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个农家小院,不满足于发《Nature》……​

 昵称37581541 2022-06-19 发布于江苏

“看天看地看庄稼,还要看山看水看人家。”

“三夏”之际,中国研究生乡村振兴科技强农+创新大赛“拼多多杯”首届科技小院大赛全国总决赛,在云南大理举行。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院长张福锁致辞时表示,“要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走向农村,走进群众中,边学习边实践,不仅能帮农民解决最紧需最实际问题,也可助力学生实现人生升华,提高群众路线视角下的科研水平。”

图片

中国研究生乡村振兴科技强农+创新大赛“拼多多杯”第一届科技小院大赛全国总决赛现场

在这位一直关注和研究中国农业绿色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学者看来,科技创新是最终实现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出路。

“我国的粮食产量再增加30%,环境污染物排放量下降50%,农民增收再翻一番,中国的农业将是全世界最先进的,不但能养活自己,也能给全世界做出我们最大的贡献。”2014年,张福锁在一篇文章中描绘着我国未来乡村图景。

而且,按照他的理解,围绕生产限制因子,科研人员长期扎根农村,在田间地头与千百万农民一起,创新验证、大规模大面积推广应用绿色增产增效技术的“科技小院”模式,已显示出改变中国农业农村现状的磅礴生命力。

 “从生产中来,到生产中去”“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对内,自下而上,科技小院已经逐渐成为国家行动;对外,其获得《Nature》、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等国际机构的高度赞誉。

而这两个条件,缺失任何一个都不可能会有小院的大奇迹。

1

“这个名字是农民最先叫的”


科技小院的成立源于作为“三农”人的张福锁一次灵光闪现式的自我拷问。

“团队的老师主要从事基础研究,每个老师平均每年能发5篇SCI。团队20个人,一年能发100多篇文章。可是,发的这些文章农民也读不懂,我们能不能做点更有用的?能不能到生产一线,根据农民农村农业生产需求来做科技创新?能不能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来培养新人?”

2009年,张福锁带领中国农业大学师生在河北曲周县白寨乡创建了第一个科技小院,“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服务于农民,服务于农业生产。

农民天不亮就拿着被虫子咬了的麦子,把他们从被窝里叫起来问怎么回事;晚上,村民们聚集到小院,一会讨论他们的庄稼,一会说说自家孩子的学习情况。小院成了农民聚会的地方。老师同学们白天下地指导生产、做田间试验,晚上和农闲时做农民培训,传播知识。

村民们高兴地把这个小院称作为科技小院。

“这个名字,最先也是农民叫起来的,我们觉得很好,就用上了。”张福锁说。

当年,科技小院所在的村种植163亩玉米,产量增加了16.8%,每亩增收100多元,还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重视。县里派人到村里,村民说,“农大的老师帮我们种了一块地,效果特别好,棒子跟过去的棒子不一样,粒儿长、心儿小、产量高。”

2016年,《Nature》发表了《科技小院让中国农民实现增产增效》,给予科技小院高度评价。

历经13年,科技小院已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逐步完善运行机制,整合“政产学研用”,促进“知识”转化为“行动”。

2021年2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提出,引导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开展专家服务基层活动,推广“科技小院”等培养模式,派驻研究生深入农村开展实用技术研究和推广服务工作。

首届科技小院大赛全国总决赛的支持方拼多多正是在此背景下“慕名而来”,为科技小院赛事注入互联网科技基因。

图片

位于云南昆明的“多多农研科技大赛”赛事基地

近年来,拼多多与国内外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成功举办两届多多农研大赛,并连续两年支持“全球农创客大赛”。2021年,其设立“百亿农研专项”,将科技农业列为未来战略重点,持续推动农业科技普惠,为科技兴农、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2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研究生吴林静住进西槐庄村科技小院的第一天,一场农活下来,漂亮的美甲多处劈裂,她索性摘掉了亮晶晶的甲片。

位于北京市通州区永乐店镇,出首都环线高速还有10公里,西槐庄村是北京最偏远的村子之一。和中国相当部分农村一样,西槐庄村产业单一,只种植萝卜,还面临老龄化严重、集体经济薄弱等系列挑战。

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2021年春天,吴林静等三名95后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来到西槐庄村,建起了一个科技小院。

图片

中国农业大学学生吴林静和西槐庄村村民正在收获番茄

“平时在学校里,我们以为熊蜂授粉已经是非常普遍的做法了,到了农村才发现不是这样,很多农产区的种植技术还没有更新迭代。”小组成员宁国法表示,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决定改良和引进相结合,双管齐下。

引进的水果萝卜、小番茄新品种试种成功后,学生们和村民还自主打造了“西槐庄园”精品蔬菜品牌,并利用新电商工具,采用新兴的直播带货方式售卖农产品,仅一年时间,村集体收入就突破33万元,同比增长了3.3倍。

接下来,小院的学生们计划帮助村里探索冷库仓储建设和物流改造,扩展品牌知名度和线上销售市场,力争在全流通环节贡献智慧和力量。

在川渝,山区面积占80%,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学生旷德姣等五位同学所在的柑橘科技小院,调研发现了当地柑橘产业绿色与发展的尖锐矛盾——

肥料投入不合理;水土肥流失严重。而肥料投入不合理、水土肥流失严重又加剧了农业面源污染。

有机替代、生态涵养,他们筛选柑橘宜种绿肥品种,优化绿肥配置和种植模式,依托科技小院推广示范,最终实现了三大降低:水土流失平均阻控67%、氮流失平均阻控55%、磷流失平均阻控57%。

团队还发明专利10项,起草标准2项、集成技术规程7项,编写实用著作2部。专用肥+绿肥实施地的丹棱县荣获全国首批“乡村振兴示范县”。

这样的变化在全国近500个科技小院进驻的村庄里。他们甜蜜了福建平和的蜜柚、红火着陕西洛川的苹果、结实着云南澜沧的土豆……在全国135个农作物产业带的种植端一线,活跃着众多95后、00后的小院学生。他们依托科技小院,把实验设备搬进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2016年,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科技小院成员曹国鑫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与科技小院团队成员合作在《Nature》上发表论文《科技小院让中国农民实现增产增效》。

《Nature》审稿人、国际小农户可持续发展研究专家K.Giller认为,科技小院是迄今为止国际上关于大面积推动小农户增产增效的典型成功案例,是全球提高粮食产量、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模式。

3

“清晨,小学没毕业的农民大叔在院里看书”


曾有一位农学学生被派到河北曲周科技小院,驻村学习工作。有一天早晨5点多,他眼睛一睁开,发现小学还没有毕业的大叔在院子里读书。他很好奇,就去问:

“大叔,你在读什么书?”

“我们家养了几只羊,我想找本书来看看怎么养,把全村找遍了,就找了一本养鸡的书,我就读这本养鸡的书了。”

这位同学立刻行动起来,帮大叔买了养羊的科普书,还给大叔提出建议:羊圈太小,养5只羊地方太挤,干脆把羊圈也改大。改了羊圈后,又跟大叔说,羊整天关在圈里不健康,应该让它们出去稍微活动一下。

为此,他帮大叔把家里的狗训练成牧羊犬,每天早晨大家还没有起床,狗就带着羊出去转一圈回来了。

驻村锻炼的一个月时间里,这位同学不仅帮大叔把羊养好了,而且学了20多项作物栽培技术。

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学生们从最初短暂的新奇、不适应农村生活的失落,到逐渐适应,再到最后与农民难舍难分。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充分感悟三农之艰,与农民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一直以来,农村发展面临的人才困境备受关注,“谁来当农民”的话题在今年全国两会引发代表委员热议。很多参加科技小院大赛的农业院校师生对此深有体会——种地是个苦差事,农业生产一线的改变需要硬投入,也需要慢功夫;“三农”人才培养需要政府、高校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

从2019年开始,拼多多与中国农业大学建立起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在理论研究、科学实验、人才培养、培训交流等方面紧密配合,科技小院项目正是这其中的典型案例。

“拼多多杯”第一届科技小院大赛全国总决赛上,吴林静、旷德姣的《西槐庄科技小院年终总结报告:村域特色农产品助力村庄集体经济发展》《桔子红了,山水绿了,老乡笑了——科技小院助推川渝柑橘产业绿色发展》分别获奖。

为了让村里的蔬菜种得好、卖得多,许多城市里的大学生在40℃的大棚里中过暑,也在农贸市场摆过摊。

“以前我从没在农村生活过,没种过地,也没挣过钱。过去这一年多,我发现种地这件事远比我想象的复杂艰难,但是最后我们为村里挣到了钱,说明我们的专业知识没白学,我非常有成就感。”参赛学生说。

(结束)

来源:瞭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