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遗嘱,是一个人一辈子人际关系的体现。 遗嘱,正成为中国老人最后的尊严。 1 80多岁的老爷子拄着拐杖第一次来咨询遗嘱,陪着他来的是他的儿媳妇。当着儿媳妇的面,老爷子说把自己的财产留给儿子和儿媳妇共同所有。第二次,正式来办理遗嘱时,工作人员把老人独自请进密室,按照流程,先给他做精神鉴定。 崔文姬询问老人一些简单的问题,老人都回答的很清楚。可是一旦问到关键性问题,比如你知道今天是来干什么的么?遗嘱是什么东西?老人开始答非所问。 这让工作人员很困惑,她感到老人的防备心很重,问了一圈后,她直接对老人说,这里只有我们两个人,你有什么难言之隐。老人一下子变得激动起来,他拉起工作人员的手说,自己是被儿媳妇胁迫的,他只想把财产留给儿子,但他没办法违逆儿媳妇,他怕她不给自己饭吃。 听后工作人员让老人在房间里待了一段时间,假装给他办理业务。之后又陪同老人一起出去,对老人的儿媳妇说办理得很顺利。 隔了几天,老人一个人悄悄地找过来,按照老人的意愿,给他办理了业务,老人满意地拿到了遗嘱证。 2 钱黎(化名)在姐妹的陪同下,走进了浙江遗嘱库。她写下遗嘱:百年之后,我将名下的一套房产无偿捐赠给浙江省红十字会。 年仅58岁、身体健康的她,为何会做出这样的决定? ![]() “我没有子女,家人的经济条件都比较优越。锦上添花何其多,雪中送炭有几人。我的遗产我做主,希望能帮助到有困难的孩子吧。” 钱黎是杭州人,家中姐妹两人。她有过婚姻,也怀过孩子,因为疾病,孩子没能保住。 没有家庭,没有孩子,但她一点也不孤单,而且退休后的生活也特别丰富多彩。“我学习了芭蕾和笛子,还在学编织,每天都需要养护阳台上的很多花卉。我还喜欢画画,时间都排满了。” 钱黎有一个男朋友,比她长一岁。“我们俩计划着,等他退休了,就去自驾游,能开多久的车子就开多久。到时候我俩都玩不动了,就直接住进养老院。” 正因为有这个计划,才让她萌发了立遗嘱的念头。“要是在自驾游的路上有什么事,那一切都晚了。我想,还是未雨绸缪的好。” 钱黎想到的是自己位于萧山一套170多平方米的房子。 2015年,她卖掉了市区的房产,在萧山置换了一套大房子,面积大,环境好,靠近钱塘江。“当初单价一万块,现在怎么也翻一番了吧。” ![]() 父亲十年前过世了,年迈的妈妈身体挺好,生活能够自理,不愿和女儿住在一起。妹妹生活优越。 “男朋友尊重并支持我的一切决定。我想了想,就把房子捐出去,用这些钱帮助有需要的孩子。”在钱黎的心里,没有孩子是人生的缺憾。 不仅如此,钱黎还有意愿捐赠遗体。“不想没有质量地活着,也不想给妹妹增添负担。”她说,在现在一切都好的情况下,她想为将来做打算,“等都安排好了,就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地去旅行了”。 3 一位年近90岁的大爷,走进浙江遗嘱库的第一句话就是:“我可以把我的房子和钱都留给我的保姆吗?” 这位大爷的老伴儿已经过世,膝下有一子一女。提起两个子女,大爷生气得很,“都是从小亲手带大的,怎么就不管我了呢?” ![]() 因为早年和子女之间有些矛盾,老伴儿离世之后,两个子女就再也没有来看过他,连电话都没有,“逢年过节就我一个人,孙子孙女也见不到。” 原本,身体硬朗的时候,大爷觉得自己一个人生活也还行,下楼遛遛弯,和邻居下下棋。 但在有一次突发疾病之后,他就萌生了立遗嘱的想法,“要不是保姆在家,当时我可能就没了。”他住院期间,子女也没有来探望,全程都是保姆在照顾,“我年纪越来越大,以后的生活起居、生病住院怎么办?” 大爷说,这五年保姆一直在照顾他,他认为保姆是个值得信赖的人,“我就想着把钱和房子留给她,让她照顾我的晚年。” 在再三核实了大爷的意愿后,大爷和保姆签订了遗赠抚养协议。 4 一位66岁的大爷一早就来北京登记处门口排队,他从包里取出各项证件,急迫地说自己要来撤销遗嘱。他无儿无女,老伴去世的早,家中有兄弟五人。2019年他立遗嘱,将自己的一套房子给到三哥的女儿,又把存款留给五弟。 回去后他急火火地把安排告诉家人,得到他遗产的侄女几乎天天打电话,问候:“吃饭了没?身体好不好?” 变故发生在2021年年初,三哥去世,居住的老宅原为老一辈的祖产,父母没有留遗嘱,房子的产权成为家族争夺的核心。它爆发得突然,直指人性中不堪的一面,三哥的女儿、老人的侄女坚持走法律诉讼,与家人撕破脸。老人无法理解,他觉得侄女这么做不讲情分,“她明明已经得到了我的财产,还争什么呢”,这让他很伤心。 “我看透了,把房子卖了,谁也不给,吃光花光。”撤销完遗嘱,他扬长而去。 5 疫情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于死亡的认知,来中华遗嘱库立遗嘱的人也明显增多。 在中华遗嘱库接待中心,死亡不再是一个禁忌话题。 小圈说 本文综合自视觉志、中华遗嘱库、浙江遗嘱库、民生周刊等 还没看过瘾?点击下方名片免费关注【退休圈】,看最新的退休新鲜事,做更快乐的退休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