位没收孩子手机、导致孩子拒绝上学的家长。手机仅仅是满足需求的工具之一,依靠没收无法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如果这位家长可以帮助孩子重新建构现实关系,在亲子、家校、师生关系中满足孩子的主体需求,孩子自然不会选择沉迷手机。

图片

 
当家长掌握了教育的规律,掌握了处理焦虑的方法,便可以“静待花开”。在我看来,“静待花开”并不是被动地等待而不关注。
有一个休学三年的孩子前来丑小鸭学校学习。两周后,孩子对学校的生活感到不适应,家长提出将孩子接走。这位家长告诉我,他要将孩子带回家,“静待花开”。我对于他的想法表示不赞同,因为“静待花开”中的“静”不是休息,而是静静地守护;“待”不是不作为,而是要确认自己的孩子是否是即将绽放的花朵,是否有开花的潜能。
“静待花开”是哲学,也是教育,而不是放弃努力。
朱永新老师曾说,“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句话成为了全国新教育学校共同的执教理念和追求。我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是,教育不是手段,也不是目标,而是生活。当我们把教育当成手段和目标,我们会感到痛苦,会因达不到目标而失望。
曾经有人问我:“其他家庭会因为一个问题孩子而“鸡飞狗跳”,你为什么可以在接收过几千个问题孩子后仍旧笑脸迎人?”我的回答是,很多家庭正在面临有目标而没有方向的生活,很多学校在做有目标而没有方向的教育,所以他们感受到了痛苦和失望。生活是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我在做教育的过程中享受着生活,这就是我能够笑脸迎人的原因。
谢谢大家!

——2022年5月15日

(詹大年 昆明丑小鸭中学校长  爱心与教育研究会会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