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九首描写六月最高艺术水平的诗词,每首都是经典

 自然田野 2022-06-19 发布于云南
原创2022-06-18 11:33·淮水因心

六月,告别了温柔的春风,迎来了炎热的夏天。天空洁净,白云片片,庄稼茂盛,树木葳蕤,芳草碧绿,俨然是一幅美丽的彩色画卷。六月是明亮的日子,花开俏笑,暗香浮动,淡淡的花香弥漫在六月里,滋润着一帘幽梦。

六月有直率的性格,火热的情怀,豪迈的气魄,六月也是个多雨的日子,它下的雨让人清爽,让人舒服。不少诗人词人把无限的思念、深深的眷恋、真挚的情意寄托在六月里。现选择九首描写六月最高艺术水平的古诗词,和大家一起来欣赏,看看它们的诗眼在哪里?

九首描写六月最高艺术水平的诗词,每首都是经典,值得品味细读

第一首诗词:唐代白居易《六月三日夜闻蝉》

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

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

乍闻愁北客,静听忆东京。

我有竹林宅,别来蝉再鸣。

不知池上月,谁拨小船行?

荷花散发着清香,露珠坠在荷叶上,柳叶随风飘荡。新月初三夜高悬,听到第一声蝉鸣。突然听到这个声音,勾起了我这个北方来的客人的愁绪,静静听着想起东都洛阳。我在洛阳有履道坊宅,离别后也有蝉在我家鸣叫。不知道我家园子里倒映着月亮的水池中,是否有人趁着月色划船?

这首诗是白居易于公元826年(宝历二年),在苏州夏天时所作。诗人因病休假,听到新蝉的呜叫,不禁想到此时洛阳城里自己家中的蝉也在呜叫,思乡之情悄然而生。诗人由景及情,浑然一体,造语清新,诗境清幽。

这首诗的诗眼是“忆”字,苏州的六月,在荷花飘香露珠圆润之时,“静听忆东京”,一个“忆”字牵动了诗人的情绪,想起洛阳家中,有一片竹林,里面有蝉又在呜叫了。但不知道自己家园中的那个小池子内,谁在月色中划动着小船前行?诗情画意跃然纸上。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九首描写六月最高艺术水平的诗词,每首都是经典,值得品味细读

第二首诗词:唐代李白《夏日山中》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懒得摇动白羽扇来祛暑,裸着身子呆在青翠的树林中。脱下头巾挂在石壁上,任由松树间的凉风吹过头顶。

这是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中描写的夏日生活场景,真实、贴切地展现了夏日山中和山中夏日的景象。全诗写出了诗人在山林无拘无束,旷达潇洒,不为礼法所拘的形象,有魏晋风度。

这首诗的诗眼是“脱”字,“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多么凉爽宜人,大有解除尘累,反归自然的情趣。通过“脱”来表达诗人无拘无束,向往自然的心情。“脱”字体现了诗人豪放不羁,表现出了一种豁达、爽快的感觉,别有一番悠然自得的闲趣。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九首描写六月最高艺术水平的诗词,每首都是经典,值得品味细读

第三首诗词:唐代李贺《罗浮山父与葛篇》

依依宜织江雨空,雨中六月兰台风。

博罗老仙时出洞,千岁石床啼鬼工。

蛇毒浓凝洞堂湿,江鱼不食衔沙立。

欲剪湘中一尺天,吴娥莫道吴刀涩。

葛布轻柔,织得像江上小雨般细密透明,穿上葛衣,像六月的雨中吹来的凉风。当罗浮老人把葛布拿出山洞,千年石床上响起了鬼工吝啬的哭声。天气闷热,毒蛇粗喘把山洞弄湿;江中的鱼儿也停止觅食,含沙直立。真想裁剪一幅湘水中天光倒影似的葛布,吴娥不用担心说剪刀不够锋利。

这首诗是李贺作于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年间,说罗浮山(在广东省境内)中的一位老人赠送给诗人一块葛布,诗人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从视觉写葛布的洁净,从感觉写葛布的精美,想象奇特,艺术表现力惊人,全诗摇曳生姿。这种绮丽而离奇的想象,正是李贺诗的本色。

这首诗的诗眼是“涩”字,“吴娥莫道吴刀涩”,诗人不写吴娥如何裁剪葛布,而是劝说吴娥“莫道吴刀涩”。一个“涩”字蕴意极为精妙,“涩”有吝惜的意思,这里指刀钝。面对这样精细光滑的葛布,吴娥不忍下手裁剪,便推说“吴刀涩”。这一曲笔,比直说剪刀快,诗意显得更加回荡多姿、含蓄隽永。

作者简介

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有“诗鬼”之称,唐代著名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著有《昌谷集》。

九首描写六月最高艺术水平的诗词,每首都是经典,值得品味细读

第四首诗词: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大海的上空星移斗转,海上行船已近更深夜半;连日的风雨似解人意,雨霁风息,晴和一片。晴空朗朗的夜晚云散月明,有什么能把它遮蔽,青天碧海的容颜,本来就这样清澄明净。我既北归,就不必怀有孔子意欲乘舟海上的感叹;今夜的海涛声声伴我,听起来真如黄帝奏乐一般。这海南之行九死一生,我不怨恨这种奇绝的经历。

元符三年(1100)正月,哲宗死,徽宗(赵佶)继位。五月,苏轼被赦北归,六月渡海作这首诗,以景拟情、景情相融、自然天成。此诗大笔挥洒,景色壮丽,蕴含深邃,可谓东坡七律压卷之作。

这首诗可视为苏轼对海南之行的总结,诗眼是“点缀”二字,“云散月明谁点缀”的“点缀”,这里有遮蔽、玷污的意思。是说政敌的横行,如蔽月浮云,终会消散;自己一生清白,正如这天容海色,一片澄明。通观全篇,突现出一位气节坚贞、品格高洁、胸怀阔大、性格超旷的志士兼诗人形象。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九首描写六月最高艺术水平的诗词,每首都是经典,值得品味细读

第五首诗词:唐代聂夷中《田家》

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父亲在山上耕田,儿子在山下开荒。六月的季节,田中稻谷还没有吐穗扬花,而官家收税仓库早已修好等待征敛。

斸(zhú):一作“锄”,大锄,名词用作动词,挖掘。

这首诗是在唐末农民遭受剥削的严酷现实的情况下所写的,其目的在于揭露当时黑暗的现实。题前摄景,洗炼概括,融情入事,言简意长,艺术效果显著。

这首诗的诗眼是“禾未秀”仨字,“六月禾未秀”不单指庄稼未成熟。按正常的情况,四五月稻苗就该扬花(“秀”),“六月”应已收割。而“禾未秀”,当是遇到了旱情,暗示着歉收。而按唐时两税法,六月正是应该交纳夏税的时节,所以“官家已修仓”本身就暗示着对农民劳动成果的窥伺和即将予以剥夺,而这种窥伺出现在“六月禾未秀”之际,更觉意味深长。

作者简介

聂夷中, 生卒年、生平不详,约公元870年前后在世,字坦之,唐末诗人,籍贯河东(今山西运城)人。咸通十二年(871)登第,官华阴尉。其诗语言朴实,辞浅意哀。不少诗作对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剥削进行了深刻揭露,对广大田家农户的疾苦则寄予极为深切的同情。

九首描写六月最高艺术水平的诗词,每首都是经典,值得品味细读

第六首诗词:唐代高骈《山亭夏日》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绿树葱郁浓阴夏日漫长,楼台的倒影映入了池塘。晶莹华美的帘子在微风中轻轻摇动,满架蔷薇惹得一院芳香。

这是一首描写夏日风光的七言绝句,写夏日风光,用近似绘画的手法: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图画。这一切都是由诗人站在山亭上所描绘下来的。山亭和诗人虽然没有在诗中出现,然而当读者在欣赏这首诗时,却仿佛看到了那个山亭和那位悠闲自在的诗人。

这首诗的诗眼是“入”字,“楼台倒影入池塘”,一个“入”字用得好,他不仅写出了明净与清新,也写出了动感,写出了池塘容山容水容亭台楼阁的胸怀,把池塘写大了。这里诗人从视觉写夏日,写看到的景观。诗人看到平静的池塘倒映着远近不同的亭台楼阁的倒影,心情自然怡然舒一爽,于是才写出如此富于美感的诗句来。

作者简介

高骈(pián)(821年-887年9月24日),字千里。幽州(今北京西南)人。祖籍渤海蓚县(今河北景县),先世为山东名门“渤海高氏”。唐朝后期名将、诗人,南平郡王高崇文之孙。高骈能诗,计有功称“雅有奇藻”。他身为武臣,而好文学,被称为“落雕侍御”。《全唐诗》编诗一卷。

九首描写六月最高艺术水平的诗词,每首都是经典,值得品味细读

第七首诗词:宋代杨万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到底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风光与其它季节大不相同。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像与天相接,阳光下的荷花分外鲜艳娇红。

这首诗是杨万里送朋友林子方赴任福州时所作,描写的是西湖六月的美丽景色,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林子方与诗人志同道合、互视对方为知己。后来,林子方被调离皇帝身边,赴福州任职,职位知福州,诗人劝告林子方不要去福州。

这首诗的诗眼是“毕竟”二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诗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著有《诚斋集》等。

九首描写六月最高艺术水平的诗词,每首都是经典,值得品味细读

第八首诗词:宋代苏轼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翻滚的乌云像泼洒的墨汁,还没有完全遮住山峦,白花花的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忽然间卷地而来的狂风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风雨后望湖楼下的西湖波光粼粼水天一片。

公元1072年(宋神宗熙宁五年),苏轼在杭州任通判,六月二十七日他游览西湖,在船上看到奇妙的湖光山色,再到望湖楼上喝酒,写下了五首七言绝句,本诗是第一首。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令人读来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一首即景佳作。

这首诗的诗眼是“忽”字,一个“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又把天气由骤雨到晴朗前转变之快描绘得令人心清气爽,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开。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九首描写六月最高艺术水平的诗词,每首都是经典,值得品味细读

第九首诗词:清代吴伟业《生查子·旅思》

一尺过江山,万点长淮树。

石上水潺潺,流入青溪去。

六月北风寒,落叶无朝暮。

度樾与穿云,林黑行人顾。

远处低矮的山,沿着淮河两岸长满了树木。水流潺潺经过石头上,流入青溪。虽然是六月的盛夏,由于森林落叶茂密而晨昏难辨。

经过阴森的山道,穿过云层,树林处一片漆黑,行人不禁要回头看看。

这首词是吴伟业在旅途中所写的,通过远山丛树、淮河林密、风寒林黑,写景抒发旅思,全词虽然未明写“旅思”,而“旅思”自现。

这首词的诗眼是“黑”字,“度樾与穿云,林黑行人顾。”一个“黑”字充分显现出山道的阴森与寒冷,虽是六月盛夏,仍觉风寒林黑,使人旅途忧思。

作者简介

吴伟业(1609~1672)字骏公,号梅村,别署鹿樵生、灌隐主人、大云道人,世居江苏昆山,祖父始迁江苏太仓,汉族,江苏太仓人,崇祯进士。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又为娄东诗派开创者。

诗眼是诗词之眼,是点睛之笔,是指一句中或一篇中最有灵气的一笔。一字妥贴,则全篇生色。一字传神,能使全篇达到一种新的艺术境界。好友们:您认为呢?请发表高见。欢迎一起分享、讨论和转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