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患者问我:“黄医生,我乳房是多发结节(肿块),我该怎么办?”“我已经做过一次乳房肿块切除手术了,这次又长了很多结节,是不是一辈子都要不停地开刀了?有没有药物控制?该如何治疗?” 01 乳房结节和乳房肿块 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先聊聊“乳房结节和乳房肿块,有什么区别”。 其实,“乳房结节”和“乳房肿块”是指同一个疾病,只不过是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 结节,其实就是肿块的早期阶段,可以简单理解为“小肿块”。医学上,把小于10毫米的“小肿块”称为“结节”。 一般情况下,一位平均乳房罩杯的女性,如果乳房肿块比较小(小于10毫米),并且长在乳房深面,医生在临床手检中是很难摸到的。需要依靠医学仪器(乳腺B超,乳腺钼靶,乳腺核磁共振等设备)才能发现。所以这些临床上很难触诊清楚的“小”肿块,医学上称为“结节”。 反之,把临床上能触摸到的“相对大”的肿块称为“乳房肿块”。因为大的肿块有癌变的风险,所以医学上对于10毫米以上的肿块,要结合肿块长大的速度、是否要备孕、家族有没有乳腺癌病史、病人有没有因为其他疾病药物治疗等因素,综合考量是否需要手术治疗。 02 乳房肿块形成的原因 结节和肿块,归根到底都是肿块。对于乳房多发肿块的形成原因,和其他肿瘤形成原因一样,都是内因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因,是指个体身体因素。包括先天遗传的基因、个体情绪和内分泌情况。 外因,就是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等人体以外的因素,包括不健康的饮食、生活环境、高强度压力等。 本来因为先天基因遗传,导致个体乳房对外界的抵抗力不强,再加上外界因素的刺激,加速了乳房病灶的出现。从乳腺增生,慢慢发展为乳腺结节,再发展为乳房肿块,再出现细胞的上皮增生和化生,再转变为乳房恶性肿瘤。几乎人类所有的肿瘤,都是类似的原因,唯一的区别就在于每个人的薄弱区不同(有些人薄弱区在皮肤,表现出皮肤不好。有些人血糖不好,有些人血压不好等等都是个体的薄弱区有差异)。 03 多发的肿块和单发的肿块 多发的肿块和单发的肿块,一样都分为“冷”肿块(没有血供)和“热”肿块(有血供)。唯一的区别在于,多发肿块的人,是容易再发肿块的体质,手术往往切除不干净,即使这次手术了,难免以后还会再次出现;而单发肿块,一般手术以后,就不会再发了,之后定期随访就可以了。 因为多发肿块的患者有这样的特殊性,医学上的处理原则,和单发肿块略有不同,是尽量不要手术。 如果多发肿块,其中有个别肿块确实达到了需要医学手术的程度,那么手术的目的也“仅仅”是切除医学可疑病灶(并不是切除所有肿块),通过切除的可疑病灶,进行病理化验,根据病理化验结果来推导其他目前不需要手术病灶的病理性质,指导后续的随访工作。 04 为什么仅切除可疑病灶? 这是因为多发肿块的病人,乳房里面其实遍布了仪器(B超、磁共振增强等)暂时无法发现的“微观”病灶,目前的技术根本做不到完全精准的彻底切除。医学上,只能切除可疑病灶。通过定期观察,只要不转变为恶性肿瘤,就和“多发肿块”和平共处。这就是医学上对于多发肿块的总原则。 对于已经手术过一次的病人,第二次或第三次再次出现严重到医学上需要处理的情况(4A以上级别,或进展比较快的3类级别),那么我个人会根据患者肿块发展的速度和数目,建议严重的病人,如果不得不进行第二次或第三次手术,那么这次手术要做到尽可能的彻底切除(乳房腺体广泛切除,也叫皮下腺体切除手术)。 原因是,在切除医学可疑肿块的同时,还会刺激和激活周围肿块的恶性转变。所以临床上,会看到很多病人,反复地多次做乳房肿块手术,最后就会变成乳腺癌。在我们乳腺界,有一个预测乳腺癌发生的数学模型,其中乳房肿块的手术次数占了很大的权重,就是这个道理。 小黑板: 手术会产生炎症因子释放,引起细胞的活化,反复的慢性炎症刺激就会引发细胞恶性转变,产生恶性肿瘤。 05 如何预防多发肿块癌变 所以在现在中国乳腺癌增长快速的大背景下,我个人对于近期发展很快的再次手术的多发肿块,建议严密观察,如果要手术,就尽可能做乳房的彻底切除(皮下腺体切除)。因为每一次的肿块小范围切除,都会引发后续肿块的恶性转变。 很遗憾,目前没有很有效的药物治疗多发乳房肿块,当然也有学者尝试用乳腺癌的药物(他莫昔芬)来治疗多发肿瘤,但是癌症药物他莫昔芬,有很多副作用,目前临床实际工作中,很难有病人能坚持。所以目前手术是唯一一种有效预防多发乳房肿块癌变的方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