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泻心汤经典医案、方论

 愚公移山之志 2021-11-10

中药汤剂有奏效迅速、制作简便等优点,汤剂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临床的治疗效果,那么泻心汤经典医案、方论_名家临床应用医案有哪些?下面为您详细介绍。

[方剂组成]

甘草炙,四两(12克),黄芩三两(9克),半夏洗,半升(12克),大枣擘,十二枚,黄连一两(3克),干姜三两(9克)[服用方法]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泽。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治则方解]

病机:脾虚寒热互结。

治则:补虚和中,泻热消痞。

方义:甘草补中益气,和脾胃,脾胃之气复,则能生化气血。黄连、黄芩清热燥湿,使脾胃不为湿热所侵。半夏、干姜辛温以宣畅气机,使湿热之邪因气机畅通而退却。大枣补益中气,扶正祛邪,与甘草相伍,以补益脾胃之气,以达邪祛正复。

图片

(辨证要点]

本方由半夏泻心汤重用甘草而成,具有较强的补中调虚之功,临床运用以寒热错杂、虚实并见、升降失常基本病机,凡症见泄泻,心下痞满,纳呆,舌红或淡,苔黄润或白腻,脉沉细数或濡缓等,皆可加减使用。

[仲景方论]

《伤寒论》第158条: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注家方论]

1.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甘草泻心,非泻结热,因胃虚不能调剂上下,致水寒上逆,火热不得下降,结为痞。故君以甘草、大枣和胃之阴,干姜、半夏启胃之阳,坐镇下焦客气,使不上逆,仍用芩、连,将已逆为痞之气轻轻泻却,而痞乃成泰矣。

2.张璐《伤寒缵论》:甘草泻心汤者,即生姜泻心汤,去生姜人参,而倍甘草干姜也。客邪乘虚,结于心下,本当用人参,以误而再误,其痞已极,人参仁柔无刚决之力,故不宜用。生姜辛温最宜用者,然以气薄主散,恐其领津液上升,客邪从之犯上,故倍用干姜代之以开痞。而用甘草为君,坐镇中州,庶心下与腹中,渐至宁泰耳。今人但知以生姜代干姜之偕,孰知以干姜代生姜之散哉?但知甘草能增满,孰知甘草能去满哉?

3.吴谦《医宗金鉴》:方以甘草命名者,取和缓之意也。用甘草、大枣之甘,补中之虚,缓中之急;半夏之辛,降逆止呕;芩、连之寒,泻阳陷之痞热;干姜之热,散阴凝之痞寒。缓中降逆。泻痞除烦,寒热并用也。

4.陈修园《长沙方歌括》:陈平伯曰:心下痞,本非可下之实热,但以妄下胃虚,客热内陷,上逆心下耳,是以胃气愈虚,痞结愈甚。夫虚者宜补,故用甘温以补虚;客者宜除,必藉苦寒以泄热。方中倍用甘草者,下利不止,完谷不化,非此禀九土之精者不能和胃而缓中。方名甘草泻心,见泄热之品得补中之力,而其用始神也。此《伊尹汤液》所制,治狐惑蚀于上部则声嘎者。方中有人参三两。

5.柯韵伯《伤寒来苏集》:本方君甘草者,一以泻心而除烦,一以补胃中之空虚,一以缓客气之上逆也。倍加干姜者,本以散中宫下药之寒,且以行芩、连之气而消痞硬,佐半夏以除呕,协甘草以和中。是甘草得位而三善备,千姜任重而四美具矣。中虚而不用人参者,以未经发汗,热不得越,上焦之余邪未散,与用小柴胡汤有胸中烦者去人参同一例也。干呕而不用生姜者,以上焦之津液已虚,无庸再散耳。此病已在胃,亦不曰理中,仍名泻心者,以心烦痞硬,病在上焦,犹未离乎太阳也。心烦是太阳里证,即是阳明之表证,故虽胃中空虚,完谷不化,而不用人参。因心烦是胃实之根,太阳转属阳明之捷路也。凡伤寒中风,下利清谷属于寒,下利完谷属于热。《内经》所云暴注下迫属于热者是也。仲景之去人参,预以防胃家之实欤?

梅国强《伤寒论讲义》:此方即半夏泻心汤加重甘草用量而成。甘草,甘平之品,独入脾胃,为中宫之补剂,能健脾胃,固中气之虚羸。证因脾胃虚甚而谷不化,肠鸣下利频作,故重用甘草以益中州之虚,而缓客气之上逆;佐人参、大枣则补中益气之力更增;半夏辛开降逆和胃,消痞止呕;芩连苦寒清热,解邪热之烦;干姜之辛,温中散寒。诸药协和,寒温并用,使脾胃之气得复,升降调和,阴阳通达,其痞消利止而愈。

[名医验案]

1.刘渡舟医案

郑某,女,32岁。患病而有上、中、下三部的特点。在上有口腔经常糜烂作痛,而不易愈合;在下有前阴黏膜溃破,既痛且痒;中部则见心下痞满,饮食乏味。问其小便尚可,大便则每日二次犹能成形。切其脉弦而无力,舌苔薄白而润。三部之证由中州发起。辨为脾虚不运,失降失常,气痞于中,而挟有湿蠹蛊之毒。治宜健脾调中,升清降浊,兼解虫毒之侵蚀。处方:炙甘草12克,黄芩9克,人参9克,干姜9克,黄连6克,半夏10克,大枣7枚。共服10余剂,以上诸症逐渐获愈。

2.岳美中医案

宋某某,男性,55岁,1960年12月31日初诊。主诉:便秘数月,每饥时胃脘胀痛,吐酸,得按则痛减,得矢气则快然,唯矢气不多,亦不渴。诊见面部虚浮,脉濡缓。投甘草泻心汤加云苓,三剂后大便稍畅,矢气较多。改投防已黄芪汤加附子4.5克,一剂后大便甚,痛胀均减,面浮亦消,唯偶感烧心,原方加云苓又服二剂,3月后随访,诸症皆消。甘草泻心汤证本为误下太阳成痞兼呕、烦、下利,仲景已指出“此非结热,但以胃气虚,客气上逆”而成,本例诸症无一与甘草泻心汤相符者,且结硬与雷鸣下利则更属对立;而能断然施之者,是因胃气虚馁,湿满于中,针对实质,异病同治。胃气虚馁,急于求食自安,则饥时痛胀并作;滞填中焦,枢机不利,传化迟缓,食物留于肠胃必久而便为之燥。本方加云苓,缓中补虚,升清降浊,服后矢气转多,大便转畅,已收降浊之效,遂以防己黄芪汤补虚,更加附子通阳,祛邪兼顾扶正,中宫既健,传化为常,则诸症疹。设为因胀而疏通,因胀而宽中,因病而行气,必犯虚虚实实之戒,临证者慎之。3.赵锡武医案郭某,女,36岁。口腔及外阴溃疡半年,在某院诊断为口、眼、生殖器综合征,曾用激素治疗,效果不佳。据其脉证,诊为狐惑病。采用甘草泻心汤加味。方用生甘草30克、党参18克、生姜6克、干姜3克、半夏12克、黄连6克、黄芩9克、大枣7枚(擘)、生地30克。水煎服,12剂。另用生甘草12克、苦参12克,4剂煎水,外洗阴部。

复诊时口腔及外阴溃疡已基本治愈。仍按原方再服14剂,外洗方4剂,患者未再复诊。

4.胡希恕医案

史某,男,42岁。反复发作口舌溃疡2年,本次发作已半月。舌上舌下皆有巨大溃疡,因疼痛不能吃饭及说话,右胁微疼,大便少微溏,苔黄厚,脉弦滑。证为上热下寒,治以辛开苦降,与甘草泻心汤:炙甘草12克,黄芩10克,干姜6克,半夏12克,大枣3枚,黄柏10克,党参10克。上药服2剂,舌疼已,进食如常,继调半月诸症消除。

[长沙方歌]

下余痞作腹雷鸣,甘四姜芩三两平,

一两黄连半升夏,枣枚十二擘同烹。

师父杨兆林主任简介
图片
杨兆林  52岁,
副主任中医师,
医圣仲景故里,
伤寒名家,
经方实践家,
原中医院中医科主任。

河南医易同源中医药研究院院长

河南省儒医文化研究会【经方传承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儒医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慢病管理中央委员会理事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全国国医堂馆与基层医疗联盟“明医讲习堂导师”

中华中医药学会慢病管理中医药临床创新示范基地学术专家团队专家

《基层名医》杂志学术顾问

医易学大讲堂《伤寒论》《金匮要略》主讲老师

    编著《经方学科》,《临证实战解经方》,《问道南阳经方医案》等经方著作,是对经方在各科运用的全面系统总结,全方位展现经方临证实践运用,抓主证,重临床,巧临证,研医案,杨兆林院长带领师承弟子多学科、多体系、普及经方和传承仲景,为发展和振兴中医做出重大贡献。发表《金匮要略脉论》等30余篇论文,其中《中西医结合成功抢救心肌梗死猝死一例》获“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善用经方,往往数剂便达到理想效果。中医不分科,在临床中对疑难杂症和慢性病、常见病均有较好疗效,如:胃癌、肠癌、肝癌、肺癌、乳腺癌等肿瘤疾病,中风后遗症、顽固性失眠、便秘,胸痹、虚劳、月经失调、乳房肿块、卵巢囊肿、不孕症、更年期综合症、男科病,儿科病,以及风湿、类风湿、关节疼痛等,都有很好治疗效果。

     杨兆林院长汲取总结近三十年经方临证经验,探索出自己独特的“四维三要素”师承授课模式,以“六经辨证”为基础,以“中医病名为体系”进行经方授课。其中“四维”是:辨病性、辨病位、辨六经、辨合病四个维度;“三要素”是:整体观、辨证论治、疗程管理;按中医的特性和规律来掌握,灵活结合运用中医其他辨证方法。读经典,做临床,重视对中医经典研究,常把《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融为一体,前后贯穿,系统讲解。目前,师承弟子遍布全国各地,很多已经成为当地经方名医。国医大师张磊题字“发扬中医,传承经方”给予高度评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