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书法史上传世经典大合集,太珍贵!

 张问骅 2022-06-19 发布于甘肃
中国书法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学术界公认的中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的甲骨文和金文。从商代后期到秦统一中国,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这种演变具体反映在字体和字形的嬗变之中。西周晚期金文趋向线条化,战国时代汉族民间草篆向古隶的发展,都大大消弱了文字的象形性。然而书法的艺术性却随着书体的嬗变而愈加丰富起来。

图片

早期书法

图片
·甲骨文

............................................

图片
殷商·蝌蚪文

............................................

图片
西周·大盂鼎
............................................
图片
西周·毛公鼎铭文
图片
西周·散氏盘
图片
春秋·子仲姜盘铭
图片
西汉·西狭颂(1)

............................................

图片
西汉·西狭颂(2)

《张迁碑》是东汉晚期作品,碑文记载了张迁及其祖先张仲、张良、张释和张骞的功绩,并涉及黄巾起义军的有关情节,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张迁碑》通篇为方笔, 方整劲挺,棱角分明,结构谨严,笔法凝练。书风端正朴茂,方劲雄浑。初看似乎稚拙,细细品味才见精巧,章法、行气也见灵动之气,沉着有力,古妙异常。临习汉隶,如果要求变,则《张迁碑》是不错的范本。它的字体方整中多变化,朴厚中见媚劲,外方内圆,内捩外拓,方整而不板滞,是汉隶中的上品。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东汉·张迁碑

............................................

图片
东汉·鲜于璜碑
............................................
图片
东汉·曹全碑

............................................

图片
汉·《袁安碑》
图片
汉·祀三公山碑
图片
汉·孔宙碑

图片
汉 张芝《冠军帖》
图片
汉 张芝·秋凉帖
图片
西晋-索靖·月仪章
图片
三国-钟繇·宣示表
图片
三国-顿首州民帖
图片
三国·皇象 文武帖
图片
三国·皇象 急就章
东西晋南北朝时期

图片
三国 吴 谷朗碑(国图藏)

《平复帖》是晋代文学家、书法家陆机创作的草隶书法作品,是传世年代最早的名家法帖,也是历史上第一件流传有序的法帖墨迹。有“法帖之祖”的美誉。被评为九大“镇国之宝”。国家文物局此前已明文规定,此书法作品不准出国展出,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平复帖》共九行、八十四字,是陆机写给一个身体多病、难以痊愈的友人的一个信札,因其中有“恐难平复”字样,故名。它是作者用秃笔写于麻纸之上,其笔意婉转,风格平淡质朴。下图为《平复帖》卷(晋代陆机书),纸本,手卷,纵23.7cm,横20.6cm ,草隶书9行86字,请欣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西晋 陆机 《平复帖》

图片
西晋 《辟雍碑》

图片
西晋 《辟雍碑》局部
图片
东晋·爨宝子
图片
东晋·卫夫人

图片
东晋·谢安 中郎帖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山阴名士四十一人集于兰亭,修禊祭,宴曲水。即席赋诗,汇为一卷,由王羲之当场作序。这篇序情文并茂,心手双畅,向称“天下第一行书”。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羲之书法,在得到《兰亭序》真迹后,曾命当朝书法名家褚遂良、欧阳询以及弘文馆拓书人冯承素等勾摹数本,分赐臣下,以广布扬。兰亭真迹据记载已随唐太宗殉葬昭陵。也有说法称与武则天同葬乾陵。现存世的均为摹本。这些唐摹本主要有两个系统,一是以虞本、褚本、冯本、黄绢本为宗的帖学体系;一是以定武本为宗的碑学体系。这两大体系并行于世,孕育了后世无数大家。唐人五大摹本,曾被收入清乾隆内府,后流散四方:虞本、褚本、冯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黄绢本、定武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隔海相望。“冯承素摹本”因为是勾摹,所以一般认为它比较接近真迹,较能保持本来的笔墨情趣和神态风貌,对后世的影响也最大。因为这摹本的卷首有“神龙”二字,所以又称冯承素摹本为“神龙本”或“神龙兰亭”。下图为《兰亭集序》神龙本,请欣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东晋 王羲之《兰亭集序》神龙本

只要提起“天下第一法书”,大家都会想起智永的《真草千字文》,但米芾却说:王羲之的《破羌帖》,天下法书第一。继写完“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不久后,“书圣”王羲之辞官归隐,但仍心系国事。东晋永和十二年(356年)八月,征西大将军桓温摧破羌敌,一举收复旧京洛阳。捷报传来,王羲之精神振奋,纵笔写下草书《破羌帖》,字里行间流露出振奋的心情。《破羌帖》亦称《王略帖》,草书,9行,81字。


图片

图片

图片

东晋 王羲之 《破羌贴》

《快雪时晴帖》是晋朝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其是一封书札,其内容是作者写王羲之在大雪初晴时的愉快心情及对亲朋的问候。1746年(清乾隆十一年)《快雪时晴帖》进入内府,乾隆遂将此帖与王献之《中秋帖》、王洵《伯远帖》同贮于养心殿温室内,额其室为“三希堂”。乾隆一生酷爱书法,刻意搜求历代书法名品,综百氏而集其成,追二王而得其粹。乾隆视《快雪时晴帖》为“三希”之首,并在帖前写下了“天下无双,古今鲜对”、“神乎其技”,又评价为“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全书二十八字,字字珠玑,被誉为“二十八骊珠”。此帖真迹已遗失,存者为唐代精摹本,亦是无价之宝,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为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东晋 王羲之 《快雪时晴帖》

图片
东晋 王羲之 《快雪时晴帖》正文
《行穰帖》为王羲之草书中最为奔放爽畅之作,显示着其书笔势由内擫向外拓的迹象。其字与字大小悬殊前所未见,且字势一泻而下,体格开张,姿态多变,开王献之“尚奇”书风之先河。原迹已失传,此版本为唐代双钩廓填王羲之草书作品,2行,15字,帖上有北宋宋徽宗泥金题签和宣和之印,至明代曾为吴廷所藏,董其昌有多处题跋,《三希堂法帖》收刻。后入清宫,乾隆有题跋题诗及鉴赏印。现藏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号称美国藏中国书法第一名品。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东晋 王羲之《行穰帖》
图片
东晋 王羲之 《得示帖》

《妹至帖》释文:妹至羸情地难遣忧之可言须旦夕营耽之。

图片
东晋 王羲之 《妹至帖》

《平安帖》释文:此粗平安修载来十余口口人近集存想明日归复悉口口由同增慨

图片
东晋 王羲之 《平安帖》

何如奉橘帖释文: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

图片
东晋 王羲之 《何如奉橘帖

《哀祸帖》释文:频有哀祸,悲摧切割,不能自胜,奈何奈何!省慰增感。

图片
东晋 王羲之 《哀祸帖》

《丧乱帖》释文:羲之顿首 丧乱之极 先墓再离荼毒 追惟酷甚 号慕摧绝 痛贯心肝 痛当奈何奈何 虽即修复 未获奔驰 哀毒益深 奈何奈何 临纸感哽 不知何言 羲之顿首顿首 


图片
东晋 王羲之 《丧乱帖》

图片
东晋-王羲之章草《豹奴帖》

《中秋帖》是著名的古代书法作品,曾被清高宗弘历(乾隆皇帝)誉为“三希”之一,意即希世珍宝。其卷前引乾隆行书题“至宝”两字,前隔水乾隆御题一段。皇帝对它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此帖曾经宋代宣和、绍兴内府,明项元汴,清内府收藏。民国时溥仪将其携出宫外,流散民间。建国前和王珣《伯远帖》一起被典当于香港一家外国银行。1951年底,典当期将满时,国外有人意图购获,周恩来总理闻讯,当即指示有关部门购回,入藏故宫博物院。下图为《中秋帖》卷,传为晋王献之书,纸本,手卷,纵27cm,横11.9cm。行书3行,共22字,请欣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王献之《中秋贴》

图片
王献之《中秋贴》正文

图片

图片图片

东晋-王献之 楷书《洛神赋》
王珣为东晋著名书法家王导之孙,王洽之子,王羲之之侄。当乾隆帝得到王珣的《伯远帖》后,兴奋地将其与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集中宝藏于养心殿的西暖阁一隅斗室中,认为它们属于“稀世神物,非寻常什袭可并云”。这三件稀世的法帖珍品辉映着东晋王氏家族在书法艺术上的风范与荣耀。但自命风流的乾隆皇帝也有走眼的时候。被当作“上上真迹”的三件宝帖中,经现代书画专家研究,认为《快雪时晴帖》与《中秋帖》其实皆为后世书家临写。三希至宝中只有《伯远帖》仍被认为是东晋王氏法书的真迹。此帖与陆机《平复帖》为现今仅存的两件晋代名人法书。下图为王珣《伯远帖》,请欣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晋-王珣 《伯远帖》

图片
图片
图片
晋-王珣 《伯远帖》局部放大
图片
南朝·陶弘景 瘗鹤铭(水前本)
图片
南齐 王僧虔 《万岁通天帖》
隋唐时期

隋人书《出师颂》,这件作品不具书写人名,但是流传有序,盛名在外。唐时曾由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收藏。后又过唐邵王李约、唐中书侍郎王涯及书法家钟绍京之手。宋朝绍兴年间,宋高宗将它收入宫廷。著名书法大家米友仁审定为“隋人书”,元代大儒张达善在此作品上留有长跋,对小米的鉴定颇有微词,并最早认为是晋人索靖作品。时至明代,大收藏家王世贞、王世懋兄弟又将它带回家中妥善保管,著录于王世贞《弇州山人集》。入清后为安仪周收藏,著录于所著《墨缘汇观》。乾隆时期已入清宫,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并收入《御制三希堂法帖》,刻帖流传。1922年底,《出师颂》被溥仪携带出宫而散落民间,从此不知去向。这件饱经沧桑,在流落民间不知去向整整80年之后,故宫博物院在2003年以2200万元通过拍卖购得,这件国宝又回到了故宫,成为一段传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隋人书《出师颂》

《董美人墓志》是追思董美人生平事迹的随葬刻石。董美人(公元578年--公元597年),隋文帝四子蜀王杨秀的妃妾,汴州人士,名、字不详。董氏于开皇十七年病逝,终年十九岁。杨秀对其感情颇深,遂撰文哀悼,刻为墓志随葬。墓志于清代嘉庆年间在陕西兴平县出土,楷书21行,行23字,被称为《美人董氏墓志铭》,又称《董美人墓志》。原石于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毁于兵燹。拓本流传稀少。清代中叶以来,更为广大书法爱好者垂爱,视为学习楷书书法范本之一。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隋 董美人墓志
智永和尚(生卒年不详),南朝、隋朝人,本名王法极,字智永,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书圣王羲之七世孙,第五子王徽之后代,号“永禅师”。智永善书,书有家法。将王羲之作为传家之宝的《兰亭序》,带到云门寺保存。云门寺(原名永欣寺)有书阁,智永禅师居阁上临书20年,留下了“退笔冢”、”铁门槛“等传说。智永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他创“永字八法”,为后代楷书立下典范。然而智永真正扬名于世,靠的更多是他的一手《千字文》。据传智永为写《千字文》,30年如一日,笔耕不辍,心无旁骛,甚至建楼专供练字。所谓“书不成,不下此楼”,可见其为书而痴而狂的精神。智永的书法真迹有《真草千字文》、《楷书千字文》、《归田赋》等,其中以《真草千字文》最佳,传所书有八百本之多,流传至今,可见有二,弥足珍贵。即使现在,依然是书法学习的经典教材。

图片

图片

图片

隋 智永《真草千字文》

此帖为智永草书《久别帖》,钦定重刻淳化阁帖,民国10年商务印书馆编石印本。请欣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隋 智永 《久别贴》

《仲尼梦奠帖》是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为唐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现存的四件墨迹之一。被誉为“中华第一楷书”,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仲尼梦奠帖》为目前欧阳询传世墨迹中最为可信、也最为精彩的作品。该件作品用墨淡而不浓,且是秃笔疾书,转折自如,无一笔不妥,无一笔凝滞,上下脉络映带清晰,结构稳重沉实,运笔从容,气韵流畅,体方而笔圆,妩媚而刚劲。颇得二王风气,属稀世之珍。从作品中可以看出欧阳询充满自信的意趣。下图为《 仲尼梦奠帖》,纸本,全文七十八字纵25.5cm ,横33.6cm。建议将手机横屏欣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唐 欧阳询 《仲尼梦奠帖》

《九成宫醴泉铭》是唐代碑刻,公元632年镌立于麟游县。《九成宫醴泉铭》碑原碑现藏于碑亭国家4A级景区(今陕西宝鸡麟游县)。魏徵撰文,欧阳询正书, 记述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醴泉之事。全碑共24行,行满50字。碑高2.44米,宽1.18米。宋代碑帖拓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九成宫醴泉铭》碑被称为“三绝”碑,即唐太宗的事儿,魏徵的词儿,欧阳询的字儿。《九成宫醴泉铭》笔法刚劲婉润,兼有隶意,是欧阳询晚年经意之作,历来为学书者推崇,是欧体楷书的典范,被誉为“天下第一铭”。

图片

图片

唐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图片

唐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局部放大

《张翰帖》原属《史事帖》,是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存世四件墨迹之一,十分珍贵,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此帖的书法特点是字体修长,笔力刚劲挺拔,风格险峻,精神外露。对开有瘦金书题跋一则,是宋徽宗赵佶在赏鉴之余写下的心得。他评此帖“笔法险劲,猛锐长驱”,并指出欧阳询“晚年笔力益刚劲,有执法面折庭争之风,孤峰崛起,四面削成。”这段评语对我们欣赏《张翰帖》以及其他欧体书都是极为重要的。
图片
图片
图片
唐 欧阳询 《张翰帖》
图片
唐 徐浩 不空和尚碑
图片
唐 薛稷 信行禅师碑

虞世南《孔子庙堂碑》,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刻。虞世南撰书。此碑为虞世南六十九岁时所书,笔法圆劲秀润,平实端庄,笔势舒展,用笔含蓄朴素,气息宁静浑穆,一派平和中正气象,是初唐碑刻中的杰作,也是历代金石学家和书法家公认的虞书妙品。
图片
唐 虞世南《孔子庙堂碑》
图片
唐 虞世南《汝南公主墓志》

颜真卿是唐代名臣,也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其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创“颜体”楷书,对后世影响很大。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颜真卿的真书雄秀端庄。用笔浑厚强劲,善用中锋笔法,饶有筋骨,亦有锋芒。他的行草书,遒劲有力、真情流露,结构沉着,点画飞扬,在王派之后为行草书开一生面。颜真卿的行书遒劲郁勃,其作品《祭侄文稿》被元人鲜于枢誉为“天下行书第二”。

安史之乱期间,颜真卿堂兄顏杲卿任常山郡太守,贼兵进逼,太原节度使拥兵不救,以至城破,顏杲卿与子顏季明罹难。所以文中说,「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事后颜真卿派长姪泉明前往善后,仅得杲卿一足、季明头骨,乃有《祭姪文稿》之作,颜真卿时年五十岁。评论书法作字、向有字如其人之说。颜氏一门忠烈,生平大节凛然,精神气节之反应於翰墨,本卷最為论书者所乐举。通篇使用一管微秃之笔,以圆健笔法,有若流转之篆书,自首至尾,虽因墨枯再醮墨,墨色因停顿起始,黑灰浓枯,多所变化,然前后一气呵成。本卷既是起草文稿,其中删改涂抹,正可见颜真卿為文构思,始末情怀起伏,胸臆了无掩饰,无愧于“天下第二行书”的美誉。下图是《祭侄文稿》,行书纸本,纵28.3厘米,横75.5厘米,二十三行,凡二百三十四字。请欣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唐 颜真卿 《祭侄文稿》


图片图片
图片
唐 颜真卿 《刘中使帖》

《多宝塔碑》是颜真卿最负盛名的楷书作品之一。现今保存于西安碑林第二室。是国宝级的文物。《多宝塔碑》共三十四行,满行六十六字。整体秀美刚劲,清爽宜人,有简洁明快,字字珠玑之感。用笔丰厚遒美,腴润沉稳;横细竖粗,对比强烈;起笔多露锋,收笔多锋,转折多顿笔。结体严谨道密,紧凑规整,平稳匀称。加之碑版精良,存字较多,学颜体者多从此碑下手,入其堂奥。

图片
唐 颜真卿 《多宝塔碑》

图片
唐 颜真卿 《多宝塔碑》局部

《颜勤礼碑》全称《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公神道碑》,是颜真卿为了纪念自己的曾叔祖父颜勤礼所书写的,当年颜真卿已经71岁高龄了,是颜真卿晚年书法艺术成就高度成熟的作品。《颜勤礼碑》现存西安碑林,全面地体现了颜真卿的书法造诣,在布局上显示出了颜体的气势美,整篇文字用笔苍劲有力,气势磅礴,纵横成列,疏密有致,浑然一体。是练习颜体字的范本之一。

图片
唐 颜真卿 《颜勤礼碑》部分

图片
唐 颜真卿 《颜勤礼碑》局部放大
柳公权是唐朝最后一位大书家,世称“柳少师”。他的字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体严紧。较之颜体,则稍均匀瘦硬,故有“颜筋柳骨”之称。《玄秘塔碑》为柳公权64岁时所书,为柳公权书法创作生涯中的一座里程碑,标志着“柳体”书法的完全成熟,历来被作为初学书法者的正宗范本,对后世影响深远。现藏陕西西安碑林,虽历经千年,字画仍清晰完好。
图片
唐 柳公权《玄秘塔碑》

图片
唐 柳公权《玄秘塔碑》局部放大

下图为柳公权行书《蒙诏帖》墨宝,幅纵26.8厘米、横57.4厘米,大字行书,记7行,共27字。《蒙诏帖》为天下第六行书。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请欣赏:
图片
图片
唐 柳公权 《草书蒙诏帖》
图片
唐 李阳冰 《小篆城隍庙碑》
孙过庭专习王羲之草书,笔法精熟,唐代无人能与他相比。孙过庭《书谱》卷,纸本26.5×900.8厘米,纸墨精好,神彩焕发,不仅是一篇文辞优美的书学理论,也是草书艺术的理想典范。卷中融合质朴与妍美书风,运笔中锋侧锋并用,笔锋或藏或露,忽起忽倒,随时都在变化,令人目不暇给。笔势纵横洒脱,达到心手相忘之境。现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唐 孙过庭 《书谱》(局部)
图片
唐 李世民 《温泉铭》(局部)
图片
唐 武则天 《升仙太子碑》(碑额)

图片
唐 武则天 《升仙太子碑》
图片
唐 薛稷 信行禅师碑
 《雁塔圣教序》亦称《慈恩寺圣教序》,是书法史上著名碑刻作品,唐代的褚遂良的楷书代表作,为褚遂良五十八岁时书,是最能代表褚遂良楷书风格的作品,字体清丽刚劲,笔法娴熟老成。褚遂良在书写此碑时已进入了老年,至此他已为新型的唐楷创出了一整套规范。此帖字体清丽刚劲,笔法娴熟老成。在字的结体上改变了欧,虞的长形字,创造了看似纤瘦,实则劲秀饱满的字体。《雁塔圣教序》在运笔上则采用方圆兼施,逆起逆止;横画竖入,竖画横起,首尾之间皆有起伏顿挫,提按使转,规矩入神。
图片
唐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

图片

唐 褚遂良 《雁塔圣教序》(局部)
图片
唐 陆柬之 《文赋》(局部)

《上阳台帖》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书自咏四言诗,也是其唯一传世的书法真迹。《上阳台帖》共25字,“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其书苍劲雄浑而又气势飘逸,很符合李白的诗歌气息。《上阳台帖》至清代,为收藏大家安岐所得,后被收入清廷内府。1911年清帝逊位,溥仪兄弟将《上阳台帖》携出宫外。此帖在兵荒马乱之中流落到民间,辗转流入古董商人郭葆昌手中。1937年,为了保住国宝不流出外境,一代名士张伯驹先生以六万银元将之购得,终于让它有了个妥善安全的归宿。1956年,张伯驹通过统战部长徐冰将《上阳台帖》呈献给毛主席,并附了一封信。信中写道:“现将李白仅存于世的书法墨迹《上阳台帖》呈献毛主席,仅供观赏……”毛主席喜好书法,收到此帖后十分珍爱,反复欣赏把玩,简直是爱不释手。1958年,毛主席自己立下规矩:党和国家领导人所收礼品一律缴公。于是这件《上阳台帖》就被转交至故宫博物院珍藏,至今还完好无损的被保藏着。下图为《上阳台帖》纸本,纵28.5cm,横38.1cm。草书5行,共25字。请欣赏。


图片
图片
图片
唐 李白 《上阳台帖》
图片
唐 贺知章 《草书孝经》(局部)
张旭,字伯高,一字季明,吴郡(江苏苏州)人。初仕为常熟尉,后官至金吾长史,人称“张长史”。其母陆氏为初唐书家陆柬之的侄女,即虞世南的外孙女。陆氏世代以书传业,有称于史。张旭为人洒脱不羁,豁达大度,卓尔不群,才华横溢,学识渊博。与李白、贺知章相友善,杜甫将他三人列入“饮中八仙”。张旭以草书著名,与李白诗歌,裴旻剑舞,称为【三绝】 。诗亦别具一格,以七绝见长,与李白、贺知章等人共列饮中八仙之一。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号称“吴中四士”。书法与怀素齐名。张旭的书法,始化于张芝、二王一路,以草书成就最高。他自己以继承“二王”传统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张芝草书之艺,创造出潇洒磊落,变幻莫测的狂草来,其状惊世骇俗。通篇笔画丰满,绝无纤弱浮滑之笔。行文跌宕起伏,动静交错,满纸如云烟缭绕,实乃草书颠峰之篇。
《古诗四帖》,可以说是张旭全部生命的结晶,是天才美和自然美的典型,民族艺术的精华,永恒美的象征。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墨迹本,五色笺,凡四十行,一百八十八字。传为张旭狂草之作,此帖雄强奇伟,笔势纵逸。董其昌评说:“有悬崖坠,急雨旋风之势。”极为珍贵。请欣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唐 张旭 草书 《古诗四首》

怀素是著名的唐代书法家,以“狂草”名世,史称“草圣”。他自幼出家为僧,经禅之暇,爱好书法。与张旭齐名,合称“颠张狂素”。他的草书笔法瘦劲,飞动自然,如骤雨旋风,随手万变,虽率意颠逸,千变万化,而法度具备,奔逸中有清秀之神,狂放中有淳穆之气。 下图为怀素草书代表作《自述帖》,介绍了怀素的生平以及收到的评价。笔迹圆势飞动,如疾风骤雨,有若千钧之力,而无丝毫涩滞;线条之凝练精准,体势之宽博开张,决非常人可以企及!不愧于天下第一草书的称号!此作品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纸本、卷轴。纵28.3厘米,横775厘米,全文126行,共计698字,请欣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唐 怀素《自述帖》


唐人写本《灵飞经》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小楷名作,全名《灵飞六甲经》,是一卷道家的经书,主要阐述存思之法。该帖书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无书者名款,旧传为钟绍京所书。《灵飞经》是唐人小楷的最高峰,此帖用笔灵动轻盈而不失厚重,结构侧媚多姿又不失端庄;既有写经书法常见之精练纯熟,又处处显现二王书风“明月入怀”之雅致。
图片
唐 钟绍京《灵飞经》
图片
唐 李邕 云麾将军碑
图片
唐 李隆基 鹡鸰颂
《张好好诗》卷是唐代诗人、书法家杜牧的仅存墨迹,也是稀见的唐代名人书法作品之一。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是国家一级文物,也是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下图为杜牧《张好好诗》,纸本,行书,纵28.2cm,横162cm。请欣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唐 杜牧 《张好好诗》

《韭花帖》杨凝式书,行书,墨迹麻纸本,高26厘米,宽28厘米, 共7行,63字。《韭花帖》是一封信札,内容是叙述午睡醒来,腹中甚饥之时,恰逢有人馈赠韭花,非常可口,遂执笔以表示谢意。此帖被称天下第五行书。字体介于行书和楷书之间,布白舒朗,清秀洒脱,深得王羲之《兰亭序》的笔意。请欣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五代 杨凝式 《韭花帖》
图片
五代 徐铉 《今有私诚帖》

图片
敦煌写经 《金刚经》
图片
图片
敦煌写经 《无量寿佛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敦煌写经 《心经注解》

图片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敦煌写经 《妙法莲华经》

南北宋时期


宋代的书法艺术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在宋代书法家中成就最高。这四人合称为宋四家。“宋四家”成就主要体现于行书,此外是楷、草两体。书法风格上看,苏轼丰腴跌宕,天真烂漫;黄庭坚纵横拗崛,昂藏郁拔;米芾俊迈豪放,沉着痛快。蔡襄的书法取法晋唐,讲究古意与法度。其正楷端庄沉着,行书淳淡婉美,草书参用飞白法。这四人法书,得到一副即是非同凡响。而将宋四家书法收集完整的,更是世间罕见,价值连城。下图是苏黄米蔡《四家法书》,不仅集合了四家的代表作品,并且楷、行、草皆备。本幅第一段〈海隅帖〉,是蔡襄(1012-1067)三十多岁时写给韩琦的尺牍,也是北宋颜体书潮的佳作。第二段苏轼(1036-1101)〈书次韵三舍人省上诗〉,作于五十二岁,沉着稳健,有法而不泥於法,是尚意书风之典型。第三段黄庭坚(1045-1105)〈致明叔同年尺牍〉,运笔参怀素圆转之法,劲健婉通,结字多斜抬右肩,意态昂扬。第四段米芾(1051-1108)〈道味帖〉,四十九岁书,极尽笔势轻重、快慢之变,是炫技、精到之作。清初藏家李宗孔将北宋四大书家名家合裱为一,此卷足称是书史研究的标竿性作品。此作品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被鉴定为国宝级的文物。请欣赏:

图片
图片
图片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苏黄米蔡《四家法书》


苏轼行楷书法《前赤壁赋》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乘舟遊览黃州城外赤鼻矶,遙想八百多年前,三国时代孙权破曹军的赤壁之战,因而作《赤壁賦》,表达对宇宙及人生的看法。同年十月重遊,又写了一篇《后赤壁賦》,兩文传涌不绝,是文学史上著名的杰作。此卷行楷书为《前赤壁赋》,纸本,行楷书,23.9×258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作品结字矮扁而紧密,笔墨丰润沉厚,是中年时期少见的用意之作。用笔锋正力劲,欲透纸背;在宽厚丰腴的字形中,力凝聚收敛在筋骨中,此谓“纯绵裹铁”。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北宋 苏轼《前赤壁赋》


《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 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历代鉴赏家均对《寒食帖》推崇备至,称道这是一篇旷世神品。世人遂将《寒食帖》与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祭侄稿》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或单称《寒食帖》为“天下第三行书。”还有人将“天下三大行书”作对比说:《兰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风格,《祭侄帖》是至哲贤达的风格,《寒食帖》是学士才子的风格。它们先后媲美,各领风骚,可以称得上是中国书法史上行书的三块里程碑。下图是苏轼《寒食帖》,墨迹素笺本,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馆,请欣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北宋 苏轼《寒食帖》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北宋 苏轼《寒食帖》局部放大

下图是苏轼行书《治平帖》卷,此帖是苏轼书写的信札,内容主要是委托乡僧照管坟茔之事。根据帖后赵孟頫、文徵明、王穉登三人之跋可知,此帖当是苏轼于北宋熙宁年间在京师时所作,时年约30余岁。该帖笔法精细,字体遒媚,与苏轼早年书法特征吻合,正如赵孟頫所称“字划风流韵胜”。


图片
图片
北宋 苏轼《治平帖卷》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北宋 苏轼 《次辩才韵诗帖》
图片
北宋 苏轼《太虚诗帖》

黄庭坚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他是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松风阁诗帖》是北宋黄庭坚晚年最著名的行书代表作。号称为黄书第一.其用笔方折,纵横挥洒之意跃然纸上,而点画热遒劲,结构紧凑,开张之势最为明显。《松风阁诗帖》不论收笔、转笔,都是楷书的笔法,下笔平和沉稳,变化非常含蓄,轻顿慢提,婀娜稳厚,意韵十足。在天下行书中排行第九。全文计29行,共153字,现藏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下图为《松风阁诗帖》,请欣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北宋 黄庭坚 《松风阁》

《诸上座帖》是宋黄庭坚为友人李任道所录写的五代金陵僧人文益的《语录》,全文系佛家禅语。写此书时,黄庭坚学的是怀素的狂草体,笔意纵横,气势苍浑雄伟,字法奇宕,如马脱缰,无所拘束,尤其能显示出书者悬腕摄锋运笔的高超书艺。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北宋 黄庭坚 《诸上座帖》

《砥柱铭》是宋代著名书法家黄庭坚所书写的一幅长幅作品,长达8.24米,共计407字82行。原藏于日本京都藤井有邻馆,2010年的6月拍卖中以总价4.368亿元的成交额拍卖成功,创造了中国书画作品的拍卖巅峰。下图为黄庭坚砥柱铭,请欣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北宋 黄庭坚 《砥柱铭》
图片
北宋 黄庭坚 《黄州寒食诗卷跋》

米芾《蜀素帖》被后人誉为中华第一美帖,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在天下十大行书中排第八。“蜀素”是北宋时四川造的质地精良丝绸织物,上织有乌丝栏,制作十分讲究。相传有个叫邵子中的人把一段蜀素装裱成卷,以待名家留下墨宝,以遗子孙。可是传了祖孙三代,竟无人敢写。这是因为丝绸织品的纹罗粗糙,滞涩难写,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问津。北宋元祐三年八月,米芾应湖州(浙江吴兴)郡守林希邀请,结伴游览太湖近郊的苕溪。林希取出珍藏二十余年的蜀素卷请米芾书写。米芾才胆过人,当仁不让,一口气写了自作的八首诗。这才有了这幅珍贵的《蜀素帖》。此作可说是米芾早年的力作,董其昌以“狮子捉象,以全力赴之”来形容。用笔的快慢、轻重、起收及转折,不拘一法,收放自如。结体偏纵长倾侧,表现灵动。相同字都有不同的写法,极尽变化之能事。书风完全显露出米芾“不偶于俗”的人格特质。因此被称为中华第一美帖。下图是米芾《蜀素帖》,纵长27.8厘米,横长270.8厘米。请欣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北宋 米芾 《蜀素帖》

图片
北宋 米芾《苕溪诗帖》
图片
北宋 米芾 《粮院帖》

蔡襄是北宋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政治家和茶学家。书法史上论及宋代书法,素有“苏、黄、米、蔡”四大书家的说法,他们四人被认为是宋代书法风格的典型代表。蔡襄擅长正楷,行书和草书。其书法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展卷蔡襄书法,顿觉有一缕春风拂面,充满妍丽温雅气息。其书法在其生前就受时人推崇备至,极负盛誉。《宋史·蔡襄传》称他:“襄工于手书,为当世第一,仁宗尤爱之。”由于他颇自惜,不妄为人书,所以传世作品较少。件件都是极其珍贵。下图是蔡襄《致杜君长官牍》,请欣赏:

图片

北宋 蔡襄 《致杜君长官牍》

图片
北宋 蔡襄 《虹县帖》
图片
北宋 蔡襄 《离都帖》

图片
北宋 蔡京 《节夫帖》
图片
宋 吴琚 《急足帖》
图片
宋 陆游 跋 《北齐校书图》
图片
宋 陆游 跋 《北齐校书图》

宋徽宗是绘画和书法大师。他创造出独树一帜的“瘦金体”,瘦挺爽利,笔法犀利、铁画银钩、飘逸劲特。极具艺术个性,为后人竞相仿效。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秾芳诗帖》是国宝级的珍贵文物,乃宋徽宗的瘦金书中之巅锋代表作。这件书法作品由朱丝栏界格,每个字大近5寸,为传世所见徽宗书法字迹最大的作品,对此清代陈邦彦在题跋中写道:“此卷以画法作书,脱去笔墨畦径,行间如幽兰丛竹,泠泠作风雨声,真神品也。”既是对这一诗帖的评赞,也是对“瘦金书”的艺术效果的很好的概括。此帖无论是书体结构、力度、内涵、气魄均可当为“瘦金书”第一,亦可堪称赵佶瘦金体上巅峰之代表作。下图是宋徽宗《秾芳诗帖》,清欣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宋徽宗赵佶 《秾芳诗》

《草书千字文》是宋徽宗赵佶传世的狂草作品,是中国传世十大名帖之一。是赵佶四十岁时的精意作品,笔势奔放流畅,变幻莫测,一气呵成,颇为壮观。它是难得一见的徽宗草书长卷,以用笔、结体的熟稔精妙乃至书写意境而论,与怀素相比,委实伯仲难分。这卷笔翰飞舞的墨迹,书于全长三余丈的整幅描金云龙笺之上。其底文的精工图案,是由宫中画师就纸面一笔笔描绘而出,与徽宗的墨宝可谓相得益彰,共同成就了这篇空前绝后的旷世杰作!被誉为“天下一人绝世墨宝”。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宋徽宗赵佶《草书千字文》


《楷书千字文卷》为赵佶于崇宁三年二十二岁时书赐童贯的。作品为朱丝界栏,素笺本,纵31.2 厘米,横323.2 厘米,现藏上海博物馆。该件作品就如后世评价其书体特点一样:“结体疏朗端正,下笔尖而重,行笔细而劲,撇捺出笔锋而利,横坚收笔 顿而钧,文体匀称,用笔轻按重收,顿折利落,具有飘逸清润之感。”请欣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宋徽宗赵佶《真书千字文》

《书牡丹诗》,是北宋徽宗赵佶的诗兼书法作品。诗作品内容主要是赞颂牡丹花。而作为书法作品,全部用赵佶独特的“瘦金体”写成,是难得的精品。

图片

宋徽宗赵佶 《牡丹诗帖》

图片
宋徽宗赵佶 《欲借风霜二诗帖》

《闰中秋月诗帖》是赵佶创作的一幅书法作品,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帖是一首七言律诗,用笔劲健挺拔又不失妩媚,加之紧密而婀娜的结体,不但衬托出诗句本身的意境,也让人体会到浓艳而优雅的气氛。笔画带过之处,如游丝行空,缠绵飘逸,融黄山谷、薛稷二家之长,变化以适己意,是“瘦金书”中偏于柔美的风格,在宋徽宗的书法作品中,堪称代表。

图片

图片

宋徽宗赵佶 《闰中秋月》

《夏日诗帖》是宋徽宗赵佶所书,此诗帖的瘦金体笔势遒劲,伟岸开张,体现了赵佶的独特风格。纸本,楷书瘦金体。纵33.7厘米,横44.2厘米。诗帖钤“政和”连珠方印。曾经清孔昭、许烈等收藏。《式古堂书画汇考》著录。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图片
宋徽宗赵佶 《夏日诗帖》
图片
宋 李建中 《土母帖》
图片
北宋 范仲淹
图片
北宋 王安石 楞严经旨要卷
图片
北宋 秦观 《摩诘辋川图跋》
图片
薛绍彭 晴和帖
图片
北宋 林逋 《松扇五诗卷》(局部)

图片
南宋 岳飞 《宝刀歌 赠吴将军南行》

图片
岳飞书·唐代·李华《吊古战场文》
图片
南宋 米友仁 《动止持福帖》

姜夔(1163—1203),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终身不仕,博学多才,无所不通。精于乐律,尤工诗词。工书,得魏、晋笔法,运笔道劲,波澜老成,一洗尘俗。姜夔的书法作品极为罕见,《跋王献之保母帖》为其代表作。全文楷法谨严,又具潇洒秀雅之态。

图片

图片

南宋 姜夔《跋王献之保母帖》

图片
南宋 文天祥 谢昌元〈座右自警辞〉卷
图片
南宋 文天祥 谢昌元〈座右自警辞〉卷
图片
南宋 陆游 《怀成都诗卷》
图片
南宋 范成大 《雪晴帖》
图片
南宋 辛弃疾 去国帖
图片
南宋 张即之 敛襟谈老氏诗
元朝时期

图片
辽金 沈辽
图片
元 赵孟頫 《秋深帖》(局部)
图片
元 赵孟頫 《行书二赞二诗卷》(局部)

图片
元 赵孟頫 《玄妙观重修三门记》(局部)

《前后赤壁赋》是元代书法宗师赵孟頫楷书奇珍。也是中华十大名帖之一。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前后赤壁赋》一文为苏东坡贬谪黄州,在人生最为失意、最为灰暗时所作的名篇。公元1301年,时年47岁的赵孟頫重读此文时,其内心的隐痛击打着他的心灵。这时当“明远弟”(此卷跋文中记)呈纸求书时,他内心的郁闷与悲凉便随着东坡的语言汩汩流淌。他的婉约凄美的笔调款款写来,恬然而静谧在宣泄着自己的情怀。这就是赵孟頫这件书法作品的创作背景,下面为赵孟頫《前后赤壁赋》图,请欣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元 赵孟頫《前赤壁赋》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元 赵孟頫《后赤壁赋》

赵孟頫《归去来辞》,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作。行书,纸本长卷,纵46.7厘米,横453.5厘米。共48行,行10字左右。藏上海博物馆。卷前有其弟所绘陶潜像一幅并有题记,并盖有“古鉴阁中铭心绝品”、“经协久远期无限”、“韵篁馆赏图书“和“秦文钤”等印。该帖为中期作品,以行书为主,间以草法,用笔珠圆玉润,宛转流美,神气充足。

图片
元 赵孟頫《归去来辞》

《洛神赋》是中国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曹植创作的辞赋名篇。赵孟頫一生,书写《洛神赋》多次,至今有六种版本传世。今天展示的《洛神赋》是赵孟頫1300年(大德四年)为盛逸民所书,天津艺术博物馆藏。是赵孟頫传世《洛神赋》中最完整版本之一,赵孟頫四十七岁时所书。此卷用笔圆转流美,充分展示了赵孟頫的书法风格,元人倪瓒称此卷“圆活遒媚”,并推赵为元朝第一书人。
图片
元 赵孟頫《洛神赋》

图片
赵孟頫 《妙严寺记》
图片
元 邓文原 跋王羲之雨后帖
图片
元 倪瓒 淡室诗
图片
元 杨维桢 《城南唱和诗卷》
图片
元 鲜于枢 《杜诗魏将军歌》
图片
元 康里夔夔 《述张旭笔法卷》(局部)
明朝时期

《草书诗帖》被誉为明代奇才祝允明的草书绝品,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祝允明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交善,人称吴中四才子。祝允明的楷书得益于李应祯的指点,得欧字之骨,颜楷之雄,褚字之秀、虞字之腴,尤善小楷,直追魏晋人遗意。他的草书主要得徐有贞的指点,由旭素上溯二王,晚年时变化出入不可端倪,风骨烂漫,一派天真纵逸。他的草书跌宕奇逸,笔力遒劲,点画狼藉,看似乱其实不乱,看似散其实气脉贯注,并不因率意而潦草,笔笔都能断而后起,能于使转中见点画,故通幅视之,显得神釆奕奕,气势豪放。下图是祝枝山草书《诗帖》,纸本,纵36.1cm,横1147.5cm,书曹植《乐府》四首,请欣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明 祝允明 《草书诗帖》

图片
明 祝允明 《前后赤壁赋》(局部)

图片
明 文征明《琴赋》局部

图片
明 文徵明《西苑诗》
图片
明 宋濂 王洗 《烟江叠嶂图跋》

此为唐寅所作词并自书,分《集贤宾》、《锦衣公子》、《山坡羊》三组曲牌,共24首。唐寅博学多能,吟诗作曲,能书善画。他的传世绘画较多,书法甚少。其书以行楷见长,学赵孟頫并参以李北海笔意,笔画婉转流畅,风格俊秀潇洒。此书结构严谨,圆转遒丽,丰润优雅,形成了劲骨于内、美形于外、缜密流便的独特风格,词、书并美,堪称珠联璧合,从中可欣赏到往昔“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儒雅韵致及其纯熟的书法功力。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明 唐寅 《自诗词》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明 唐寅 《吴门避暑诗轴》

图片
明 唐寅 《行书七律诗轴》
图片
明 朱元璋 《大军帖》
图片
明 张瑞图 《草书千字文》(局部)
图片
明 黄道周 《孝敬定本》(局部)
图片
明 王铎 《赠张抱一草书诗卷》

图片
明 王铎《戊辰自都来再芝园作》
图片
明 董其昌 《草书手札》

米万锺(1570-1628年),字仲诏,号海殿渔长。北京人。工书法,擅画山水。于董其昌齐名有'南董北米'之称,崇尚用笔个性。此件作品体现作者流畅、秀劲婉丽的书法风格。米万锺《行书七律诗轴》,冷金笺,纵151.7厘米,横33.2厘米。


图片
明 米万锺《行书七律诗轴》
图片
明 释担当 草书扇面
图片
明 吴承恩 《扇面七言律诗》
图片
明 米万钟 《草书扇面》
图片
明 倪元璐 《行书尺牍》
图片
明 陈洪绶 《行草尺牍》
图片
明 于谦题公中塔图文徽明
图片
明 王守仁 《铜陵观铁船歌》
图片
明 解缙 《自书诗》

图片
明 倪元璐《卜居之一》
清朝时期


石涛自号苦瓜和尚,餐餐不离苦瓜。甚至还把苦瓜供奉案头朝拜。这与他的经历、心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石涛本是明宗室靖江王赞仪之十世孙,虽出身于帝王胄裔。无奈经历了国破家亡之痛。后出家,然而康熙南巡时,石涛曾两次接驾,并山呼万岁,并且主动进京交结达官显贵,企图出人头地。他内心充满矛盾,便巧妙地把这种矛盾发泄到他的画作之中,所以他的作品纵横排闼、闪转腾挪,充满了动感与张力。石涛被誉为绘画方面“清代以来300年间第一人”。除去绘画,石涛在书法方面也颇有心得,他的书法奇宕劲逸,姿态横生,巧妙异常。下图为石涛书法《赠高翔刻印七古诗》,此书是石涛写给凤冈的一首七言古诗,以感谢赠印一事。凤冈即高翔,工书画,兼擅治印,为扬州八怪之一。此书以隶书为框架,并参以行楷的笔法,变化丰富。结字并非刻意安排,却能不求工而自工。行笔的笔画虽非完全顺畅,但笔画之粗细,字之大小,形态各异,因此避免了平板单调之感。整幅书法奇宕劲逸,姿态横生,显示出石涛书法艺术的个性和新意。请欣赏:


图片
清 石涛《赠高翔刻印七古诗》

图片
清 傅山 《草书七言诗轴》

图片
清 傅山五言律诗

图片
清 冒辟疆《咏夹竹桃之一》

图片
清 张裕钊四屏立轴

图片
清 王文治七言联
图片
清 查士标 《行书送友人诗扇》
图片
清 邓石如 《隶书论书立轴》

图片
清 伊秉绶《隶书立轴》

何绍基,清代著名大书法家,一生豪饮健游,多历名山胜地,拓碑访古,吟诗挥书,且以书法著作自娱,自成一家,被誉为“清代第一”。尤其临《张黑女》,堪称典范级。

图片

图片

清 何绍基《临张黑女》
图片
清 康熙 《草书八言联》
图片
清 乾隆 《御书洪咨夔春秋说论隐公作伪事》
图片
清 慈禧 太后
图片
清 八大山人 《行书题画诗》
图片
清 蒲松龄 《聊斋诗存》(局部)
图片
清 金农 《漆书汲古处和四言联》
图片
清 郑板桥 《行书论书立轴》

图片
清 郑板桥 《自书诗》

图片
清 张照七月豳风

图片
清 金农节临《西岳华山庙碑》

图片
清 何焯桃花园诗
图片
林则徐
图片
清 刘墉 《论书轴》

图片
清 刘墉 《元人绝句》
图片
清 赵之谦 《汉歌隋文隶书联》
图片
清 张裕钊 《六言联》

图片
翁同龢《论画语》
图片
清 康有为 《行书对联》
图片
清 吴昌硕

图片
吴昌硕 《石鼓文》
图片
清 沈增植
图片
清 弘一法师
民国近代时期


图片
民国 孙中山
图片
民国 袁世凯
图片
毛泽东

图片
周恩来
图片
于右任
图片
蒋介石
图片
鲁迅
图片
齐白石
图片
郭沫若
图片
陆维钊
图片
沈尹默
图片
徐悲鸿
图片
林散之
图片
沙孟海
图片
王蘧常
图片
徐生翁
图片
李瑞清
图片
丰子恺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