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沃兴华|书法家学绘画

 半山记 2022-06-19 发布于陕西

论书法与绘画的异同点

书法创作和研究之余,教了近十年中国绘画史,也断断续续地画了些画,对以书入画问题有所思考。书画相通,这是确凿无疑的,许多大画家说:“画法关通书法律”“要知书画本来同”。但是因此认为以书入画很方便,可以一蹴而就的,那就错了。书法和绘画毕竟都是独立的艺术,各有各的特点,其中有相同也有相异。以书入画时,如果不知同,则不能通假,不知异,则不知何处用力,因此还得把它们的异同之处先搞明白了。书与画的相同点很多,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表现内容相同

蔡邕《九势》说,“书肇于自然”,自然是书法的表现内容,而中国人的自然观强调天人合一,既包括天地万象的物,又包括天地精华的人,结果衍生出两个定义,认为书法是表现物象的叫做“书者法象也”,认为书法是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的叫做“书者心画也”。而天人合一,这两个定义其实是不可分的,因此合起来表达就是“意象”。意象是客观事物经过观察、理解、取舍和变形之后的一种心象。唐代李阳冰说:“于天地山川,得方圆流峙之常,于日月星辰,得经纬昭回之度;于虫鱼禽兽,得屈伸飞动之理……。随手万变,任心所成,可谓通三才之品汇,备万物之情状矣。”面对天地山川,效法的是方圆流峙之常,面对日月星辰,效法的是经纬昭回之度,面对虫鱼禽兽,效法的是屈伸飞动之理,所谓的“常”是规律,“度”是法则,“理”是道理,它们都是物象的意义,既是眼睛看到的,更是心里感受到的,因此说是“任心所成”的意象。意象是书法艺术的表现内容,也是绘画艺术的表现内容。绘画强调“外事造化,中得心源”,“随物宛转,与心徘徊”。郑板桥论绘画创作说:“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非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这段话讲了创作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眼中之竹”为观察,这是激发创作欲望的感性素材,第二阶段为理解,它是眼中之竹在情感观照下,经过取舍和处理所变成的一种意象,不等于眼中之竹,第三阶段“手中之竹”为表现,在表现过程中,随机生发,因势利导,会产生各种变形,结果又不等于胸中之竹。于此可见,绘画的表现对象不是客观存在的眼中之竹,而是经过主观处理的胸中之竹。胸中之竹就是意象。

文章图片1

二、表现形式相同

《九势》在“书肇于自然”之后,紧接着说:“自然既立,阴阳生焉”。自然怎么表现,古人说“道法自然”,道怎么表现,古人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自然是通过阴阳来表现的。《礼记··乐记》说:“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宋代理学家朱熹说:“诸公且试看天地之间,别有甚事?只是'阴'与'阳'两个字,看是甚么物事都离不得。只就身上体看,才开眼,不是阴,便是阳,密拶拶在这里,都不著得别物事。”比如天和地,天为阳,地为阴;比如山和水,山为阳,水为阴;比如男和女,男为阳,女为阴;比如动和静,动为阳,静为阴;比如方和圆,方为阳,圆为阴……。自然中的一切存在都是由阴和阳组合而成的,书法艺术要表现意象,必须依靠阴阳,唐代著名书法家虞世南说“稟阴阳而动静,体万物以成形”。根据阴阳来表现动静,体现万物。这样的阴阳观念落实在书法上,就是各种相反相成的对比关系,用笔上有轻和重、快和慢,点画上有粗和细、长和短,结体上有大和小、正和侧,章法上有疏和密、虚和实,墨色上有干和湿、浓和淡等,全是一组一组各具阴阳特征的对比关系。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也是如此。造型千差万别,无非是大小、正侧、粗细、方圆;构图各不相同,无非疏密虚实;用墨千变万化,无非枯湿浓淡,画面中的山水树木,亭台楼阁,舟楫车马,与形体各别的汉字一样,都是表现对象,目的是通过它们来营造阴阳对比,处理阴阳关系,表现中国人观察世界、理解世界和表现世界的方式方法。

比如画树,卢辅圣《中国历代名家技法图谱》(以下简称《图谱》)说:“丛树的布排最要讲究形式美,因此尤要注意彼此之间聚与散、密与疏、浓与淡、重与轻、实与虚以及俯与仰、曲与直等等的对比,同时还要注意树与树之间的高下映衬和前后穿插,否则,所画的从树会显得平板而无深度感。”比如画石,《图谱》说“北宗山水画家多喜以刚劲的一类皴法来画山石,其卑下者则用笔剑拔弩张而乏蕴藉之趣;南宗山水画家多喜以柔润的一类皴法来画土山或土石相兼之山,其卑下者则用笔一味疲软而殊无骨力。其实不管是南宗还是北宗,也不管是画山石还是土山,一个画家尽可以按自己的风格嗜好用笔偏于刚或偏于柔,不过从全局来看,却不宜趋于绝对化,即一味的全刚无柔或一味的全柔无刚,否则画成的山峦或无土,或无石,便不合自然真实之神态。当然从局部来看,有时为了取得强烈的对比效果,亦可以有一部分石山用笔特刚劲,而与之相邻的土山或树木用笔则趋于萧散柔和,两相对照,以取得一种特殊的韵致。”

古人画树画石,其实画的是各种对比关系,因此,黄宾虹先生论画强调内美,他说,“参差离合,大小斜正,肥瘦短长,俯仰断续;齐而不齐,是为内美”。古人画诀有“'实处易,虚处难’六字秘传,然虚处非先从实处极力不可。”“香山论画,言疏中密,密中疏。南田为其从孙,亟称之;又进而言密处密,疏处疏。余观二公真迹,尤喜其至密处。能作至密,然后疏处得内美。”他所主张的内美,就是被表现对象所遮蔽的对立面的美,画黑其实是为了彰显白,画密其实是为了彰显疏,绘画的每一笔下去都要兼顾阴阳,展现各种对比关系。《九势》还说:“阴阳既生,形势出焉”。书法作品中的对比关系很多,概括起来,分成两大类型,一为形,指点画结体的形状以及它们之间的空间关系,如大小正侧,粗细长短和疏密虚实等。一为势,指连续书写的节奏变化,如轻重快慢,离合断续等。因为形代表空间,势代表时间,时间和空间是一切物质的存在形式,所以只有形势合一,才能表现生命状态。比如关于点画的写法,一点如高山坠石,一横如千里阵云,石和云都是形,是基础,高山坠落和千里摛展都是势,是生命的律动,形势结合,点画就生动活泼了。绘画也是如此,南朝谢赫《古画品录》所揭橥的“六法”,首先是“气韵生动”,韵的本义是一种有节奏的声音,气韵生动就是物象(形)有生命的律动(势),是形势合一的表现。具体以山石画法为例,清代画家王原祁将山头的折塔转换称为龙脉,在《雨窗漫笔》中说:“若知有龙脉,而不辨开合起伏,必至拘索失势;知有开合起伏而不本龙脉,是谓顾子失母。故强扭龙脉则生病,开合闭塞浅露则生病,起伏呆重漏缺则生病。且通幅有开合,分股中亦有开合;通幅有起伏,分股中亦有起伏。尤妙在过接映带间。制其有余,补其不足,使龙脉之斜正、浑碎、隐现、断续,活泼泼地于其中,方为真画。”山石的造形及其组合关系,必须表现出“过接映带”的龙脉。“也就是说,诸画面形象,包括体现这些画面形象的诸笔墨形态,皆须得势之引发,顺其势而得其气”。明赵左《论画》云:“画山水大幅,务以得势为主;山得势,虽萦纡高下,气脉仍是贯穿。”清笪重光《画筌》云:“得势则随意经营,一隅皆是;失势则尽心收拾,满幅都非。势之推挽,在于机微;势之凝聚,在于相度。”

文章图片2

三、表现方法相同

书法创作强调意象,主张“意在笔先”,但同时又认为作品也是有生命的,不是作者想怎么画就能够怎么画的,还应当根据作品的生成逻辑来自然展开,“心忘于手手忘笔,笔自落笔非我使”(苏轼语)。这种作品生命的展开如《国语·郑语》所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稗同,尽乃弃矣……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就是让不同的东西建立起对立统一关系,一阴一阳,阴阳相对,并且和谐组合,只有这样,万物才能生生不息,否则的话,“同则不继”,孤阴不生,独阴不长,“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具体的创作方法就是不断生发,点画生结体,结体生章法,“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成通篇之准”(孙过庭《书谱》),在生发过程中,营造一组组的对比关系,上面部分写大了,下面部分就写小些,大小相兼,阴阳相合。和合的结果怎样?如果还是大了,那么下面部分再写小些;如果觉得小了,那么下面部分就写得大些。新的和合结果怎样?再决定下面部分的写法(干和湿,正和侧,疏和密的组合方式无不如此)。各种对比关系始终按照以他平他的原则生生不息地开展下去,这样派生出来的每个局部都有阴有阳,负阴抱阳,成为相对独立的整体,具有一定的审美内容,不会“声一无听,物一无文”。而且,由这样的局部不断衍化,一方面组成更大范围的阴阳和合,产生更高层次的审美内容,另一方面整体与局部之间具有全息的同构关系,就好比太极图中有阴有阳,其中阴里面又包含着阳,阳里面又包含着阴,从整体到局部都是阴和阳的组合。绘画创作也是如此,前引郑板桥的画论紧接着又说:“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意在笔先的创作意象一落笔就激活了作品生命,由此衍生出作者意象与作品生命的博弈出现种种意外的化机,产生所谓的天趣。明李日华《竹懒画媵》说:“大都画法以布置意象为第一,亦只是大概耳,及其运笔后,云泉树石屋舍人物,逐一应其自然而为之,所谓笔到意生,如渔夫入桃源,渐逢佳境,初意不至是也”。石涛《画语录》说:“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法立于何?立于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又说,“一画之法,乃自我立”。所谓“一画之法”即作者的创作意象,一落到纸上,激发起作品的生命,下面就得根据以他平他的生成方式展开下去,阴阳对比,阴阳和合,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出现万法和众有。

四、表现工具相同书法和绘画的工具都是笔墨纸张,尤其是毛笔,蓄墨量大,可以连续书画,最擅长线条的表现。但是,自然界没有线条,任何物象都是面的组合,因此,绘画用线条造形,肯定不是写实,而是写意的。绘画中的线条既要表现物象轮廓,还要表现自己的形势变化,因此特别强调用笔。《古画品录》提出“六法”,把“骨法用笔”凌驾于造形、构图和色彩之上。然而,在用笔的理解和表现上,书法比绘画更加深刻,更加丰富,而且成熟得更早,因此,注定了绘画要借鉴书法,杨维桢《图绘宝鉴序》说:“书盛于晋,画盛于唐宋,书与画一耳,士大夫工画者必工书,其画法即书法所在”。书法的用笔方法称为笔法,核心内容是三过其笔,“一点一画之间皆须三过其笔,方为法书,盖一点微如粟米,亦分三过向背俯仰之势。”“故一点一画,皆有三转,一波一拂,皆有三折。”每一点画都分起笔行笔和收笔三个过程来写。有了这三个过程,通过运笔的轻重快慢,表现节奏变化,通过运笔的提按顿挫,表现造形变化,点画有形有势,可以表现出各种生命状态。这种笔法对绘画影响极大,黄宾虹说“笔法墨法详于书法评论中,书画同源,巧在隅反”。他讲绘画的笔墨理论,基本就是书法笔法,比如“用笔之法全在书诀中,有'一波三折’一语,最是金丹。”“中国画法从书法来,无往不复,无垂不缩,妙有含蓄,不可发露无余。”“故名画家一笔之中,笔有三折,一点之墨,墨有数种之色,方为高手。”“用笔之法从书法而来,如作文之起承转合,不可混乱。起笔要锋,转有波澜,收笔须提得起。一笔如此,千笔万笔,无不如此。”

文章图片3

具体来说,关于线条两端的起笔和收笔,黄宾虹说,“必有左右回顾,上下呼应之势,而成自然,故山水之环抱,树石之交互,人物之倾向,互相回顾,莫不有情”。关于线条中段行笔,黄宾虹说:“知用正锋,即稍有偏倚,皆落笔圆浑,秀劲有力,否则,横卧纸上,拖沓成章,非失浑浊,即蹈躁易”。清代画家龚贤也说:“唯中锋能成大家”。总之,书法与绘画的表现内容相同,表现形式相同,表现方法相同,表现工具相同,因此书法家学习书画,一上手就已经思过半矣,学过半矣,有各种各样的便利。但是必须指出,上述各种相同都是道理上的相通,不只是一般的会写写钟王颜柳,或者能把赵孟頫写得惟妙惟肖。因为具体的东西都是因区别而产生的,越具体越有区别,也就越有隔阂,所以书画相同,必须建立在更高的带有超越性的道理层面。

接下来讲书法与绘画的不同之处,最大的不同是表现对象,一为汉字,一为物象。“书画同源”,最初的象形文字与原始绘画相同,都是对物象的简单描绘,后来由于职能不同,绘画要尽可能真实地反映物象,日趋繁复,而文字作为语言的记录符号,为快捷便利,日趋简单,结果就分道扬镳了。绘画强调造形,上述表现内容,表现形式和表现方法都是在造形基础上展开的。《图谱》认为,“对不同的树种来说,其树叶组合的程式单元是各不相同的,对同一树来说,其树叶的组合则大体上是程式单元的“重复”。这种“重复”决不可拘泥呆板,而要取其气之回环往复,也就是要由“工”而入“写”。当然这是需要通过反复训练才能达到的。当你通过反复苦练达到了笔气回环往复的“写”的境界,便可脱略形迹而不为程式所拘,利用墨的干湿浓淡分合等效果,参酌自然界雨露阴晴的变化,遂可幻化出种种不同的树叶形态来” 。对勾轮廓与皴石纹来说,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说:“轮廓者皴中之大凹凸,皴者轮廓中之小凹凸”,又说:“山石之形,或先定轮廓后加皴,或连廓带皴一气浑成,或先皴而后包廓……皴要与轮廓浑融相接,象天生自然纹理,方入化机。若轮廓自轮廓,皴自皴,一味呆叠呆擦,便是匠手。”绘画虽然强调“得意忘形”,“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顾恺之语)。但仍然是以造形为基础的,不知山石的轮廓肌理,不知树木的转折向背,用笔就不知道哪里该轻哪里该重,何处该连,何处该断,是无法生发各种对比关系并且和谐组合的,是不可能形势兼备,气韵生动的。造形是一切表现的基础,昧于造形,所有表现不是处处违和的乱,就是刻画呆板的死。绘画中的造形比书法中的结体不知丰富多少,复杂多少,书法家学画的最大困难就是造形,不搬走这个拦路虎,就无法将书法的表现内容、形式和方法落实到绘画之中。

以上是我认识的书法与绘画的异同点,下面发表一些习作,因为着重造形训练,所以比较拘谨,不能痛快地把书法创作的理念和方法融入其中,但是我知道突破造形束缚的唯一办法是熟悉造形,掌握造形。“美是自由的象征”,而迈向自由王国的必经之路是必然王国。

文章图片4
文章图片5
文章图片6
文章图片7
文章图片8
文章图片9
文章图片10
文章图片11
文章图片12
文章图片13
文章图片14
文章图片15
文章图片16
文章图片17
文章图片18
文章图片19
文章图片20
文章图片21
文章图片22
文章图片23
文章图片24
文章图片25
文章图片2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