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经典名方 | 甘草泻心汤

 西医也在学中医 2022-06-19 发布于日本
古代经典名方


品经典,悟中医,研名方,欢迎关注“经典名方汇”。


古代经典名方是指目前仍广泛应用、疗效确切、具有明显特色与优势的清代及清代以煎医籍所记载的方剂


经典名方作为中药方剂的杰出代表,承载着数千年来中医药灿烂文明的深厚积淀,是中医药理论经过几千年的锤炼,是中医药伟大宝库中最精华的部分

出处

《伤寒论》(汉·张仲景)“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鞕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属甘草泻心汤。”

处方:

甘草四两(炙),黄芩三两,干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半夏半升(洗),黄连一两

制法及用法: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图片

方解


本方由半夏泻心汤加重甘草用量而成。湿热上蒸,喉部被蚀,治应清热化湿,解毒杀虫。方中甘草、黄连、黄芩清热化湿,解毒杀虫为主药。甘草为君药,以补中缓急,使胃虚得补,急利得缓,余药仍和胃消痞。干姜、半夏辛苦化合,和胃化湿杀虫为臣药;大枣健运中气,以祛湿邪为佐药。诸药相伍,可清热去湿,解毒杀虫。
图片

功能与主治:


和胃补中,降逆消痞。主治:胃气虚弱痞证。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






1.心下痞证。心下痞满而硬,心烦呕逆,肠鸣,下利频作,完谷不化,舌苔或白或黄,多滑腻,脉濡或弦缓。 

2.狐惑病。身微热,常困倦乏力,默默欲睡,又卧起不安,不得眠。食欲不振,甚至恶闻饮食气味,干呕心烦,面色常见或白,或黑,或红的变化,口腔咽喉粘膜溃疡,声音嘶哑,或前后二阴粘膜溃疡,脉象虚数。

狐惑病是由感受湿热毒邪,化腐生虫引起的疾患。症状的重点虽在局部,而五脏皆受其累。湿热久蕴,蒸腐气血,内损心肺,外伤咽喉,喉部溃疡叫惑,声门受损,声音多变为嘶哑;若内损肝肾,虫蚀前后叫狐;若内损脾胃,运化失常则不欲 饮食,恶闻食臭。胃络上通于心,湿热阻胃,上扰心神,故默默欲睡,目不得闭,而卧起不安。湿热蕴蒸,不得宣泄,不时表现寒热而“状如伤寒”;湿热生虫,虫毒内扰,气血逆乱,则面目乍赤、乍黑、乍白。

本方现代多用于口腔溃疡、肠易激综合征、白塞病、带状疱疹、慢性胃炎、风湿类疾病等证属感受湿热毒邪,化腐生虫所致者。

【方歌】
甘草泻心伤寒方,
芩连参草枣干姜,
少阳误下遂成痞,
平调寒热和胃良。
参考资料: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
香港浸会大学 中药方剂图像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