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由于男性占社会主导地位,导致一夫一妻多妾制盛行。这一点尤其是对于身居高位的文人士大夫阶层而言,几无例外。但也不是没有“另类”,元代大家赵孟頫就是一个。 他与妻子管道升之间的爱情,可谓是相敬如宾,同心同德,令人艳羡,也是古往今来广为流传的爱情佳话。 不过即便如此,二人之间却也曾因为赵孟頫想要纳妾而遭遇过感情危机。时年赵孟頫50岁,身居高位,至于身为妻子的管道升则“年过四旬”人老珠黄,赵孟頫提出“岂不闻,陶学士有桃叶桃根,苏学士有朝云暮云。我便多娶几个吴姬越女何过分?你年纪已过四旬,只管占住玉堂春。 坦白讲,在古代的婚姻关系中女子是绝对弱势的一方。一般面对丈夫的此等话语,也就从了便罢。可身为妻子的管道升却并没有像很多古代女子一样逆来顺受,选择接受;当然她也并没有像现代爱情关系中歇斯底里的那般处理。反倒回了丈夫一首《我侬词》: 尔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似火。把一块泥,捻一个尔,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尔,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尔,尔泥中有我。我与尔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 赵孟頫一看立马取消了纳妾的念头。此后,传为佳话。
一、婚姻中真正的门当户对是琴瑟相和 “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 写下这首《我侬词》的管夫人是何许人也? 管夫人(1262-1319),名管道升,字仲姬,浙江人,元代著名的女书法家、画家、诗词创作家。管道升自幼聪慧,才华横溢,不仅能够写诗作词,尤其擅于书法、绘画,画又以墨竹梅兰见长,首创晴竹新篁。与晋代著名书法家卫夫人(卫铄)并称“书坛二夫人”。 管道升因为太有才,父亲对她的婚事尤为慎重,所以拖到接近27岁才成婚,在那个时代这可是超级大龄剩女了。但管道升却嫁得很好。她嫁给了赵孟頫。 赵孟頫(1254-1322年),浙江吴兴人,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他是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的皇太子——秦王赵德芳(评书里的八贤王)的后人。他擅诗文、书法、绘画、金石鉴赏、经济律吕,尤其以楷书著称于世。他被称为“元人冠冕”。 据《元史.赵孟頫传》记载: 孟頫幼聪敏,读书过目辄成诵,为文操笔立就。……宋亡,家居,益自力于学。至元二十三年,行台侍御史程钜夫奉诏搜访遗逸于江南,得孟頫,以之入见。孟頫才气英迈,神采焕发,如神仙中人…… 赵孟頫“未弱冠时,出语已惊其里中儒先,稍长大而四方万里重购以求其文,车马所至,填门倾郭,得片纸只字,人人心惬意满而去。” 管道升的父亲很看好赵孟頫,放心地将宝贝女儿交给了他。 在门第身份上,两人确实门当户对,但仅仅如此,并非二人相濡以沫一生的根本原因。共同的兴趣爱好,旗鼓相当的聪慧才情,使得他们相知相爱。 可想而知,两个志趣相投的人,一起品诗做词,一起临摹古帖,一起欣赏前人的山水佳作,是怎样一番良辰美景。而这就是他们在家里的日常。 好的婚姻对夫妻双方是一种滋养。在打破中重塑,生成更好的你与我。 二、长久的爱情源于持续的相互欣赏和促进“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 夫妻本是关系密切,相互依存的一个整体,家不仅是一个物质外壳,更是一个精神家园的所在。 管道升和赵孟頫婚后,不仅互相欣赏,闲暇之余还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他们的关系是夫妻、情人、朋友的完美结合。 赵孟頫画《春江垂钓图》时,就由管道升补写墨竹;管道升画墨竹卷时,赵孟为她书《修竹赋》,二人珠联璧合,相映成趣,共生共长。 赵孟頫一方面官运亨通。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六月,忽必烈授赵孟頫为兵部郎中。36岁升任集贤直学士,45岁任集贤直学士、江浙等处儒学提举。59岁任翰林侍讲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同年转集贤侍读学士、正奉大夫。60岁升任集贤侍讲学士、资德大夫。延61岁拜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用一品例,推恩三代。至此,他的政治生涯达到顶峰。延佑六年(1319年)四月,因管夫人病发,赵孟頫得旨还家。 另一方面,艺术上的成就也斐然。他的画艺全面,并有创新,在人物、山水、花鸟、马兽诸画科皆有成就。他的绘画兼有诗、书、印之美,相得益彰。赵孟頫的山水画使造境与写意、诗意化与书法化在绘画中得到调和与融洽。他的《秋郊饮马图》《秀石疏林图卷》等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他在《秀石疏林图》上自题诗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发展了“书画相通”的理念。 赵孟頫最为显著的成就是在书法上,他吸取众家所长,创“赵体”书,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力。他的书论中有不少关于书法的精到见解。他认为“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笔法弗精,虽善犹恶;字形弗妙,虽熟犹生。学书能解此,始可以语书也。”“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等等。 这些成就背后亦有管夫人的陪伴与促进。 夫妻二人在读书绘画中互相扶携,他们做诗说文,谈书论画,体悟到无限的乐趣。共同的兴趣与才情,使他们在感受夫妻情爱的同时,也体味着知音的乐趣。 管道升也在诗词中常常表露出对丈夫的崇拜和欣赏。 她在一幅修竹图上写到:“侍吾松雪十余秋,傍观下笔,始得一二。”意为她自己的绘画是在服侍丈夫十多年,站在旁边观摩多了,自然学得一二。她自身具备非常高的才情,却把成绩的取得归功于受到丈夫的感染与启发。赞美中,也流露出她谦虚的品质。 她在另一幅墨竹图上写下:“操弄笔墨,故非女工。然而天性好之,自不能已。窃见吾松雪精此墨竹,为日已久,亦颇会意。”意为:舞文弄墨原不属于女儿之事,但她天性就爱这些,情不自禁,又看见丈夫精通此道,她天天耳濡目染,也就识得其中意趣。 或许正如管夫人所言,自己是受到丈夫的影响,加之她自身的聪慧与造诣,在艺术上取得了不凡的成绩。如赵孟頫与管夫人这样的琴瑟和鸣、长情一生的夫妻并不多见。 好的爱情就是持续的欣赏与相互成就。随着时日的累积,情感至深处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三、夫妻合体的妙喻,完美婚姻的诠释“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 赵孟頫书画诗印四绝,在中国艺术史上写下了绮丽的篇章。这样一位大才子,情到浓时,在写给友人的《与师孟书》中也忍不住秀恩爱:“山妻对饮唱渔歌,唱罢渔歌道气多。风定云收中夜静,满天明月浸寒波。” 正应了《我侬词》里的“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如火!” 可是,一段感情就算当初如何炙热,时间久了也会疲软。现代人的中年危机一说,他们也经历过,但管夫人以她的修养、智慧与才情巧妙地化解了。 赵孟頫五十岁时,他们的婚姻已走过了十几年。在古代社会,男人三妻四妾是常态,赵孟頫面对妻子色衰,打算学那些名士纳妾,给妻子写了一首曲:
这就是前文提到的赵孟頫打算纳妾,妻子管夫人写下一首《我侬词》,赵孟頫看词后,羞愧难当,放弃纳妾的念头。两人一直恩爱到白头。这首《我侬词》成为了表达伉俪情深意笃的千古绝唱。 这首词用形象生动的比喻诠释了完美的婚姻关系。她看到了情起之初的浓烈、炙热,巧妙地将夫妻两个人比作一团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承认了各自人格的独立,体现了一种平等意识。这在封建社会是很了不起的思想。管夫人自己的成长过程也很好地践行了她的观念。她将自己的才情释放,遵从自身天性的发展。 “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代表着夫妻的结合,是将独立的两团泥融合在一起,重新塑造,再合体。“打破”“调和”“再塑”的过程,是夫妻相互融合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包含了磨合、包容、理解与爱。 “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婚姻到一定程度上是不分你我的。爱你就是爱我,我们共为彼此,这或许是爱情的至高境界吧。这样的融合是灵与肉的交融,它意味着一种对彼此的责任和对爱的尊重。 “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不离不弃,生死相依,这是婚姻的最后归宿。管夫人将爱情与婚姻爱得如此清透,让今天的我们都为之动容。 这首词,以近似白话的语句写成,富含哲理,寓意深刻,可见管夫人的才情品质都非同一般。赵孟頫在《魏国夫人管氏墓志铭》中写道:
她得到了丈夫对妻子的最高评价。 管夫人的《我侬词》与作卓文君的《白头吟》都堪称经典。诗词背后的故事也如出一辙,这是一种巧合,也是一种宿命。 管夫人与赵孟頫夫妻二人相伴走过整整三十年,在艺术上既各有千秋,又珠联壁合,在诗坛画苑中被传为佳话。 明人王世贞曾说:“文人画起自东坡,至松雪敞开大门。”这句话充分肯定了赵孟頫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乾隆皇帝《题管道升修竹幽兰图》:“世间尽有丹青手,写照端须似此人。”表达了对管夫人的高度认可。 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里,管夫人冲破观念的束缚,将自身的才情释放无疑,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加上她在发展自我的同时,还将家事料理得井井有条,将子女教育得德才兼备,可谓是女中之杰。《我侬词》也成为婚姻中夫妻合体的妙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