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指尖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常见的血糖监测指标,近年来随着血糖监测技术的提升,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R)这一监测指标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因为它除了能够弥补指尖血糖和HbA1c在血糖监测当中的不足之外,越来越多的循证证据表明,它还与糖尿病并发症息息相关,也因此被写进国内外多部指南中。那么,TIR是否真的能够成为糖尿病管理的金标准?正在进行的2022 ADA年会上就专门展开了一场关于这个话题的讨论。 TIR和血糖变化 对微血管、大血管和生活质量结局的影响 美国杰布健康研究中心Roy Beck博士为大家进一步明确了TIR的概念,并认为TIR主要是提示高血糖的指标,与HbA1c密切相关。他通过大量循证证据展示了TIR与微血管、大血管并发症、生活质量以及糖尿病情感障碍的相关性。TIR与微血管并发症、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率相关,这一点在每3个月收集一天7点血糖数据的DCCT事后分析以及一些横断面或纵向研究中得到了证明。虽然这些研究都没有达到DCCT那样能够证明HbA1c与并发症相关性的严谨性,但Beck博士应用了一个非常经典的数学推理公式,即A与B相关,且B与C相关,那么A与C相关,应用到这里就是TIR与HbA1c相关,且HbA1c与并发症相关,那么TIR与并发症相关。这也对DCCT 7点血糖数据和其他研究的分析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支持TIR与并发症具有相关性。 TIR对生活质量有影响,在1型糖尿病(T1DM)患者中,较高的TIR与更积极的情绪有关,但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血糖变异性(变异系数)与低血糖相关,与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无关。 HbA1c与TIR有何差异及各自应用时的坑 美国西北大学范伯格医学院Grazia Aleppo博士首先客观评述了HbA1c的优缺点,如它是能够反映糖尿病患者长期、回顾性血糖水平的生物标志物,是自DCCT以来糖尿病预后的金标准指标,是糖尿病相关并发症风险的预测指标,但其没有关于低血糖/高血糖时间和血糖变异性的信息,患者的恐惧/苦恼因素以及检测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等。而TIR则能够以即时、灵活的方式查看血糖状况,可以对短期糖尿病管理做出反馈,更加个体化地进行糖尿病管理。但需要强调的是,%TIR不是HbA1c的替代品,临床应用与HbA1c不同,%TIR反映葡萄糖暴露。事实上,作为血糖监测的指标,人们也试图找出二者的相关性。有多个研究团队证实TIR每增加10%,HbA1c降低0.5%~0.8%。所以,二者无论是对临床研究还是临床实际工作都有指导意义。但是,因为TIR需要持续葡萄糖监测(CGM)获取数据,而CGM设备耗材成本相对高一些。 所以,Aleppo博士对于TIR在临床实际当中的应用也给出了一些中肯的建议,如患者的HbA1c确实不能够真实反映血糖全貌、无法指导血糖管理以及当HbA1c已不再重要的时候,TIR是个很好的辅助工具,并且能够真实地反映血糖全貌。最后的小结中,Aleppo博士与Beck博士看法一致,认为TIR可以提示高血糖程度。另外,她还提示关于TIR的讨论应该包括葡萄糖低于目标范围时间(TBR)。 如何快速有效解读TIR数据 美国纽约R&B医疗集团Natalie Bellini博士利用LifeScan和Eversense的数据为大家现场演绎了如何快速解读获取的血糖信息,并根据结果为患者提供下一步饮食/生活方式调整计划以及药物治疗计划。但是,她说未来也还存在很多挑战:如建立下一步跟进方案的模型没有验证;即使每天有1440个数据点,来自医患的临床惰性仍然客观存在;快速、持续地查看患者、做出改变和跟进需要更多资源和系统来支持。 个体化制定TIR目标 华盛顿大学Irl B Hirsch博士认为,重新审视TIR的时候,TIR(70~180 mg/dl)本身就是一个不完整的数字。首先,需要结合了解个体的TBR。因为大部分人认为TIR达到80%,血糖控制就相当于不错了,可如果TIR占80%,而TBR占20%,大部分人一定会认为血糖控制不佳。所以,目前的血糖监测水平已经进步了,把TIR和HbA1c割裂后单独来对待,都不能满足治疗需求。以T1DM患者的严重低血糖为例,TIR和HbA1c都不能及时反映。因此,Hirsch博士提出了评估血糖控制的更好方法——血糖风险指数(GRI),这是一种使用高血糖和低血糖百分比评估血糖控制的复合指标。GRI越低,血糖控制质量越好。他使用真实案例展示了这个指标的强大之处。最后,Hirsch博士总结,TIR本身需要更多特定环境的TBR,这些目标需要个性化;HbA1c本身在代表平均血糖和低血糖风险方面也有局限性(尤其是T1DM);GRI是一个重要的新指标,不过和其他指标一样,它也有局限性。 写在最后 时代的进步总能带给人们各种惊喜,但惊喜之余也难免存在各种不足。虽然随着血糖监测技术的蓬勃发展,TIR的新兴让人们看到了更精准全面的个体血糖监测结果,为治疗提供了更详实的依据,但目前就认定某种监测技术是血糖管理的金标准或许为时尚早。 (来源:《国际糖尿病》编辑部) |
|
来自: 尚振奇 > 《胰岛功能检测、糖尿病检验、血糖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