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数次跑到临沂调研,一路上听到许多贫困群众感谢党恩国情的事例,无数次被感动,思想被洗礼。我国率先走出了疫情阴霾,是全党、全社会的功劳,也有贫困群众的贡献。中国非凡之年,书写出非凡的抗疫“答卷”。“人到世间的几十年,经历各种各样的灾难实属正常,危急时刻恐慌焦虑没有用。我们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墙在心里,门也在心里。必须动手拔云雾、望曙光。” “明天会比今天更美好”,这是中国人的价值观,也是中国人处于低谷或逆境时的积极心态。儒家文化讲究“耕读传家”,引导人们奉行演化论的价值观,力争上游,“相信奋斗和牺牲可以改变命运”。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庚子年春节的平静。多少人,舍生忘死,舍小家为大家,越是艰险越向前,关键时刻,尽显英雄本色。难能可贵的是,无数的普通人,包括刚刚摆脱贫困的群众,自发地捐款、捐献物资,主动投入防疫斗争,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2020年春节期间,在临沂市抗击新冠疫情的战场上,活跃着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几年前还是贫困户,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心帮扶。当疫情来临,他们却勇敢地站出来“请战”,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用实际行动感党恩、报党情、跟党走。沂水县诸葛镇耿家王峪村因股骨头坏死致贫的贫困户崔以庆急切地找到村干部:“这些年党和政府对我照顾这么多,帮我脱了贫,不能老是政府来帮我们,现在特殊时期,我必须得上!咱村防疫值班,必须算我一个!” 在疫情防控的重要时刻,临沂市罗庄区盛庄街道孙对河社区办公室收到了600个儿童口罩和50斤消毒液的爱心捐赠,捐赠人是社区居民孙浩、王晓蒙夫妇。孙浩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和身患残疾的妈妈相依为命。他对社区干部说:“我家是贫困户,这些年没有党和政府的扶持,没有村里的帮助,就没有我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们应当回报社会。东西虽然不多,可代表着我为疫情防控出一份力的心愿。” 张贴在孙对河社区的感谢信。图源:闪电新闻 2020年2月4日清晨,临沂市沂南县苏村镇牛家小河村68岁残疾老人牛本来,在家属的帮助下来到村防疫指挥部,希望村委会帮忙向武汉捐款1000元。牛本来是村里的贫困户,还是一名残疾人。他说:“钱都是国家给的残疾金和帮扶款,我自己生活已经够用了,武汉现在很困难,我就想出一份力,钱不多,但这是我的心意。”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山东兰华集团帮扶了兰山区方城镇郭兴庄村。这些年为了改变村里的贫困面貌,兰华集团为村里捐款60余万元,并捐建蔬菜大棚。疫情发生后,山东兰华集团社区封闭,生活物资供应出现不足。村里知道这个情况后,向村民发出捐赠蔬菜、解企业燃眉之急的倡议:“企业捐款捐物帮我们脱贫,眼下企业遇到了困难,我们就该力所能及地帮助企业。”3000多名村民积极响应,短短一天时间,就捐献出一万多斤高品质的新鲜蔬菜。 陪同我们调研的临沂市扶贫办副主任唐艳芳,她车内的后视镜上一直挂着一个大红的荷包,一边绣着“福”字,另一边绣着一朵荷花。虽然谈不上精美,但很喜庆。这位胶东姑娘在沂蒙山区找到了知音丈夫,从事扶贫工作已经二十多个年头。她兴奋地告诉我:“这是2016年5月省领导到沂水调研召开座谈会时,参加座谈会的郯城县红花镇党委书记王国富受脱贫群众委托现场赠送的,每人赠送了一个,是红花镇大院子南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郑怀玲亲手做的。”郑怀玲出生于1968年,因肢体原因走路需拄着拐棍。通过产业扶贫,她在家里从事中国结编织,由企业上门送原料和回收产品。她有了固定可靠的收入,还能照顾家,丈夫打工有收入,儿子女儿上学又享受扶贫政策,她说啥也要“用这香包感谢党,感谢各级政府”。唐艳芳说:“我从事扶贫工作这么多年,这是我收到的最贵重的礼物,我觉得贫困户对扶贫工作的肯定是至高无上的荣誉,贫困群众的祝福最为珍贵。所以回来我就挂在自己车上了,一直没动过,当成'护身符’了。每当看到它,我就充满力量,什么艰难、辛苦、委屈都烟消云散啦。”这是脱贫干部的真心话,也是暖心话。 在红花镇一家扶贫车间,工人加工中国结。图源:《瞭望》新闻周刊 房德华 摄 脱贫攻坚取得的重要成果,可以用经济、社会、政治和生活指标衡量,但村民脸上露出的幸福笑容,则是最有价值的。当你走过世间繁华,阅尽世事,你会明白:人生不可能太圆满,再苦也要笑着面对。笑是人美好生动的表情,是心中没有枯萎的花朵,是春天没有荒芜的彩色风景。 2020年,尽管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脱贫攻坚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但脱贫攻坚的信心和目标从未发生改变,脱贫群众的脱贫步伐从没放慢。泰安市的新泰市把镜头和关注点朝下,在2020年全国第七个扶贫日到来之际开展了“聚焦脱贫攻坚,定格最美笑脸”主题摄影展,在马路边上搭起棚架,集中展示全市1017位贫困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笑脸。用光影叙说一幕幕精准扶贫的感人故事,用镜头定格一位位贫困群众脱贫后开心幸福的精彩瞬间。 那一张张饱经风霜、毫无掩饰的脸庞,那微微翘起的嘴型,那眯成一条缝的眼睛,那真诚友善的笑脸,好似灿烂开放的花朵让我们领略到返璞归真、天然去雕饰的自然之美。 行走在沂蒙大地上,随时随地都会被感人故事所激励。2021年“世界读书日”这天,我正在用午餐,突然接到曾长期担任民办教师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张在军同志打的电话,他兴奋地告诉我他在沂水县“活水饺子店”看到了推崇读书的动人场景。店外挂着“全民阅读,让中国灵魂飘香”的红横幅,好奇心使他拐弯走进了这家饭店。一楼墙上挂着“活水饺子请您品尝千年美食,精品阅读让您感受经典魅力”的横幅,吧台西侧张贴着《山区留守儿童阅读工程捐赠说明》,音响里正在播放我的散文《童年钟声》。这篇文章他太喜欢了,已经无数次被他编入青少年阅读读本。这位执拗的阅读推广人,仿佛穿越千年遇到知音,越说越激动。我劝他别着急,慢慢讲给我听。 事情是这样的,沂水县一位叫刘晓的80后女孩,出生在姚店子镇一个小山村。她从小喜欢读书,但高一时由于家庭变故,不得不中断学业帮着家人打理生意。 刘晓是听着“刘秀和活水饺子”的故事长大的。西汉末年王莽篡汉,各路英豪举兵讨伐,汉室后裔刘秀在南阳起兵,后被王莽包围追赶,逃至沂水境内,在“东水旺村”被村民救治。一次,刘秀吃到刘老汉家皮薄劲道、馅鲜味美的水饺时,眼前一亮,当得知这饺子从和面到煮制全用的流淌的山泉活水时,便称赞这“活水饺子”是“天下第一饺子”。 刘晓自己创业时,就注册了“刘掌柜活水饺子”品牌,努力包出高品质、好口感的饺子,生意越做越红火。2019年秋天,刘晓去西山里考察食材,路经一个偏僻的山村时,看到有个孩子趴在村头的大石头旁看书。她好奇地下车去看,见小男孩正在读一本《读故事学作文》。经攀谈得知,孩子父母在外地打工,他跟爷爷奶奶住,难得有本书看,书破点也不碍。刘晓听到这里,想起自己的童年,心头一酸,眼睛湿润了。她暗下决心,一定要帮更多山里的孩子读上喜欢的书。 2020年因防控新冠疫情,很长时间饺子店不景气,年底生意开始抬头。刘晓就把一直埋在心里想助力山区留守儿童阅读的想法跟家里人说了,得到家人的全力支持。就这样,一个助力山区留守儿童阅读的计划酝酿诞生了。在慈善基金、团委、妇联等方面的支持帮助下,2021年2月,“刘掌柜活水饺子山区留守儿童阅读工程”正式启动。 具体规则办法是:顾客每次消费总额的个位数零钱,都以现金的方式返还顾客。如果顾客自愿捐入捐款箱,活水饺子店即向顾客颁发“捐赠证书”。捐款箱每半年开启一次,所有捐款由相关方面购买优质书籍,捐赠给山区学校留守儿童。 现在很多家庭书刊成堆,孩子看过,大部分都当废品卖掉了。刘晓又倡导顾客把家中品相好的书捐献出来,并在扉页上给下一位读者写上几句勉励的话,比如:“读者朋友您好,我是某某某,庆幸我读过的这本书又找到了新主人,希望您用心阅读,读后再把这本书漂流给更多的人。”“让我们共同助力漂流阅读,助力全民阅读,让中国灵魂飘香!” 这几项活动得到饺子店消费者的热捧,他们也渐渐形成了爱书读书的好习惯。很多出差旅行的外地顾客也慕名而来参加阅读活动。过去顾客等人时一遍遍地电话催促或焦急地来回走动,现在顾客等人时,大都会在店里的阅读区选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安静地阅读等待。家长带孩子到店,孩子们也不再追逐打闹,而是安静地坐下来翻书、听诵读。 家长结账捐款时,大都让孩子来做,引导孩子为山区同龄小伙伴献爱心,为社会献爱心。渐渐地,光盘行动的多了。孩子在家里挑食的少了,爱护书、准备捐书参与阅读漂流的多了。 短短几个月,参与“阅读漂流”的顾客已达到1000多位,捐款的顾客达到了2000多人。一缕缕书香气与菜香、饺子香融合在一起,旺了饺子店的人脉和财脉、人气和财气。 ![]() ![]() 厉彦林,山东莒南人,1958年出生于沂蒙山区东部的小山村,中共党员,公务员,现任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委员、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主任委员。 自幼酷爱文学。坚持业余文学创作40余载,前期诗歌,后期散文,已出版《灼热乡情》《享受春雨》《春天住在我的村庄》《赤脚走在田野上》《地气》等作品集十余部。长篇纪实文学《延安答卷》和《沂蒙壮歌》,是歌颂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姊妹篇,受到各方好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