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年,我父母健在的日子

 灵璧家园 2022-06-19 发布于上海

邵明宣作品  


父母勤劳的一生

明宣

       我的父亲邵大公讳州,生于1920年(农历壬戌年),病逝于1995年12月16日(农历乙亥年十月二十五日)上午10时,享年七十六岁。

    父亲青少年时期,家庭状况很好,祖父兄弟五人,还有四个姑奶奶。有耕地500多亩,房屋20多间,一个大家庭30多口人没分家,四世同堂,欢欢乐乐,和和美美。不幸的是1943年夏,家里火灾和被土匪抢劫。再加上先前一个族高祖赌博,先后卖地200余亩。五支分老家时,每支只分到30多亩土地。(详见《曾祖母轶事》一文)

     祖父在邵庄和前八张庄教私塾时,父亲读过书,据说读完了《三字经》、《论语》、《孟子》。

    1945年日本投降后,父母亲在固镇老瓦房街街东租房推卖面。1948年我8岁,三弟5岁,小妹两岁,跟父母在固镇生活,二弟6岁在家跟奶奶,四弟还没出生。灵固公路西三周庄四姑奶家,也在我家租房的北边40米处租房,大表叔杀牛卖牛肉。

    那时父母十分劳苦。三间面向大街的房子,南头支起一盘磨,北头一间靠山墙放一张大床,没什么家具。当门放一个案桌,上面放一个大笸箩,里边放个箩面的带两股竹片长爬凳似的箩面杈,像两股铁轨,箩子在上面一推一拉,细面粉就从丝箩底箩下来。床东头平铺几块木板,上面放三四个大笆斗,里面盛着磨好的面粉。一笆斗头破细面,一笆斗二破面,一笆斗三破面,一笆斗麦麸,上面都盖着用秫梃子穿的拍子(盖子)。门内北边靠西墙支着一口带风箱的锅,锅门向北,风箱一拉一推向锅底吹风,这样的锅能烧糠类碎柴和煤碴。前来买面的有三种人:富人买细面,一般人买二破面,穷人买三破面、麸皮吃。

    母亲讳王廷英,她老人家很辛苦,起早贪黑,夜以继日。父亲买来的小麦,她淘净晾晒,磨面。一个小毛驴成天不停地拉磨。中午人吃饭了,把它卸下来喂一下。要毛驴拉磨,就要给它好的吃,锄碎的麦穰,用麸皮拌好,麸皮放得很多,毛驴特喜欢吃。夏天,母亲让我割点青草,掺在麦穰里,那叫花草。唉!那头毛驴太累了,一天到晚无怨无悔地拉着石磨转圈。

    那时我们生活很艰苦,吃麦麸饼,麦麸再磨一次箩下来是三破面,只能贴喝饼(锅巴饼)吃,麸皮再磨一破,比一般麦麸细一些,是母亲另外加工的。来买麸皮的,有的是喂牛马、喂猪的,穷人买麸皮是人吃的。知情者,和母亲商议,多出2厘钱1斤买细麸面。

    我们吃的菜除酱豆、咸菜外,冬天是白菜萝卜,白菜叶炒豆腐渣,偶尔能吃上二破面擀的面条,吃起来像过年一样。母亲常让我提个篮子去菜市街捡白菜叶回来炒吃。有时去捡煤碴,我们叫它炭煳子,风箱锅烧它很是熬火。天天傍晚,我都会提着一个小罐子,去姑奶家拎牛肉汤。姑奶有时趁大表叔不注意,舀一勺碎牛肉放在牛肉汤里,使眼呶嘴让我赶快提走,生怕大表叔发现。

   父亲更是辛苦。每隔几天下午就要坐火车去南京买肥皂、火柴、妇女发髻包网、发簪、发卡、毛巾、袜子、各色头绳、小货郎鼓玩具等小货,当夜又坐火车回来,在火车上打个盹就算是睡觉了。门前放个绳索绊的软床,小货就放在上面出售。父亲不在家时,我看着摊子,有人买东西了,母亲就出来算账收钱。

   记得五老爷讳邵泽伍,冬天常用两头大黄牛拉着四轮太平车,从灵城东关菜园拉白菜、萝卜到固镇去卖,一个月要贩运四五趟。每到固镇就去我家小磨坊,他总是要让母亲弄几个菜喝酒。只有这时和过年过节,才能吃上好一点的饭菜。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小姑奶一家从固镇迁到蚌埠做生意,在火车站南大塘边建房居住。那时塘边的空地是荒地,谁占用就是谁的。后来姑奶家成了蚌埠的市民户。

   小姑奶一家搬迁后,我家也不在固镇推卖面了。父带着我们回老家后,他独自一人也去了蚌埠,在小姑奶家房屋旁边搭建了一个小庵棚,天天早起到郊区菜园批发青菜,再到菜市上去卖。也报了3个人的蚌埠市户口,每月收入近20元,很好的。那时小乡干、教师月工资才15元左右。1953年土地改革前夕,父亲为了来家分土地,后来在家务农,蚌埠市户口自动丧失了。

   父亲与二叔分家后,和小叔(1935年一2005年)一起生活,祖父母和我们在一起。那时三叔在解放军部队。当时我已经弟兄四人,还有一个妹妹。

   父亲除种地外,还想法子搞副业。他在沟塘边插上荆条(俗称腊条),秋后割下来晒干收藏起来。农闲时腊条用水泡一下编粪箕子、抬筐、篮子、鱼篓、牛兜嘴、鱼罩、鸡笼、粮囤等。编好后,用独轮车推到街上去卖,也有到家里来买的。

   父亲农闲时还拐小磨香油,蹓街串巷去卖,他老人家为了我们付出的太多了。

   1952年11月,26岁的三叔从解放军部队转业,在部队长途行军作战,吃饭不定时,吃的又多是冷饭,喝凉水,得了严重的胃病,1959年病逝。小叔结婚后也和我们分了家,祖父母还是和我们一起生活。父亲这时得了白内障两眼失明。1960年正月,祖父去世。1958年到1961年我在灵璧师读书。这三年和全体国人一样,是最困难的低谷时期,家里全靠母亲一个人支撑着,好在二弟、三弟也能在队里干活挣工分了。1960年后,我在灵城三小(东关小学)任教。家里筹集资金,准备给父亲做白内障手术。当时卖了一张老式旧大床,一个木箱,卖了70多元。1962年春季开学初,我请了假,带父亲到南京丁家桥铁道医学院附属医院手术。那时医药费、手术费很低,10多天,住院费、手术医疗费、生活费、一副1000度的老花眼镜费,还有我和父亲来回的车票钱,那70多元就够了。

   父亲眼睛重见光明后,他万分喜悦。当即又重操旧业,拐起了小磨香油。1962年秋后,市场严管了,不让私人做生意。生产队让父亲专门负责为队里拐小磨香油,还有专门做豆腐的,把白芋磨出粉,漏粉丝的,这些生意生产队集体能干,集体的不算资本主义。队里把麻什、豆腐渣用来喂牲口,喂队里集体的猪羊。

    父亲给我和二弟、三弟先后分了家。妹妹出嫁后,1980年祖母去世了,父母和老四一起生活。母亲搞家务,父亲年近古稀了,还帮老四干农活,托水泥瓦出售,直至老四结婚后,父母才单独生活,但父亲有时还帮老四干农活。

    父亲一向身体很好,一生就两次病:一次是1956年患了黄疸型肝炎,下身浮肿,脸和全身都如黄纸。祖父解放前教私塾,还研究中医,他配制药丸,吃好了父亲的肝炎病。最后一次是1995年春天,父亲前列腺炎到县医院住院。出院不久,午收时,老四在田里机割小麦,74岁的父亲帮老四领着石磙打场。因严重口渴缺水,致使血液粘稠,发生了脑血栓倒在麦场上。到灵璧医院住院后,恢复尚好,但不久又复发,并出现了并发症:肝脏肿大,心脏肿大,1995年病逝。

    父亲去世后,我把母亲接到向阳中学,和我们一起生活。我任初三两个班语文课和班主任,工作很忙,都是老伴孝敬母亲。母亲见人就说:“大儿媳沈廷华对我很孝顺,她是个好儿媳妇…”

    母亲生于1918年4月10日(农历庚申年二月二十二日),临终前偶然生病,高烧不止,治疗三个多月,炎症总是下不去,终不见好转,白血球急剧增多,终因败血症(白血病),病逝于1997年4月1日(农历丁丑年二月二十四日)下午六时,享年79岁。双亲相继去世,我们非常悲恸。

   愿父母大人天国安好!

  长子 明宣 斋沐 叩奠

   2020.03.22


本文作者抱璞斋主,原名邵明宣,1941年生人,为灵璧向阳中学优秀退休教师,灵璧家园网超级版主,【磬乡文苑】版块版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