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西周·毛公鼎铭文 ![]() ![]() ![]() ............................................ ![]() 《张迁碑》是东汉晚期作品,碑文记载了张迁及其祖先张仲、张良、张释和张骞的功绩,并涉及黄巾起义军的有关情节,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张迁碑》通篇为方笔, 方整劲挺,棱角分明,结构谨严,笔法凝练。书风端正朴茂,方劲雄浑。初看似乎稚拙,细细品味才见精巧,章法、行气也见灵动之气,沉着有力,古妙异常。临习汉隶,如果要求变,则《张迁碑》是不错的范本。它的字体方整中多变化,朴厚中见媚劲,外方内圆,内捩外拓,方整而不板滞,是汉隶中的上品。 ............................................ ![]() ![]() ............................................ ![]() ![]() ![]() ![]() ![]() ![]() ![]() ![]() ![]() ![]() ![]() 《平复帖》是晋代文学家、书法家陆机创作的草隶书法作品,是传世年代最早的名家法帖,也是历史上第一件流传有序的法帖墨迹。有“法帖之祖”的美誉。被评为九大“镇国之宝”。国家文物局此前已明文规定,此书法作品不准出国展出,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平复帖》共九行、八十四字,是陆机写给一个身体多病、难以痊愈的友人的一个信札,因其中有“恐难平复”字样,故名。它是作者用秃笔写于麻纸之上,其笔意婉转,风格平淡质朴。下图为《平复帖》卷(晋代陆机书),纸本,手卷,纵23.7cm,横20.6cm ,草隶书9行86字,请欣赏: ![]() ![]() ![]() ![]() ![]() ![]() ![]() ![]() ![]() ![]() ![]() ![]() ![]() ![]() ![]()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山阴名士四十一人集于兰亭,修禊祭,宴曲水。即席赋诗,汇为一卷,由王羲之当场作序。这篇序情文并茂,心手双畅,向称“天下第一行书”。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羲之书法,在得到《兰亭序》真迹后,曾命当朝书法名家褚遂良、欧阳询以及弘文馆拓书人冯承素等勾摹数本,分赐臣下,以广布扬。兰亭真迹据记载已随唐太宗殉葬昭陵。也有说法称与武则天同葬乾陵。现存世的均为摹本。这些唐摹本主要有两个系统,一是以虞本、褚本、冯本、黄绢本为宗的帖学体系;一是以定武本为宗的碑学体系。这两大体系并行于世,孕育了后世无数大家。唐人五大摹本,曾被收入清乾隆内府,后流散四方:虞本、褚本、冯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黄绢本、定武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隔海相望。“冯承素摹本”因为是勾摹,所以一般认为它比较接近真迹,较能保持本来的笔墨情趣和神态风貌,对后世的影响也最大。因为这摹本的卷首有“神龙”二字,所以又称冯承素摹本为“神龙本”或“神龙兰亭”。下图为《兰亭集序》神龙本,请欣赏: ![]() ![]() ![]() ![]() 只要提起“天下第一法书”,大家都会想起智永的《真草千字文》,但米芾却说:王羲之的《破羌帖》,天下法书第一。继写完“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不久后,“书圣”王羲之辞官归隐,但仍心系国事。东晋永和十二年(356年)八月,征西大将军桓温摧破羌敌,一举收复旧京洛阳。捷报传来,王羲之精神振奋,纵笔写下草书《破羌帖》,字里行间流露出振奋的心情。《破羌帖》亦称《王略帖》,草书,9行,81字。 《快雪时晴帖》是晋朝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其是一封书札,其内容是作者写王羲之在大雪初晴时的愉快心情及对亲朋的问候。1746年(清乾隆十一年)《快雪时晴帖》进入内府,乾隆遂将此帖与王献之《中秋帖》、王洵《伯远帖》同贮于养心殿温室内,额其室为“三希堂”。乾隆一生酷爱书法,刻意搜求历代书法名品,综百氏而集其成,追二王而得其粹。乾隆视《快雪时晴帖》为“三希”之首,并在帖前写下了“天下无双,古今鲜对”、“神乎其技”,又评价为“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全书二十八字,字字珠玑,被誉为“二十八骊珠”。此帖真迹已遗失,存者为唐代精摹本,亦是无价之宝,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为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 ![]() ![]() ![]() ![]() ![]() ![]() ![]() ![]() ![]() ![]() ![]() ![]() ![]() 东晋 王羲之 《快雪时晴帖》 ![]() ![]() ![]() ![]() ![]() ![]() ![]() ![]() ![]() ![]() ![]() ![]() ![]() ![]() ![]() 东晋 王羲之 《妹至帖》 ![]() ![]() ![]() 《丧乱帖》释文:羲之顿首 丧乱之极 先墓再离荼毒 追惟酷甚 号慕摧绝 痛贯心肝 痛当奈何奈何 虽即修复 未获奔驰 哀毒益深 奈何奈何 临纸感哽 不知何言 羲之顿首顿首 ![]() ![]() 《中秋帖》是著名的古代书法作品,曾被清高宗弘历(乾隆皇帝)誉为“三希”之一,意即希世珍宝。其卷前引乾隆行书题“至宝”两字,前隔水乾隆御题一段。皇帝对它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此帖曾经宋代宣和、绍兴内府,明项元汴,清内府收藏。民国时溥仪将其携出宫外,流散民间。建国前和王珣《伯远帖》一起被典当于香港一家外国银行。1951年底,典当期将满时,国外有人意图购获,周恩来总理闻讯,当即指示有关部门购回,入藏故宫博物院。下图为《中秋帖》卷,传为晋王献之书,纸本,手卷,纵27cm,横11.9cm。行书3行,共22字,请欣赏: ![]() ![]() ![]() ![]() ![]() ![]() ![]() ![]() ![]() ![]() ![]() ![]() ![]() ![]() ![]() ![]() ![]() 隋人书《出师颂》,这件作品不具书写人名,但是流传有序,盛名在外。唐时曾由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收藏。后又过唐邵王李约、唐中书侍郎王涯及书法家钟绍京之手。宋朝绍兴年间,宋高宗将它收入宫廷。著名书法大家米友仁审定为“隋人书”,元代大儒张达善在此作品上留有长跋,对小米的鉴定颇有微词,并最早认为是晋人索靖作品。时至明代,大收藏家王世贞、王世懋兄弟又将它带回家中妥善保管,著录于王世贞《弇州山人集》。入清后为安仪周收藏,著录于所著《墨缘汇观》。乾隆时期已入清宫,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并收入《御制三希堂法帖》,刻帖流传。1922年底,《出师颂》被溥仪携带出宫而散落民间,从此不知去向。这件饱经沧桑,在流落民间不知去向整整80年之后,故宫博物院在2003年以2200万元通过拍卖购得,这件国宝又回到了故宫,成为一段传奇。 ![]() ![]() ![]() ![]() 《董美人墓志》是追思董美人生平事迹的随葬刻石。董美人(公元578年--公元597年),隋文帝四子蜀王杨秀的妃妾,汴州人士,名、字不详。董氏于开皇十七年病逝,终年十九岁。杨秀对其感情颇深,遂撰文哀悼,刻为墓志随葬。墓志于清代嘉庆年间在陕西兴平县出土,楷书21行,行23字,被称为《美人董氏墓志铭》,又称《董美人墓志》。原石于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毁于兵燹。拓本流传稀少。清代中叶以来,更为广大书法爱好者垂爱,视为学习楷书书法范本之一。 ![]() ![]() ![]() ![]() 《仲尼梦奠帖》是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为唐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现存的四件墨迹之一。被誉为“中华第一楷书”,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仲尼梦奠帖》为目前欧阳询传世墨迹中最为可信、也最为精彩的作品。该件作品用墨淡而不浓,且是秃笔疾书,转折自如,无一笔不妥,无一笔凝滞,上下脉络映带清晰,结构稳重沉实,运笔从容,气韵流畅,体方而笔圆,妩媚而刚劲。颇得二王风气,属稀世之珍。从作品中可以看出欧阳询充满自信的意趣。下图为《 仲尼梦奠帖》,纸本,全文七十八字纵25.5cm ,横33.6cm。建议将手机横屏欣赏: ![]() ![]() ![]() ![]() 《九成宫醴泉铭》是唐代碑刻,公元632年镌立于麟游县。《九成宫醴泉铭》碑原碑现藏于碑亭国家4A级景区(今陕西宝鸡麟游县)。魏徵撰文,欧阳询正书, 记述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醴泉之事。全碑共24行,行满50字。碑高2.44米,宽1.18米。宋代碑帖拓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九成宫醴泉铭》碑被称为“三绝”碑,即唐太宗的事儿,魏徵的词儿,欧阳询的字儿。《九成宫醴泉铭》笔法刚劲婉润,兼有隶意,是欧阳询晚年经意之作,历来为学书者推崇,是欧体楷书的典范,被誉为“天下第一铭”。 唐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唐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局部放大 ![]() ![]() ![]() ![]() ![]() ![]() 唐 虞世南《孔子庙堂碑》 ![]() 颜真卿是唐代名臣,也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其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创“颜体”楷书,对后世影响很大。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颜真卿的真书雄秀端庄。用笔浑厚强劲,善用中锋笔法,饶有筋骨,亦有锋芒。他的行草书,遒劲有力、真情流露,结构沉着,点画飞扬,在王派之后为行草书开一生面。颜真卿的行书遒劲郁勃,其作品《祭侄文稿》被元人鲜于枢誉为“天下行书第二”。 ![]() ![]() ![]() ![]() ![]() ![]() ![]() 《多宝塔碑》是颜真卿最负盛名的楷书作品之一。现今保存于西安碑林第二室。是国宝级的文物。《多宝塔碑》共三十四行,满行六十六字。整体秀美刚劲,清爽宜人,有简洁明快,字字珠玑之感。用笔丰厚遒美,腴润沉稳;横细竖粗,对比强烈;起笔多露锋,收笔多锋,转折多顿笔。结体严谨道密,紧凑规整,平稳匀称。加之碑版精良,存字较多,学颜体者多从此碑下手,入其堂奥。 ![]() ![]() 《颜勤礼碑》全称《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公神道碑》,是颜真卿为了纪念自己的曾叔祖父颜勤礼所书写的,当年颜真卿已经71岁高龄了,是颜真卿晚年书法艺术成就高度成熟的作品。《颜勤礼碑》现存西安碑林,全面地体现了颜真卿的书法造诣,在布局上显示出了颜体的气势美,整篇文字用笔苍劲有力,气势磅礴,纵横成列,疏密有致,浑然一体。是练习颜体字的范本之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上阳台帖》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书自咏四言诗,也是其唯一传世的书法真迹。《上阳台帖》共25字,“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其书苍劲雄浑而又气势飘逸,很符合李白的诗歌气息。《上阳台帖》至清代,为收藏大家安岐所得,后被收入清廷内府。1911年清帝逊位,溥仪兄弟将《上阳台帖》携出宫外。此帖在兵荒马乱之中流落到民间,辗转流入古董商人郭葆昌手中。1937年,为了保住国宝不流出外境,一代名士张伯驹先生以六万银元将之购得,终于让它有了个妥善安全的归宿。1956年,张伯驹通过统战部长徐冰将《上阳台帖》呈献给毛主席,并附了一封信。信中写道:“现将李白仅存于世的书法墨迹《上阳台帖》呈献毛主席,仅供观赏……”毛主席喜好书法,收到此帖后十分珍爱,反复欣赏把玩,简直是爱不释手。1958年,毛主席自己立下规矩:党和国家领导人所收礼品一律缴公。于是这件《上阳台帖》就被转交至故宫博物院珍藏,至今还完好无损的被保藏着。下图为《上阳台帖》纸本,纵28.5cm,横38.1cm。草书5行,共25字。请欣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韭花帖》杨凝式书,行书,墨迹麻纸本,高26厘米,宽28厘米, 共7行,63字。《韭花帖》是一封信札,内容是叙述午睡醒来,腹中甚饥之时,恰逢有人馈赠韭花,非常可口,遂执笔以表示谢意。此帖被称天下第五行书。字体介于行书和楷书之间,布白舒朗,清秀洒脱,深得王羲之《兰亭序》的笔意。请欣赏: ![]() ![]() ![]() ![]() 宋代的书法艺术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在宋代书法家中成就最高。这四人合称为宋四家。“宋四家”成就主要体现于行书,此外是楷、草两体。书法风格上看,苏轼丰腴跌宕,天真烂漫;黄庭坚纵横拗崛,昂藏郁拔;米芾俊迈豪放,沉着痛快。蔡襄的书法取法晋唐,讲究古意与法度。其正楷端庄沉着,行书淳淡婉美,草书参用飞白法。这四人法书,得到一副即是非同凡响。而将宋四家书法收集完整的,更是世间罕见,价值连城。下图是苏黄米蔡《四家法书》,不仅集合了四家的代表作品,并且楷、行、草皆备。本幅第一段〈海隅帖〉,是蔡襄(1012-1067)三十多岁时写给韩琦的尺牍,也是北宋颜体书潮的佳作。第二段苏轼(1036-1101)〈书次韵三舍人省上诗〉,作于五十二岁,沉着稳健,有法而不泥於法,是尚意书风之典型。第三段黄庭坚(1045-1105)〈致明叔同年尺牍〉,运笔参怀素圆转之法,劲健婉通,结字多斜抬右肩,意态昂扬。第四段米芾(1051-1108)〈道味帖〉,四十九岁书,极尽笔势轻重、快慢之变,是炫技、精到之作。清初藏家李宗孔将北宋四大书家名家合裱为一,此卷足称是书史研究的标竿性作品。此作品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被鉴定为国宝级的文物。请欣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北宋 苏轼《前赤壁赋》 北宋 苏轼《寒食帖》 ![]() ![]() ![]() ![]() ![]() 北宋 苏轼《寒食帖》局部放大 下图是苏轼行书《治平帖》卷,此帖是苏轼书写的信札,内容主要是委托乡僧照管坟茔之事。根据帖后赵孟頫、文徵明、王穉登三人之跋可知,此帖当是苏轼于北宋熙宁年间在京师时所作,时年约30余岁。该帖笔法精细,字体遒媚,与苏轼早年书法特征吻合,正如赵孟頫所称“字划风流韵胜”。 ![]() ![]() ![]() ![]() ![]() ![]() ![]() ![]() 黄庭坚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他是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松风阁诗帖》是北宋黄庭坚晚年最著名的行书代表作。号称为黄书第一.其用笔方折,纵横挥洒之意跃然纸上,而点画热遒劲,结构紧凑,开张之势最为明显。《松风阁诗帖》不论收笔、转笔,都是楷书的笔法,下笔平和沉稳,变化非常含蓄,轻顿慢提,婀娜稳厚,意韵十足。在天下行书中排行第九。全文计29行,共153字,现藏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下图为《松风阁诗帖》,请欣赏: ![]() ![]() ![]() ![]() ![]() ![]() ![]() ![]() 《诸上座帖》是宋黄庭坚为友人李任道所录写的五代金陵僧人文益的《语录》,全文系佛家禅语。写此书时,黄庭坚学的是怀素的狂草体,笔意纵横,气势苍浑雄伟,字法奇宕,如马脱缰,无所拘束,尤其能显示出书者悬腕摄锋运笔的高超书艺。 ![]() ![]() ![]() ![]() ![]() ![]() ![]() ![]() 《砥柱铭》是宋代著名书法家黄庭坚所书写的一幅长幅作品,长达8.24米,共计407字82行。原藏于日本京都藤井有邻馆,2010年的6月拍卖中以总价4.368亿元的成交额拍卖成功,创造了中国书画作品的拍卖巅峰。下图为黄庭坚砥柱铭,请欣赏: ![]() ![]() ![]() ![]() ![]() ![]() ![]() ![]() ![]() ![]() ![]() ![]() ![]() ![]() ![]() ![]() ![]() ![]() ![]() 米芾《蜀素帖》被后人誉为中华第一美帖,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在天下十大行书中排第八。“蜀素”是北宋时四川造的质地精良丝绸织物,上织有乌丝栏,制作十分讲究。相传有个叫邵子中的人把一段蜀素装裱成卷,以待名家留下墨宝,以遗子孙。可是传了祖孙三代,竟无人敢写。这是因为丝绸织品的纹罗粗糙,滞涩难写,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问津。北宋元祐三年八月,米芾应湖州(浙江吴兴)郡守林希邀请,结伴游览太湖近郊的苕溪。林希取出珍藏二十余年的蜀素卷请米芾书写。米芾才胆过人,当仁不让,一口气写了自作的八首诗。这才有了这幅珍贵的《蜀素帖》。此作可说是米芾早年的力作,董其昌以“狮子捉象,以全力赴之”来形容。用笔的快慢、轻重、起收及转折,不拘一法,收放自如。结体偏纵长倾侧,表现灵动。相同字都有不同的写法,极尽变化之能事。书风完全显露出米芾“不偶于俗”的人格特质。因此被称为中华第一美帖。下图是米芾《蜀素帖》,纵长27.8厘米,横长270.8厘米。请欣赏。 ![]() ![]() ![]() ![]() ![]() ![]() ![]() ![]() 蔡襄是北宋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政治家和茶学家。书法史上论及宋代书法,素有“苏、黄、米、蔡”四大书家的说法,他们四人被认为是宋代书法风格的典型代表。蔡襄擅长正楷,行书和草书。其书法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展卷蔡襄书法,顿觉有一缕春风拂面,充满妍丽温雅气息。其书法在其生前就受时人推崇备至,极负盛誉。《宋史·蔡襄传》称他:“襄工于手书,为当世第一,仁宗尤爱之。”由于他颇自惜,不妄为人书,所以传世作品较少。件件都是极其珍贵。下图是蔡襄《致杜君长官牍》,请欣赏: 北宋 蔡襄 《致杜君长官牍》 ![]() ![]() ![]() ![]() ![]() ![]() 宋徽宗是绘画和书法大师。他创造出独树一帜的“瘦金体”,瘦挺爽利,笔法犀利、铁画银钩、飘逸劲特。极具艺术个性,为后人竞相仿效。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秾芳诗帖》是国宝级的珍贵文物,乃宋徽宗的瘦金书中之巅锋代表作。这件书法作品由朱丝栏界格,每个字大近5寸,为传世所见徽宗书法字迹最大的作品,对此清代陈邦彦在题跋中写道:“此卷以画法作书,脱去笔墨畦径,行间如幽兰丛竹,泠泠作风雨声,真神品也。”既是对这一诗帖的评赞,也是对“瘦金书”的艺术效果的很好的概括。此帖无论是书体结构、力度、内涵、气魄均可当为“瘦金书”第一,亦可堪称赵佶瘦金体上巅峰之代表作。下图是宋徽宗《秾芳诗帖》,清欣赏。 ![]() ![]() ![]() ![]() ![]() ![]() ![]() ![]() 宋徽宗赵佶 《秾芳诗》 ![]() ![]() ![]() ![]() ![]() ![]() ![]() ![]() ![]() ![]() ![]() ![]() ![]() ![]() ![]() ![]() ![]() ![]() 宋徽宗赵佶《草书千字文》 《楷书千字文卷》为赵佶于崇宁三年二十二岁时书赐童贯的。作品为朱丝界栏,素笺本,纵31.2 厘米,横323.2 厘米,现藏上海博物馆。该件作品就如后世评价其书体特点一样:“结体疏朗端正,下笔尖而重,行笔细而劲,撇捺出笔锋而利,横坚收笔 顿而钧,文体匀称,用笔轻按重收,顿折利落,具有飘逸清润之感。”请欣赏: ![]() ![]() ![]() ![]() ![]() ![]() ![]() 宋徽宗赵佶《真书千字文》 《书牡丹诗》,是北宋徽宗赵佶的诗兼书法作品。诗作品内容主要是赞颂牡丹花。而作为书法作品,全部用赵佶独特的“瘦金体”写成,是难得的精品。 宋徽宗赵佶 《牡丹诗帖》 ![]() 《闰中秋月诗帖》是赵佶创作的一幅书法作品,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帖是一首七言律诗,用笔劲健挺拔又不失妩媚,加之紧密而婀娜的结体,不但衬托出诗句本身的意境,也让人体会到浓艳而优雅的气氛。笔画带过之处,如游丝行空,缠绵飘逸,融黄山谷、薛稷二家之长,变化以适己意,是“瘦金书”中偏于柔美的风格,在宋徽宗的书法作品中,堪称代表。 《夏日诗帖》是宋徽宗赵佶所书,此诗帖的瘦金体笔势遒劲,伟岸开张,体现了赵佶的独特风格。纸本,楷书瘦金体。纵33.7厘米,横44.2厘米。诗帖钤“政和”连珠方印。曾经清孔昭、许烈等收藏。《式古堂书画汇考》著录。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 ![]() ![]() ![]() ![]() ![]() ![]() ![]() ![]() ![]() 姜夔(1163—1203),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终身不仕,博学多才,无所不通。精于乐律,尤工诗词。工书,得魏、晋笔法,运笔道劲,波澜老成,一洗尘俗。姜夔的书法作品极为罕见,《跋王献之保母帖》为其代表作。全文楷法谨严,又具潇洒秀雅之态。 ![]() ![]() ![]() ![]() ![]() ![]() ![]() ![]() ![]() ![]() 《前后赤壁赋》是元代书法宗师赵孟頫楷书奇珍。也是中华十大名帖之一。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前后赤壁赋》一文为苏东坡贬谪黄州,在人生最为失意、最为灰暗时所作的名篇。公元1301年,时年47岁的赵孟頫重读此文时,其内心的隐痛击打着他的心灵。这时当“明远弟”(此卷跋文中记)呈纸求书时,他内心的郁闷与悲凉便随着东坡的语言汩汩流淌。他的婉约凄美的笔调款款写来,恬然而静谧在宣泄着自己的情怀。这就是赵孟頫这件书法作品的创作背景,下面为赵孟頫《前后赤壁赋》图,请欣赏: ![]() ![]() ![]() ![]() ![]() ![]() ![]() ![]() 赵孟頫《归去来辞》,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作。行书,纸本长卷,纵46.7厘米,横453.5厘米。共48行,行10字左右。藏上海博物馆。卷前有其弟所绘陶潜像一幅并有题记,并盖有“古鉴阁中铭心绝品”、“经协久远期无限”、“韵篁馆赏图书“和“秦文钤”等印。该帖为中期作品,以行书为主,间以草法,用笔珠圆玉润,宛转流美,神气充足。 ![]() 元 赵孟頫《归去来辞》 ![]() ![]() ![]() ![]() ![]() ![]() ![]() 《草书诗帖》被誉为明代奇才祝允明的草书绝品,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祝允明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交善,人称吴中四才子。祝允明的楷书得益于李应祯的指点,得欧字之骨,颜楷之雄,褚字之秀、虞字之腴,尤善小楷,直追魏晋人遗意。他的草书主要得徐有贞的指点,由旭素上溯二王,晚年时变化出入不可端倪,风骨烂漫,一派天真纵逸。他的草书跌宕奇逸,笔力遒劲,点画狼藉,看似乱其实不乱,看似散其实气脉贯注,并不因率意而潦草,笔笔都能断而后起,能于使转中见点画,故通幅视之,显得神釆奕奕,气势豪放。下图是祝枝山草书《诗帖》,纸本,纵36.1cm,横1147.5cm,书曹植《乐府》四首,请欣赏: ![]() ![]() ![]() ![]() ![]() ![]() ![]() ![]() ![]() ![]() ![]() ![]() ![]() ![]() ![]() ![]() ![]() ![]() ![]() ![]() 明 祝允明 《草书诗帖》 ![]() ![]() ![]() ![]() 此为唐寅所作词并自书,分《集贤宾》、《锦衣公子》、《山坡羊》三组曲牌,共24首。唐寅博学多能,吟诗作曲,能书善画。他的传世绘画较多,书法甚少。其书以行楷见长,学赵孟頫并参以李北海笔意,笔画婉转流畅,风格俊秀潇洒。此书结构严谨,圆转遒丽,丰润优雅,形成了劲骨于内、美形于外、缜密流便的独特风格,词、书并美,堪称珠联璧合,从中可欣赏到往昔“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儒雅韵致及其纯熟的书法功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米万锺(1570-1628年),字仲诏,号海殿渔长。北京人。工书法,擅画山水。于董其昌齐名有'南董北米'之称,崇尚用笔个性。此件作品体现作者流畅、秀劲婉丽的书法风格。米万锺《行书七律诗轴》,冷金笺,纵151.7厘米,横33.2厘米。 ![]() ![]() ![]() ![]() ![]() ![]() ![]() ![]() ![]() ![]() 石涛自号苦瓜和尚,餐餐不离苦瓜。甚至还把苦瓜供奉案头朝拜。这与他的经历、心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石涛本是明宗室靖江王赞仪之十世孙,虽出身于帝王胄裔。无奈经历了国破家亡之痛。后出家,然而康熙南巡时,石涛曾两次接驾,并山呼万岁,并且主动进京交结达官显贵,企图出人头地。他内心充满矛盾,便巧妙地把这种矛盾发泄到他的画作之中,所以他的作品纵横排闼、闪转腾挪,充满了动感与张力。石涛被誉为绘画方面“清代以来300年间第一人”。除去绘画,石涛在书法方面也颇有心得,他的书法奇宕劲逸,姿态横生,巧妙异常。下图为石涛书法《赠高翔刻印七古诗》,此书是石涛写给凤冈的一首七言古诗,以感谢赠印一事。凤冈即高翔,工书画,兼擅治印,为扬州八怪之一。此书以隶书为框架,并参以行楷的笔法,变化丰富。结字并非刻意安排,却能不求工而自工。行笔的笔画虽非完全顺畅,但笔画之粗细,字之大小,形态各异,因此避免了平板单调之感。整幅书法奇宕劲逸,姿态横生,显示出石涛书法艺术的个性和新意。请欣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